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系统(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物流系统与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系统是指应用在物流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系统,而物流信息系统是为提高物流系统运行效率而建设的一个人造系统。系统、物流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三者之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本节将详细阐述它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2.1 物流系统与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物流系统一个具有目的性、相关性、结构性和适应性的集合。表1.3给出了一个物流系统的组成特征。

物流系统的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两者是决策背反的,如把运输服务水平提高,则相应的成本就会增加。因此,要实现物流系统的目标,就需要对物流系统的一系列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包括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对不同的物流系统,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不同,系统的大小也各异。如运输、包装、保管等在各自的活动中,可以是一个子系统,当一个或两个以上子系统组合起来时就构成了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的功能是指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构成了物流系统的总功能。但这些物流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许多结构平台作为支撑,最基本的是物流设施平台,如运输线路网络、路径上的节点或枢纽等;其次是物流设备平台,如存储货物的仓库、搬运货物的工具、输送分拣的设备等;第三是物流信息平台,物流系统涉及时间、空间因素,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是最有效控制和合理调配物流各种资源的工具;最后是物流政策法规平台,实现物流系统的集成性,最重要的是建立标准化的物流系统标准体系,同时还同国家的政策法规环境息息相关,如物流系统的运输功能就需要公路、铁路、航空或水路等的发展,而这些是和国家政策、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

表1.3 物流系统的组成特征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物流系统从经济活动中自然的“物”的流动到20世纪50年代前的后勤服务系统,直至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物流系统理念和供应链思想,物流系统逐步由早期生产制造的辅助从属地位上升到目前战略的管理地位。因此,物流系统一直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包括其概念的不断演变,目前出现的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物流,都是物流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事实上,现代物流的管理就是对分散的物流作业进行集成,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这种集成将跨越本企业,联系最终用户以及原材料及服务提供者。这就是一体化物流(integrated logistics)或集成物流的内涵。它的本质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活动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般包括垂直一体化物流、水平一体化物流和网络一体化物流3种形式。显然,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实现离不开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

物流信息系统就是建立物流活动中各层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储存与服务工作的信息系统。以制造企业为例,它是一个从物料采购、库存管理到商品配送全过程控制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也是为物流管理人员及其他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及运作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它是信息系统在物流管理领域应用的系统。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提供迅速、准确、及时、全面的物流信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物流信息系统是为物流系统的目标服务的,是由应用于物流领域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物流信息资源以及人所组成的。图1.3给出了一般物流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它与一般信息系统在社会环境、网络基础设施平台、计算机硬件设施平台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环境平台等各方面层次结构都是相同的。但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由于物流应用的需要,各个层次都有一些特定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两方面:物流设施自动化和物流经营网络化。物流设施自动化是指货物的接收、分拣、装卸、运送、监控等环节以自动化的过程来完成。物流设施自动化涉及的技术非常多,如条形码(bar code,BC)技术、射频(radio frequency,RF)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等,通过这些自动化的技术设施,可以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装卸、自动存取,提高了物流的作业效率。物流经营网络化是指将网络技术运用到企业物流运行的各个方面,它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上的网络化和对外联系上的网络化。只有拥有了完善的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货物运行的各种信息才能及时反馈到内联网上,这样物流信息系统就可以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安排调度,自动排定货物的分拣、装卸以及运送车辆、线路的选择等;企业的外联网一般都与因特网对接,用户在因特网上可以下订单、进行网上支付,并且对自己的货物随时进行查找跟踪。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对与信息的搜集、存储、加工、传递、显示等方面有关的技术、方法和规程进行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畅通,这里常采用的技术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和Web技术。这些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目标提供了基础。

图1.3 物流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因此,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组织利用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实现物流设施的自动化过程和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处理、使用、传递过程,以辅助实现物流系统的目标。

1.2.2 物流信息系统的分类

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按照很多标准来分类,这里主要从处理的对象来进行分类。按照处理对象的不同,可以把一个组织的物流信息系统分成物流作业层面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层面的信息系统。

1. 物流作业层面的信息系统

物流作业层面的信息系统主要处理物流作业过程中相关物流运作业务、控制物流运作过程和支持物流运作的办公事务,实时采集有关的数据,并更新、查询使用和传递、存储维护这些数据。这种物流作业层面的信息系统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物流业务处理系统(logistics 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LTPS)。该系统是为及时、正确地处理日常物流运作中的大量信息而服务的,如客户订单处理系统、货物存储信息系统、仓储调度系统、运输分派系统等,目标是提高日常运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自动化设施系统(automation facility system,AFS)。采用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设施,配合相关的业务处理系统,来提高物流作业的工作效率。如自动化仓库系统中配备有自动拣选设备、自动输送设备、自动搬运设备等自动化设施,配合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可以实现企业仓库的“无人化”管理。

(3)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常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办公设备来支持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的系统,如文字处理设备、电子邮件、扫描系统、文字识别系统等。目前,在企业内部建设基于互联网协议的企业内联网(Intranet),来实现企业内的日常办公事务、办公公文流转和签发、信息交流、公告发布等办公信息处理过程,而对外宣传、进行企业公共信息发布,依靠的是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

2. 物流管理层面的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层面的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物流企业进行全面管理的由人、物流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结合组成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决策分析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目标是辅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各种物流运作的监控、管理和决策。这种物流管理层面的信息系统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ogo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该系统主要为物流组织的管理层服务,目标是实现管理层面上的计划、控制和决策等的制定过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物流作业层面的信息系统,通过对组织日常业务运作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使数据按照规定的时间、格式显示在分析报告中。

(2)物流决策支持系统(logistic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LDSS)。任何对物流运作管理起到决策支持作用的系统都称为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同样,物流决策支持系统也是为物流组织的管理层服务,但它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决策方式不同,物流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有些来源于组织内部业务运作,但更多来源于组织外部,包括市场数据、客户数据、同行业数据、政策经济数据等。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数学模型、各种智能的数据分析工具,如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大数据等。可见,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比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处理的对象更复杂,采用的方法更先进,目标是辅助物流管理者制定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或需要快速反应的决策问题。

1.2.3 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系统中存在一些物流应用领域广泛采用的信息技术,它们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物流的运作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下面简要阐述这些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

1. 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技术

条形码(bar code,BC)技术和射频(radio frequency,RF)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两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为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而设计的,是实现快速、准确而可靠地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这些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解决了物流领域中大量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物流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借助于条形码和射频、POS系统及EDI等现代技术手段,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商品在供应链上的位置,即时作出反映。目前企业实施的有效客户信息响应(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ECR)、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自动连续补货(automatic consecutive entrance planning,ACEP)等物流管理策略,都离不开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自动识别技术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提高结算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年来,射频技术发展迅速,因为RF技术有很多超越条形码技术的优势,如识别距离比条形码要远很多,这样可在较大范围内扫描进行读写操作。另外,射频识别卡具有一定智能性特点,本身可存储大量数据,读写能力大大增强且难以伪造,这些特点非常适用于配送中心仓储中的货物识别、运输中的货物跟踪等物流管理环节。

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生产制造业、仓储业等生产及流通领域。事实上,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技术的应用是实现物流管理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们不仅在国际范围内为商品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代码标识体系,而且为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语言符号。

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GIS系统以地理空间为基础,利用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及时提供多种空间动态的地理信息,为有关经济决策服务。

GIS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定位作用。研究的对象位于何处?周围环境如何?研究对象相互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如何?

(2)条件问题。有哪些地方符合某项事物(或业务)发生(或进行)所设定的特定经济地理条件?

(3)趋势问题。研究对象或环境从某个时间起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后演变的趋势如何?

(4)模式问题。研究对象的分布存在哪些空间模式?

(5)模拟问题。当发生假设条件时,研究对象会发生哪些变化?引起怎样的结果?

GIS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空间要素和相应的属性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地图。GIS不仅是一种查询信息的方法,也是一种挖掘信息模式的技术。由于上述原因,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已把GIS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事实上,GIS技术可以应用在任何涉及地理分布的领域,其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潜力非常巨大。

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合理调整物流路线和流量,合理设置仓储设施,科学调配运力,提高物流业的效率。目前,已开发出了专门的物流分析软件用于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物流网络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如车辆路线模型用于研究解决在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车、每辆车的行驶路线等;而物流网络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分配集合模型可以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线路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定每个仓库的位置、规模和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运用设施定位模型可以得到解决。因此,GIS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可以使得企业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3.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最早是由美国军方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子午仪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全球性、全能性(陆海空)、全天候性优势的导航定位、定时、测速系统。GPS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货物跟踪调度,车辆定位。GPS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GPS和计算机网络实时地搜集全路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实现对陆运、水运、航空货物跟踪管理。只要知道货车的车型、车号或船舶的编号就可以立即从铁路网或水运网中找到该货车或船舶,知道它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距离运输目的地的里程以及所有装运货物的信息。运用这项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物流运营的精确性和透明度,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与GIS结合解决物流配送。物流配送功能中包括订单管理、仓储、装卸、递送、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值业务。全过程控制是物流配送管理的核心问题。供应商需要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散布在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环节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据此制订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把GPS和GIS相结合,实现这种动态的监控和调配,可以建立面向全过程的物流管理服务体系。

4. 电子数据交换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是指商业贸易伙伴之间,将按标准、协议规范化和格式化的经济信息通过电子数据网络,在组织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自动交换和处理,俗称“无纸交易”。EDI是电子商业贸易的一种工具,将商业文件如订单、发票、货运单、报关单和进出口许可证按照统一规定的标准格式,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不同企业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

EDI最初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的采购业务活动中,随后从采购业务向其他业务扩展,如POS销售信息传送业务、库存管理业务、发货送货信息和支付信息的传送业务等。EDI通信主要采用增值网(value added network,VAN)方式,VAN是指通过利用(一般是租用)通信公司的通信线路,连接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终端形成的信息传递交换网络。EDI的目的是通过企业间的信息传递交换网络,实现票据处理、数据加工等事务作业的自动化、及时化和准确化,同时通过有关信息(如销售信息、库存信息)的共享,实现经营活动的效率化。EDI的主要功能表现在电子数据传输和交换、传输数据的存证、文书数据标准格式的转换、安全保密、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供信息增值服务等。

EDI是在企业如制造商、供应商、物流公司和银行等单位之间传输商业数据文件的一种技术,如传输订单、货运单、通关单据、结算单据等。不同于E-mail或传真,传输的数据采用格式化的标准文件形式并具有格式检验功能;通过数据通信网络一般是增值网和专用网来传输,具有相当的安全保密功能;数据是从计算机到计算机自动传输,不需要人工介入操作。

5. Web技术

Web技术是基于互联网、采用互联网协议的一种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访问遍布于互联网主机上的链接文档。它的内容保存在Web服务器中,用户通过浏览器来访问。

Web技术的特点是:

(1)超媒体信息系统。Web上的文档(网页)是一种超文本信息。超文本就是用户在阅读文本信息时,可以从其中的一个文档跳到另一个文档,文档之间按非线性方式组织。不仅能连接到其他文本文件,还能连接到声音、图像和影视信号文件等超媒体信息。Web浏览器的应用程序可以访问这些信息,如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它可以搜索、查看和下载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

(2)分布式系统。超媒体文档可以存放在不同的Web站点上,通过超链接加以指向,使得物理上放置在不同位置上的信息在逻辑上一体化,Web就是互联网上超媒体信息的集合。

(3)Web网页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早期的Web网页大多是静态的,目前诸多面向网络服务的语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JScript、VBScript等描述语言,HTML、SGML、XML等置标语言,Sun公司的Java语言、微软的Visual Studio.Net软件包的开发工具C#(C Sharp)语言及最近的Python等。这些语言的出现引起编程方法的变化,出现了“面向构件”或“面向Web服务”的方法。这是新一代的程序设计方法,大大提高了Web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提高了Web系统智能性、互操作性和灵活性,更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Web技术使得许多企业突破了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使厂家、商家和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开放式联结,不仅连通了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包括制造商、物流中介、顾客和银行等上下游合作伙伴,在业务上都能通过网络相互协调,直接沟通,共同转向以服务增值为中心的流通过程管理。同样地,Web技术也促进了以物流服务为核心的运输、配送、包装、加工等业务的发展。物流业是以顾客为中心的运营方式,顾客的需求是随时变化的,为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必须以现代化的信息搜集、分析手段为基础。基于Web技术的电子商务运用新的业务模式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