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新媒体跨界交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是目前高校艺术与设计的热门课题,本书从智能、移动、交互三方面介绍媒介的革新,意在搭建艺术与技术之间的桥梁,培养使用新兴科技将艺术方案现实化的跨界工程师和新时代媒体复合型创作人才。
在人类文化传播的进程中,不同形式的媒介,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与文明,从古老的甲骨文、编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再到影像传媒和互联网平台,新兴媒介在衍生与突破中,以创新精神探寻着自身发展的特色,在学科和专业上是相互借鉴、一脉传承的。现代媒体艺术创作者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用不断翻新的数字艺术技法,描述和关怀当代现实情景中的人性,即人的价值,寻求全球化的新媒体艺术表达语言。
新媒体技术与设计趋向于微型化、在线式、跨平台。在当今跨界融合中,软件与硬件的交互开发,成为新媒体设计的重要趋势。以往主流的媒体技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逐渐被替代。21世纪初兴起的Flash交互媒体热潮逐渐被新型HTML5技术取代,开源化与图形化的软件与硬件设备,推动着新媒体样式与内容的不断翻新,并探索着新媒体诸多未知的实验领域。往昔的新兴领域,随着技术的革新与时间的流逝,现今却要用未来考古学的角度来加以审视。本书从媒体发展与传播理论出发,结合现阶段新媒体设计案例,演示新媒体技术的制作方法,图文并茂,并结合二维码和录屏,拓展本书的知识面,增强本书研习的便利性。
对于本书的交互叙事章节,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伊恩·威尔科克博士(Dr.Ian Willcock)给予了很多学术指导。在vvvv软件开发方面,赫特福德大学的多洛斯·波利多罗先生(Doros Polydorou)给予了很多技术支持。在无线惯性体感技术上,诺亦腾的戴若犁先生提供了很优秀的技术演示。
在2016年赴德国参加的“新媒体艺术方向虚拟现实与网络技术”的访问和学习中,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视觉媒体部主任贝恩特·林特曼教授(Prof. Bernd Lintermann)、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文化与基础研究中心(ZAK)和智能传感和执行系统研究中心(ISAS)的研究人员,以及德国哈勒艺术和设计学院的多媒体与虚拟互动设计中心(MM|VR)的教职人员等诸多德国新媒体艺术与教育人士为本书综述章节提供了精彩的创作案例,展现并探讨了新媒体艺术在德国发展的状况与前景。
德国“新媒体艺术方向虚拟现实与网络技术”证书
目前图书市场上,计算机图书中夹带随书光盘销售而导致光盘损坏的情况屡屡出现,鉴于此,本书特将随书赠送的资料文件和教学视频文件上传到百度云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益阅读平台,供读者下载使用。
读者扫描下面第一个二维码和第二个二维码,都可以获得本书赠送的海量配套资源,扫描第三个二维码,可以访问著者主页(www.balancerstudio.cc)。
编写团队中的程序专家董海山、艺术批评家匡丽萍,为本书提供了技术案例的分析与重要的文献资料。此外,孟奇、陈正翔、王强、黄浩、郭晓寒老师,以及Mugeda和Lakeshore软件开发团队的技术人员,在本书的编写中提供了诸多技术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天津美术学院提供的专业教学和艺术研究平台;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默默支持给予了我充裕的科研时间,是我精神和物质上的强大后盾。对于本书中的理论与技术探讨,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建议,可发送邮件到BalancerStudio@vip.qq.com进行交流。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