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神降阶:封闭自己,不愿意付出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的人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参与社交活动。现实中,这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越来越多。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有个读高中一年级的女孩就慢慢产生了摆脱父母的心理,整天待在书房里,坐在书桌旁,每天偷偷地写完日记后,藏在抽屉中,不让妈妈看。她希望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可是面对纷繁的现实世界、繁杂的人际关系和沉重的学习压力,又感到一种内心的不安全感。于是,她开始变得孤僻,害怕人际交往,在内心中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封闭心理。有时,会一个人跑到小河边望着宁静的河水流泪,顾影自怜。
她渴望与同学进行交往,羡慕其他同学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参加集体活动,却又害怕主动与别人交往,还抱怨别人对她不理解、不接纳。
这种心理特征就是心理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绝,孤单寂寞,生活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如果整天待在自己的空间里,和外界隔绝,将自己封闭起来,对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变成自闭症。
自我封闭在各个年龄层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
每个人都有相互沟通交往的需求。据统计,人除了8小时睡眠外,一天中其余70%的时间被用来交流信息与情感。而有封闭心态的人,则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他们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于被动型,后者属于主动型。他们只愿通过特有的方式与自己交谈。
自我封闭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理疾病。
1.为何会封闭自我
自我封闭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挫折会引起个人的焦虑。抗挫折的能力较差,就会让焦虑越积越多,个人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有些人受社会错误观念的影响,降低了社会交往与自我表现的程度。
社会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交往能传递情感,满足人的社会与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闭心理的人则人为地剥夺了这项需求,使得信息通道狭窄,情感隔离,孤独感、隔世感油然而生,使心理活动病态化。
对青年而言,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同一性危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同一性危机是青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混乱。换言之,即指青年人向各种社会角色学习技能与为人处世的策略。如果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与策略,也就无法获得生活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与他人亲近或者与他人共同劳动,就会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导致变得越来越孤单和孤立。
对中年人而言,艾里克森认为,一个健全的中年人应关心和爱护下一代、为下一代人提供物质与精神财富。如果不关心下一代,或不能完成上述活动,那他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只关心自己,不与他人来往。
对老年人而言,丧偶丧子的打击很易使人心灰意懒,精神恍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纳自己,常常表现为十分恋家。例如,住在医院里时变得焦躁不安,回到熟悉的家里,情绪才能平稳下来。
可见,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之间有因果关系。
2.自我封闭的表现与危害
(1)社交恐惧。有些人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很低,只要有人说点什么,他们马上就会胡乱对号入座,心里感到紧张。他们最怕到公开场合,在生人面前,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干脆躲在家中不出来。
(2)自责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犯过一些小错,例如偷过东西、看过黄色录像片、违反过交通规则等,他们也许并未受过惩处,但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自己做错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3)消极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因为个子特别矮小或特别高大,或有某些身体缺陷,或容貌丑陋等,过分注重个人形象的好坏,总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