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简要的结语:超越资本逻辑
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成为支配一切的逻辑,但这一逻辑并不是不可超越的。对于马克思来说,超越资本逻辑构成了其理论指向。这种超越的可能性既存在于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中,也存在于资本逻辑所具有的生产逻辑的意义中。
就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来说,马克思不仅从商品交换层面进行了分析,而且从商品的生产结构层面进行了分析。商品二重性表明商品是一个矛盾性的存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才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但货币并没有解决这一悖论,而只是将这一矛盾普遍化了。这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货币章”的一个重要主题。就生产结构层面来说,马克思认为根本矛盾在于生产力的社会化与私有财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又通过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表现出来,从而既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可能性空间,又形成了解放自身并从而解放历史的主体。可以说正是资本逻辑本身为我们超越资本逻辑创造了条件与可能性。
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的论述虽然在当代受到了不少的质疑,但就其论述的逻辑与历史情境来说,我个人认为依然具有当代的借鉴意义。在马克思之后,资本逻辑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马克思分析的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那么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走向了组织化资本主义,而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则走向了后组织化资本主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分析资本逻辑在后两个时代的具体形态。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我们对马克思资本逻辑思想的探讨,也不影响我们对马克思超越资本逻辑思想的分析。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逻辑的超越使生产逻辑的意义再次呈现出来,并在新的历史阶段获得了新的意义。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讨论到物质生产对人的发展与解放的意义,但需要看到的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物质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资料的匮乏问题。经过资本逻辑的中介,生产逻辑已不再是解决匮乏问题的辛勤劳作,生产本身更多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这时生产逻辑就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一致起来,这正是生产逻辑的历史“本体论”意义。当生产逻辑的这一维度充分实现时,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也就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出来。这正是马克思面对未来社会的根本观点。
[1] [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页。
[2] 按照我的理解,斯密关于分工的论述是一种循环论证。他认为个人不能生产出满足自己需要的全部产品,只能通过分工与交换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当他说人不能生产出满足自己需要的全部产品时,正是以已经存在的分工为前提的。
[3] 关于这一问题,参见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导论与第二章第四节。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5]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7] 法文版与德文版在这一标题上有差别。德文版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标题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法文版的标题不仅直接反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更能直接反映生产使用价值的一般物质生产。
[8]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6—167页。
[9]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页。
[10]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页。
[11]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9—330页。
[12] [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页。
[13]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页。
[14]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20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18]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页。
[19]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92页注(26)。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390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黑体为笔者所加。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注释8。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5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35] [英]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或强权时代与公理时代》,袁贤能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5页。
[36] [英]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或强权时代与公理时代》,袁贤能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9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38] [英]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0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页。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2页。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6页。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页。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0页。
[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4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8页。
[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
[4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