脑洞大开的哲学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苏格拉底

哲学一直给人一种在“云端”上的感觉,仿佛跟我们每天日常的生活,距离着十万八千里。

对很多人来说,那些大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一是读不懂,二是也不必读——没有同哲学发生关系,感觉并不影响自己当下的生活;就是读了哲学,感觉也没什么特别帮助。甚至,当下许多专业“搞哲学”的学者,其实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份换取薪水的工作,认为其本质上跟自己的生活也没啥关系……

这,实际上是经过经院化和学科化的“哲学”,是对哲学原来面貌的最大扭曲!

我们知道,被誉为“第一哲人”的苏格拉底,把哲学视作一种生活形态(lifestyle):哲学就在人们的每日相遇中、对话中、彼此提问和讨论中,尤其是对那些人们视作常识的内容重新提出追问。

苏格拉底本人就经常向城邦中的公民追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虔诚”、什么是“高贵”、什么是“节制”、什么是“疯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懦弱”、什么是“根基”、什么是“城邦”、什么是“政治家”、什么是“统治”……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有趣的哲学问题,恰恰是因为所有那些词,都是当时人(包括今人)每天在用、却并没有真正深思过的概念。

作为生活形态的哲学实践,便正是把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反复使用的词,变成概念(哲学概念),在各种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哲学问题)。

这,就是“哲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