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纪录片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调查性报道的变迁[*]

以文字作为载体的调查性报道源远流长,其前身是19世纪70年代的揭丑性新闻。如果将美国的黑幕揭发运动(又称扒粪运动)作为调查性报道的开端,调查性报道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历程。

20世纪初,美国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空前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一批有志于社会改革与社会正义的作家、新闻工作者,利用当时已经大众化的传媒期刊,以深度的剖析和犀利的言论,抨击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1903年,《麦克卢尔》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的《城市的耻辱》、艾达·塔贝尔(Ida Tarbell)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历史》和斯坦纳德·贝克(Stannard Baker)的《工作的权利》,文章分别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的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1905年,《柯里尔》杂志发表塞缪尔·霍普金斯·亚当斯(Samuel Hopkins Adams)的《美国大骗局》,揭露美国药物和食品掺假问题;1906年,戴维·格雷厄姆·菲利普斯(David Graham Phil-lips)发表《参议院的叛国罪》一文,指名道姓地抨击众多参议员是财团的代言人。

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撰写的《屠场》是一部以芝加哥屠宰工人的悲惨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揭露出来的不卫生的肉食制作内幕令人触目惊心:“他们发现这里的规矩是: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作任何用场的肉,就拿来制成罐头,再就是剁碎制成香肠。”黑幕揭发运动的黄金时期正是西奥多·罗斯福任职美国总统时期。罗斯福总统在报人俱乐部发表演讲,把致力于揭露腐败的作家称为“扒粪者”,将其比作班扬《天路历程》中手持粪扒的人物形象:“那人手持粪扒,两眼只知朝下看;他被赠予天国王冠以替换他的粪扒,但他既不抬眼望天也无视于王冠,却继续扒地上的秽物。”因此,黑幕揭发运动也称扒粪运动,它提高了报刊的发行量,激活了公众舆论,促进了社会良知,还推动了社会立法和社会改革,在美国掀起了一场为期十余年的进步主义运动。

黑幕揭发运动为调查报道积累了经验,为新闻记者提高了声誉,它更点亮了一盏划破黑暗的航灯,激励着后世的调查记者奋勇前行。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军占领日本,成百名随军记者蜂拥前往盛大而戏剧性的投降仪式,但威尔弗雷德·伯切特(Wilfred Burchett)只身前往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向世界发出警告”,警告核辐射的毒性与危害。

1969年11月,自由撰稿人西摩·赫什(Seymour M.Hersh)看到一家小型通讯社的电稿,报道美国陆军中尉威廉·凯利因涉嫌杀害东方人而遭到起诉。他据此展开调查和采访,并撰写了一篇揭露美军在越南屠杀平民的调查性报道《在美莱,我们发疯了》,从而揭开了震惊世界的“美莱村大屠杀”的内幕。这篇报道激发了美国人的反战情绪,他们开始质疑这场“崇高的战争”,赫什也因此名声大振,获得1970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更是把调查性报道的发展推向了顶峰。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五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这起最初被当作普通入室盗窃案的案件,经过调查真相逐渐水落石出,白宫里许多参与其中的人也被陆续揭发出来,并且矛头直接指向总统尼克松本人。最终,面临弹劾的尼克松于1975年8月9日宣布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合作撰写的《总统班底》一书披露了他们关于“水门事件”的调查过程,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据此拍摄了同名故事片。由此,围绕“水门事件”的调查成就了一则新闻神话:两名处于弱势的年轻记者,用“真实”这一新闻界唯一的武器,扳倒了强权机构的最高代表美国总统,从而改变了美国历史。在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看来,它“夸大了勇敢的新闻界的敌对力量”,成为可供新闻工作者们炫耀的一种“制度性记忆”,“为揭丑提供了创新,增添了活力,增强了神秘性”,“为新闻界提供了一种宣言,一种鼓舞,一个足以证明新闻界应该享有宪法保护的理由”[2]

与大屠杀相关的调查报道还有布莱恩·图希(Brian Toohey)和玛丽安·威尔金森(Marian Wilkinson)关于“东帝汶事件”的报道。1975年,印度尼西亚入侵东帝汶,随即展开了一场种族屠杀,使当地人口锐减20万人。两位记者披露了一系列美国官方的机密档案,令人信服地说明,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不仅早就得知该计划,还纵容了印度尼西亚的侵略。在1987年出版的《泄密之书》中,布莱恩和玛丽安阐述了揭露政府真实面目和真实动机的重要性:“东帝汶文件中包含的信息能让公众更加了解那些本应代表民意的政客和官员,鉴别出他们隐晦的动机、态度和行为。把这些信息从本来偷偷摸摸的状态转移到公共领域后,政府的责任感会得到加强……会有人因此名声受损,也会有人感到难堪,但只要那些想秘密控制权力的人得到节制与惩戒,那就理所当然应该这样做。”[3]

在非洲,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和卢旺达的大屠杀,也有记者进行了追踪报道。1988年,马克斯·迪普雷(Max Du Preez)和雅克·波夫(Jac-ques Pauw)等人创办的《自由周报》成为唯一一家反对种族隔离的阿非利堪斯语报纸。在四年中,迪普雷和波夫发表了一连串的揭秘报道,包括《种族隔离行刑队揭秘》一文,揭露了南非白人至上主义的政府利用行刑队和暗杀行动制造白色恐怖的事实。1995年,迪普雷在南非每个星期天晚上播出的电视节目《每周报道》中分析和总结每周“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听证会,并播放证据影片,让人们得以一窥种族隔离的罪恶和南非人民遭遇的悲惨命运。1994年4月6日,载着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同时罹难。该事件立即在卢旺达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在当地媒体的煽动下,此后三个月里,共造成80万~100万人死亡,另外还有25万~50万卢旺达女性遭到强奸。英国记者琳达·梅尔文(Linda Melvern)撰写了《被欺骗的人民:西方在卢旺达种族灭绝中扮演的角色》一书,深入调查了大屠杀以及西方“国际社会”在种族屠杀中扮演的共谋角色,揭示了卢旺达的悲剧远非西方人心目中的种族屠杀,而是欧洲和美国的冷漠与犬儒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

进入21世纪,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揭露战争真相、反省战争问题的调查报道成为新世纪的一大焦点。2003年3 月20日,借“9·11”事件后的反恐情绪,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纠合英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对于战争借口、经济制裁、平民伤亡以及攻击医院等,调查记者乔伊·戈登(Joy Gordon)、理查特·诺顿-泰勒(Richard Norton-Tayler)、罗伯特·菲斯克(Rorbert Fisk)和乔·怀尔丁(Jo Wilding)分别撰写了《冷酷的战争: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经济制裁》《捏造的借口》《伊拉克血腥死亡中的又一天》《见证费卢杰》,揭开了层层“战争迷雾”之下令人战栗的战争真相。

在媒体安排专门记者从事调查性报道时,一个民间组织“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Editors,Inc.,缩写为IRE)于1975年在美国成立。四名记者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雷斯顿城相聚,成为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的奠基人,他们分别是来自《印第安纳波利斯明星报》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团队成员马瑞顿·波廉(Myrta Pulliam)和哈利·别尔斯(Harley Bierce)、致力于披露同志酒吧的奥哈马市《太阳报》前主编保罗·威廉姆斯(Paul Williams),以及报道警察与法庭的《芝加哥论坛》的冉·柯塞尔(Ron Koziol)。IRE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闻记者提供一个有关调查性报道的论坛,以互通有无、提供信息资源、调查报道培训、推广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标准,并保护调查记者的各项权利。1976年,调查性报道记录与编辑协会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了首次会议,有300多人参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拥有3 500多名会员,建立了权威的调查报道网站和丰富的资料中心,收纳25 000多个调查报道的案例,还编辑出版调查性报道的专业期刊《IRE杂志》季刊。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一年一度的国际会议成为各国调查记者交流的舞台,该协会年度奖金为调查记者带来至高的荣誉,而出版的《调查记者手册》成为各国调查记者的行动指南和百科全书。

从《60分钟》辞职的调查记者查尔斯·刘易斯(Charles Lewis)于1990年和1997年分别创办了非营利组织美国公众诚信中心(CIP)和国际调查记者联盟(ICIJ),借以聚集一些职业的调查记者,在传统媒体之外进行独立的调查性报道,且促进国际调查报道的合作。从1990年到2004年,美国公众诚信中心发表了250多篇调查性报道,出版了《美国骗局》《国会的交易》等12部调查报道著作,其中《购买总统》系列调查揭示了美国总统竞选中政治捐款的幕后交易,在美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国际调查记者联盟旗下包括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的调查记者,主要进行有关金钱腐败、利益冲突和跨境犯罪活动的报道。2002年,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发表了长达八万字的全球性报道《制造屠杀——战争生意》。该报告的完成历时两年半,耗资40万元,四大洲的40多名记者参与其中,对90多个军工企业进行了调查,从而揭露了政府通过战争大发横财的真相。2004年,国际调查记者联盟聘用25个国家的200多名人员,包括调查记者和社会学家,调查这25个国家的腐败现象、政府的透明程度、有没有调查记者遭遇迫害等,并撰写了一份35万字的报告《全球公众诚信报告》。2016年,国际调查记者联盟从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莫萨克·冯赛卡(Mossack Fonseca)获得外泄的多达1 100万份文件,显示全球多国现任和前任国家领导人都涉嫌秘密参与离岸交易。


注释

[*]本节主要回顾纸质媒体调查性报道,内容参考了吴东珺、唐泽的论著《解构深度——中外电视调查性报道研究》,在此表示感谢。

[2]舒德森.新闻的力量[M].刘艺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50-151.

[3]皮尔格.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M].牟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