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如春水,柔似晨光
王凯旋
▼专业:建筑学(含城乡规划)
王凯旋,毕业于鹤岗市第一中学,2016年以709分的成绩夺得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第一名,他曾在清华大学领军人才选拔中获得初审优秀及50分加分,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
家庭:崇文重礼 顺其自然
回顾自己的十年寒窗路,王凯旋认为家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对他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我生活的城市并不算大,人们的观念不算是紧跟时代。但是在几十年前,我的家族就已经重视学习,崇尚学业。”
王凯旋的祖父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秀才,他的外祖父则曾前往黄埔军校深造,成为解放军中一名文职人员,他的父母均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是当时市里很早的一批大学生,他的姑姑则是市里的第一位博士……可以看出,整个家族所拥有的崇文的家风,给王凯旋的成长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从家庭的层面来说,相当自由的学习环境给了王凯旋极大的发展空间。“我的父母虽然就读于师范类的大学,但很少对我进行明显的家庭教育。”王凯旋说。父母虽然对他的学龄前智力开发极为重视,然而从未采取任何强迫的手段,都是通过引导和培养兴趣的方式。在小学和中学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学业则几乎是“放任不管”,完全不需操心,所关心的也不是学习的成绩,而是学习的过程与收获。
家庭重视对王凯旋在品德与文化方面的培养,注重长幼尊卑之间的礼节,而这方面的教育也是凭借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是最适合我的环境,我本身的个性与习惯也充分适应了这种环境。”王凯旋说。
中学:淡泊明志 环境使然
除了家庭,对王凯旋影响比较大的还有他的高中班级。与超级中学不同,王凯旋的高中不同班之间教学质量和班风的差距比较大,参差不齐。而他所在的班级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既非常积极、非常团结,也非常活泼、非常开放。他的老师比较年轻,精力、活力十足,助推了班级里向上的风气。王凯旋在高中之前一直比较内向,但是在这三年里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转变为了整个班级的活跃分子之一。
也正是这种环境、风气,使他的班级虽然竞争性强,但绝不激烈。看中成绩的同时,班级也特别注重校园生活本身的乐趣,不是仅仅为了某个结果而努力。这些都给王凯旋留下了很多特别美好的记忆,促成了他高中时代一直较为放松的心态。
他的家乡同样培养了他淡然的心境。和一线城市明显不同的是,他的家乡生活节奏慢,丝毫不显得急躁,与外界的交流不算频繁,但网络发达,个人的视野不会有太多阻碍。“这里的人虽然也崇尚知识,向往外界,但很少有奢望,不愿意太过强迫下一代去往哪里。在这样的小城长大的人是不太容易迷失的,因为起点不高却格外清晰,我的根就扎在这个地方。”王凯旋说。
个人:稳重慎行 坚持不懈
说到自己的特点,王凯旋觉得首先是“想得多”。在他的眼里,“想得多”并非胡思乱想,而是会考虑容易想不到的东西。“举个例子,如果是举办活动,很多人会因为顾忌比较少,一开始的设想简单又美好,怀着饱满的热情直接开始做,而中间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而我是未雨绸缪,一开始想到的问题比较多,但是热情就会因此减少。不知道这个特点是好是坏,只能说是我做事的习惯。”王凯旋说。除了“想得多”,倔强是他的另一个特点。如果认定了要做哪一件事,王凯旋就会一心走下去。“正是以上的两种特点,注定了我并不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王凯旋说,“这个挑战不是说外界看来有多么惊险刺激,而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具有多大的把握。如果我充分肯定能够做成一件事,即使它的风险看上去再大,那也只是幻象,无关紧要。对一件事的把握着实能让我感到安全,这种感觉是难以替代的。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不思进取的表现,然而这确实使事情的进展不至于盲目。这当然也会损失一些尝试的机会,倒也不至于留下什么遗憾。”而正是这种性格,让王凯旋拥有了“反拖延症”——与拖延症恰恰相反,不论时间多紧,做决定前他一定会留出一段时间。用他的话来讲,这并不是体现了他有多么勤劳,只是基于对种种风险的担忧和规避。
未来:脚踏实地 从零开始
王凯旋踏实稳重的性格与清华行胜于言的气质相仿,这促使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对于新闻事件,清华的同学更多的是了然于心,加以思考,静观事情的进展,并不急于发表言论。这与我的性格更加契合,我希望能在清华学到更多真本事、取得实在的成果。这样的气质在顶级的高校中是非常稀有的,清华无疑是我最好的选择。”
对于在清华的学习生活,他认为是非常高效的——在相同的时间内,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以此追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高质量完成任务,这是实力与态度的体现。
而对于未来,王凯旋目前并没有太多奢求。“我仅仅把清华当成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个背景。我希望拥有一种态度——面对大学里的各种挑战都去认真应对,以自己满意的质量去完成。这样的态度是我希望给自己的一种交代。”
学习经验分享
学习要多想。如果再加一句——不要想当然。我们能看到的、能学到的、甚至能记住的,都远远能够满足思考的深度,却又通通逃不出思考的边界。莫说“读书破万卷”,就是“读破万卷书”,属于我们的也只有思考清楚的那部分。更何况,我们只能“哀吾力之菲薄,羡知识之无穷”;唯一的出路是,“学问重重无穷已,思维种种望相似”。除此之外,我别无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