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海淀留创园2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土人设计俞孔坚:我们应该诗意地栖居

在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诸多企业中,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简称“土人设计”)的成长可谓传奇,其创始人俞孔坚在很多人眼里更是颇具传奇色彩。

1998年1月,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刚成立,即进驻海淀留创园,成为最早进驻这里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当时,土人设计只有海淀留创园免费提供的一个2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除了几张桌子,空无一物,其创业初期的艰难可见一斑。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土人设计早已声名显赫。截至2016年12月,土人设计已先后获得十三次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大奖,四次世界建筑节最高景观奖,两次世界青年建筑师奖,六次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奖项。土人设计的理念,俞孔坚和他的团队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更是在业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从洋博士到土人的创业之路

要了解土人设计的今天,必然要了解土人设计的昨天;而要了解土人设计的昨天,则不得不了解其创始人——俞孔坚。

俞孔坚1963年出生在浙江金华美丽的东俞村。家乡的山山水水和花草树木孕育了他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后来,当俞孔坚考上北京林业大学,第一次要离开家乡时,母亲怕他出门在外水土不服,特意让他带了一包家乡的泥土。从此,这包家乡的泥土成了他一再说起的土地情结。1987年,俞孔坚获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设计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但他很快就放弃了安逸平稳的生活,毅然远赴美国攻读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得到了该专业在全世界只有5个名额的全额奖学金,同时参与了多项大型国际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俞孔坚在异国他乡的事业可谓顺风顺水,然而,他又一次做出了令很多人都颇为不解的决定——回国。

后来,有人多次问起俞孔坚做这个决定的原因,他都回答得很简单,“我在出国的时候就是想着一定要回来。”他说他是带着母亲给的那包泥土去的美国,为的是一个梦想——在中国的土地上设计出一种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宜居环境。这个梦想就是土人设计最初的基石。

1997年1月,俞孔坚举家回国,应北京大学之邀创立了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这个洋博士带回来的却是“土人理念”:求“自然—人—神”之和谐。后来发展为土人设计的“土人铭”。

俞孔坚的学术观点激发了学术界的一系列争论,从学科应命名为“风景园林”还是“景观设计”到新概念和理论的重新确立,不一而足。

很快,俞孔坚意识到仅仅在有限的学术圈进行学术讨论,只能是隔靴搔痒,他需要更大规模地宣传自己的理念,并且要着手实践。教育、宣传、实际项目,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是教育。俞孔坚以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为依托,努力传播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尽力使业界后辈理解土人理念。

其次是宣传。景观规划设计在当时的中国尚属新概念,连学术界都不甚了解,更不要说社会上。俞孔坚开始到处做报告,传播相关概念和“土人理念”。1997年,他几乎每到一地,就向当地政府做一个关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报告。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俞孔坚在全国各地的讲学初见成效,很多官员对他的土人理念很感兴趣。

然后是实践项目。由于当时不允许教授办企业,俞孔坚没有法人资格,于是,1998年1月,他只好让妻子回国担任企业法人,申请成立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当时,土人设计只有3个人,甚至没有获得国家认可的设计资质。俞孔坚首先要面对的是非专业人士的困惑、不理解和专业人士的排挤、敌视。那时候,俞孔坚为了争取到一个项目,必须费尽口舌地向那些项目决策人解释他的想法。有时,甚至还会因为项目而接到威胁电话。其艰辛难以想象。

好在时间证明了俞孔坚“土人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从1998年到2003年,土人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其中,“中山岐江公园”项目是最好的证明。这个项目要做的是将广东省中山市的粤中造船厂改造成公园。俞孔坚根据造船厂的状况,决定打破一般公园或园林的概念,不设门,不修围墙,为人们提供一个可达性良好的城市空间,尽量保持原生态。在设计中,俞孔坚使用铁轨、米字形钢架、齿轮等一些工业化生产的符号来体现工业化时代的特色,甚至保留了船厂的标语、口号、宣传画等,以创造一种历史的氛围。这个“反传统”的方案一出来,便受到了当地园林界和设计界的反对。最终这个方案在当地政府官员的支持下才得以实施。然而,这个“招惹非议”的设计却为俞孔坚和土人设计赢得了2002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学最高奖(ASLA Design Honor Award)的国际殊荣。一时间,中山岐江公园作为“土人理念”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代表,在业界流传开来。

真正第一次展现俞孔坚“土人设计”实力的项目,是1999年中关村西区改建项目招标。当时参加竞标的单位都是国内外最著名的设计研究院,几乎全是国有企业,参与的民营企业仅仅六七家而已。当时没有资质的“土人设计”连参加竞标的资格都没有。关键时刻,海淀留创园帮忙推荐了俞孔坚的土人设计,土人设计才得以破格参加竞标。后来俞孔坚提起这件事,总是说:“如果没有创业园的推荐,‘土人’是很难与社会接轨,介入主流的。”

此后,土人设计连战连捷,先后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软件园、丰台科技园的设计大赛和公开招标中,三次夺冠,两次中标。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中心区景观设计国际竞赛的3个入选方案中,土人设计是唯一的中国企业。

由此,土人设计步入正轨,各种项目接踵而至,开始变大变强,场地也由20平方米扩张到几千平方米,一路发展为拥有500多名职业设计师,具有多项甲级设计资质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ISO 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单位。其规划设计项目80余项,分布于全国近40座城市,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

如今,土人和世界最顶尖的规划设计机构并驾齐驱,其在美国赢得的“世纪大开挖”工程项目,更是扬名世界,土人设计也从而成功地打开了国际市场。

二、土人设计的灵魂:“土人铭”

回看土人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俞孔坚宣扬的土人理念。而土人理念的最佳表述当然是“土人铭”:


土者,五行居中,万物之本;为生命之象征,意为土地之神。上呈天光,精神所聚;草木之所以丽,灵兽之所以生。古人以树示土,竖直横平,为大地之枢,宇宙之轴,称建木,谓扶桑,乃若木也;太阳缘此东升西落,帝神梯之往来于天地。昔晋之重耳,拜受野人之土,叹为社稷昌盛之兆。

人者,虽为万物之灵,饱尝自然之恩赐,往往不知所以;伐神木、尝禁果,唯利是图,毁神之伊甸。而吾人则谦躬合掌,愿替世人请罪,负土地监护之重任,祈求地方神灵之荫护;将神之旨意传予人类,感化世人;从自然之道,解生命之苦难;把乡土之文脉,济精神之匮乏。

故而,“土人”者,替“天”行道,“神”差使;天者,自然也;神者,地方之悠远文脉,我等之列祖列宗矣。执掌现代科技之“法器”,仰观天象,俯察地形,纳千里方圆,万年历史于“脑”内;辩自然过程之动态,算社会经济之流变,融天道人伦于一体。为自然而设计,为人而设计,亦为神而设计,以求“自然—人—神”之和谐。


土人设计之所以有今天,理念是灵魂。俞孔坚在“土人铭”中阐述的理念非常鲜明,其所倡导的天地、人、神的和谐,是俞孔坚带领下的土人设计所有项目的最好注解。无论是土人设计成立之先,俞孔坚对中国当代的城市美化运动的批评;还是他对传统园林“小脚美学”的批判;抑或他直言要承接新文化运动,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的白话文运动的宣言,包括“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大脚革命”“反规划”“打造海绵城市”等各种概念都可以在“土人铭”中找到理论依据。

“通过宣扬土人的景观理念争取项目,通过做项目来使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同土人的景观理念,这是土人集团的生存经营之道。”俞孔坚一语道破了“土人理念”对土人设计的重要性。因为,在现实生活的世界中,不论哪里的人们,他们对生活、对世界都必然有各自不同的感知和处理方式,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景观设计必须努力契合他们的信仰,以他们的信仰为信仰,确切地说,景观设计必须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精神一致,使当地人对他们的居住环境产生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那是一种家的感觉。由此,“土人理念”既可以说是系统的、文化的,也可以说是生态的、环保的和科学的。

三、土人设计的理想:诗意地栖居

“我更多是理想主义者。有人认为要饭是理想,苦行僧去要饭,当然也是传播一种理想与价值观。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必须动用我的所有能力,我必须是一个学者,一个教育者,甚至一个商人,我需要说服领导推行我的实践,需要学生执行我的理念,需要赚钱来办教育、办杂志。”俞孔坚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站在个人的角度如是说。

同时,俞孔坚怀抱理想,站在国家的立场,也做了很现实的阐述:“谈到中国景观设计学的水平必须从中国目前面临的两个问题入手。第一个是人和土地关系的问题。我刚刚看到一张“神舟五号”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的照片,中国这块土地是黄色的,裸露的,缺乏绿色。这说明中国的土地安全和健康问题在目前人口负重的情况下已到了极限,人与土地的矛盾日益激化。第二个是民族个性丧失的问题。从景观角度去讲,如果你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上,你是否还能清楚地辨别这是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认同的丧失。因此,如果说我们的景观设计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并不是说我们的设计师水平、技术水平落后,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缺乏这两种忧患意识。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两个问题,我们的设计水平完全可以达到与世界同步。”

最后,作为土人设计的代表,俞孔坚更有理想的表达:“景观设计归根到底要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回到人们日常的需要,这应当是现代城市与居住景观设计的不二法门。”“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一定程度上说,土人设计取得的成就可以看成是土人设计理想的成功实践,其背后是俞孔坚所代表的土人们对于土地的热爱和对于人居环境的一种理想状态的追寻。在理念和实践的灌溉之下,在理想的追寻过程中,人们通过土人设计慢慢地看到野草在河畔长出来,看到稻田与大学形成和谐的景观,人为的城市美化终于慢慢地开始换作自然的城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