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的哲学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天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公元前610—公元前546年

古希腊的米利都

“生是死的激发态。”

阿那克西曼德写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已无处寻找,根据各种间接的文档记录,我们只知道他对天文和地球的知识已远超同时代的人:他认为地球表面是有曲率的;他猜测地球可能是圆柱形;他断言地球不需要阿特拉斯这样的巨人每天驮着,而是直接悬停在茫茫宇宙中央;至于人类,他觉得是从鱼变来的……阿那克西曼德的科学眼光能如此富有远见,只因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地图和海图测绘师,养成了一切从观察和测量出发来思考的习惯。

不过作为率先不用神仙来解释宇宙的这位古希腊大叔,也并非每一个脑洞都直接连通到今天的科学。比如,他认为:一场世界大火之后,以地球为中央,出现了很多个绕着地球转的环,每一个环里都充满了火和水汽,然后每个环上都有一个孔,其中最大的一个孔有地球直径的27倍大,具体形状像个战车的车轮,从这车轮里喷出来的火,就是太阳。另一个环上的孔大约是地球直径的18倍大,就是月亮,其余所有形成星辰的孔,直径则都非常小。此外,月亮那个孔有时会被堵住,所以会形成盈亏现象。总之,这个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这上万个大大小小的环不仅不是同心圆,还不一定绕地轴转,互相之间更不能碰撞……行文至此,有人一定会纳闷:这些环得用什么材料制成,才能扛住各种恒星的高温和辐射?要是扛不住被烧红烧穿,这天空是不是就立马破相了?

阿那克西曼德才不会回答我们这些过于现代的问题。当时他要解决另一个更重大的问题,也就是万物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他给出的解答更加浩渺。这等浩渺,不仅让他的老师泰勒斯难望项背,也让其学生阿那克西美尼没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至于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乃至德谟克利特他们,更是莫敢争锋,只能独辟蹊径在微粒说上殚精竭虑。

那么,阿那克西曼德的解答是怎样的呢?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本原不应该是外面那些诸如土气水火这样的东西,因为它们都在互相转换,在运动中构成了矛盾,从而无法形成永恒的对称。阿那克西曼德是自觉追求对称性的哲学家,为此他构造了一种符合这要求的元素,那就是ἄπειρον,中文译作阿派朗,意思就是“无界限”。这种元素,无边无际,处处弥漫,彼此间毫无差异,是彻彻底底的对称。

这等浩渺之物,后来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摇身一变成了以太,然后再经过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到了麦克斯韦和洛伦兹那里,以太已成了充斥宇宙无所不在又看不见的一大坨“星际棉花糖”。直到爱因斯坦发现光速在任何惯性系下都保持不变,才把这不动如山的“星际棉花糖”抛弃。可是,随着希格斯场的发现与证实,以太的某些思想再度复活,星际棉花糖换了种形式又回来了。

阿那克西曼德的很多思想,都是靠他人转述才让我们得以窥见。他只有一句留下的箴言,也是别人引用过来的。今天的哲学家们对这句古化石般珍贵的箴言,如获至宝,反复诠释,希望从中破译古人和宇宙对话时的直觉财富。现在,让我们也一起来领略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压箱底宝贝。

19世纪时,尼采、海德格尔都曾翻译过这句箴言。不得不说海德格尔翻译得更好,直抵两千多年前阿那克西曼德极具穿透力的洞见。海德格尔的译文有两种,第一种是忠实按照字面意思,直挺挺地译出(包括粘连的引文),读起来又容易,又接地气,如下:


但万物的产生由它而来,又根据必然性复归于它的毁灭;因为它们根据时间程序为不正义而赋予正义并且相互惩罚。


不过这个译法和尼采的译法区别不大,值得看重的是第二种,也就是他用他的哲学思辨对这句箴言的意译。海德格尔用他一贯神神道道的笔调,老僧入定般穿越到古希腊,仿佛在那天地人神混沌一体的伟大时刻,人类真的能有机会凭借最素朴的眼光,触摸到宇宙真相。假如阿那克西曼德对宇宙的直觉认识是敏锐而发达的,那么在量子场论的概念引导下,我们将孙周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翻译的这句话,与上半句引文补足在一起,重新梳理如下:


但万物的产生由它而来,又根据它将万物回归于毁灭;因为按照时间序列,它们通过克服非嵌合的激发态,重回嵌合的基态,从而也让它们在无穷维自由度的空间里,实现各自场的叠加与牵系,归属在一起成为阿派朗(无界限)。


上述句子的大致意思就是:处于激发态的演生粒子构成了万物,但它迟早会回到场的基态,再次成为真空场。其实这就是物理学家文小刚提出的弦网凝聚构想这种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由无数面条一样的弦,乱炖在一锅汤里组成,量子之间的长程纠缠构成了我们这个宇宙。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万物本原的构想。有关这方面的专业理论,可参看文小刚的《量子多体》一书。。这个构想是如此美妙,直接就可以令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在宇宙的星空下熠熠生辉。

海德格尔之后,又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不甘人后,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也来阐释这段箴言。然而德里达的阐释却不值一提的:德里达试图想显得比海德格尔更有腔调,于是在海德格尔的嵌合—非嵌合基础上,试图把非嵌合状态定义为一种常态,并且还是某种不在场的主人所赐予的礼物。不消说,那个主人十有八九就是上帝了,但德里达羞于指明这一点,只好含糊其辞。总之,德里达虽然很牛,但他这次的尝试却有些驴唇对不上马嘴。

总的来说,像阿那克西曼德这样的哲学家,只消一句话,就引得后世各路哲学家尽弯腰,这份功力,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不过,各花入各人眼,阿那克西曼德这类过于诗意的箴言,当然会催发同样诗意绵绵的海德格尔,但对那些追求用数字和形状来表达宇宙的哲学家来说,下一篇航海日志里记录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才是他们心目中的众神。


推荐阅读:《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