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讲 品牌合法性与央企品牌传播战略
本讲执笔
■ 引言
2015年2月28日10时,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迅速引发了人们对雾霾问题的热烈讨论。借助于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该视频一天的总播放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17亿,成为2015年以来影响最大的公共事件之一。
柴静事件本来只是关于雾霾治理问题的讨论,但舆论迅速发生了扩散和偏转,其中的一个话题便是对油品质量的质疑,进而将矛头直指石油行业左右油品的标准制定,最后呼吁要引入市场机制,破除“两桶油”的垄断。一场本来是公共领域的环保事件,却转而发酵为经济领域央企的体制问题,进而上升为央企的合法性危机事件。关于“柴静与中石化、中石油”的议题讨论趋势和网民热搜关键词增长情况,如图1—1。
图1—1“柴静与中石油/中石化”的话题讨论趋势
尽管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积极回应了纪录片中的质疑,详述了自身在提升油品质量、投入环保治理上的努力,但是柴静事件已经充分反映出,当前社会公众对央企运行系统存在普遍的质疑和不满,垄断、腐败、高薪、低效等负面认知被固化为央企的形象标签,央企形象被脸谱化、简单化,一旦发生负面事件,讨论焦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央企的合法性存续问题,这对央企的品牌传播或外宣工作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本讲先从探讨品牌合法性的内涵与表现,包括概念内涵、来源构成、危机表现等,进而系统分析品牌合法性危机的根源,最后试图从品牌传播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