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或阶层结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的“阶级(层)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当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看法。然而,中国社会的“阶级(层)结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的看法却很不一致。

2002年,北京大学阎志民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出版了一本题为《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的书。在这本书中,阎志民等人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框架出发来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作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状况进行了描述。

(1)“两大阶级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每个阶级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

“所谓阶级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是指我国的阶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样,是两大阶级:一个是工人阶级,一个是农民阶级。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强调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的阶层,而且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现在我们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阶级中文化素质较高的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3]

虽然两大阶级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本身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人阶级不仅迅速发展壮大,内部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层:①体力劳动工人;②办公室工作人员;③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工作者;④科学技术人员;⑤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农民阶级既是我国当前人数最多的阶级,也是处于急剧分解和变化的阶级。农民阶级已经分成与过去不同的七个阶层:①农业劳动者;②林牧渔业劳动者;③农民企业家;④乡镇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个体企业)工人;⑤外出打工农民;⑥农村知识分子;⑦农村党政干部。[4]

(2)“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出现了若干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5]

(3)“以发展生产力为共同任务,形成了三个大的利益群体。”“根据人们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所取得的收益不同,我们可以把全社会的人群分为三大利益群体: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作为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而发挥作用的,他们取得收入的主要源泉,是付出劳动所获得的报酬。这个利益群体又可分为四个较小的群体: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经营管理者。他们在发展生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是主要依靠自己所付出的劳动而取得收入或报酬的,从这一点讲,他们与普通劳动者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他们在社会分工中处于领导和指挥的地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经营和管理,他们地位的升降和收入的高低都与他们经营管理的能力和业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利益群体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干部,另一部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干部。”“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谓生产要素所有者,是指除劳动力以外的非国有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他们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股东和董事会的董事,私营企业主,股息、红息、利息收益者,港澳台投资者,专利、技术、信息的拥有者等。他们把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和经营领域,以获得利润为主要收入来源。”[6]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一书中,吴波则根据自己的阶级划分标准,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基本阶级阶层结构”的基本轮廓做出了自己的描述。他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有三大组成部分:工人阶级、资产者阶层、中间阶层。“工人阶级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国有和集体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雇佣工人;雇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官员;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分子。”“资产者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主;有剥削行为的官员;有剥削行为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管理者;有剥削行为的雇佣管理和技术人员;有剥削行为的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经营者;有剥削行为的个体农业劳动者。”中间阶层则指那些“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自己劳动,既不剥削人,又不受人剥削的社会群体。……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无剥削行为的个体农业劳动者和无剥削行为的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经营者共同构成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7]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研究员领导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题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书,“扼要概括了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造与特征,初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根据培育合理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8]和上述文献的作者们不同,在这本书中,陆学艺等人提出了一个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并根据此标准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依次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十大阶层,并依据各个阶层所拥有的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量将这十大阶层的成员排列出“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五大“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其中“上层”包括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包括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中中层”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高级技工、农业经营大户,“中下层”包括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底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9]

2006年,杨继绳在《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中讨论到“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模型”时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还在变动之中。有些社会阶层还没有成形,有些社会阶层还在分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做出一个比较成形的模型。”但尽管如此,他认为“比较粗略一点的模型还是可以做出来的”[10]。他吸收了社会阶层五等级模型的优点,“考虑各个阶层的职业内容,以财富(收入)为基础,再参照权力、声望因素,直观地将当前中国社会分为以下几个阶层”,并根据2004年全国就业总人数(75 200万人)计算出各个阶层占总人口的比重:①上等阶层。包括政府高级官员、国家银行及其他国有大型事业单位负责人,国有大型企业或大型股份公司经理、大中型私有企业主等,总人数在1100万左右,约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他们构成了这个社会金字塔的顶端。②中上阶层。包括高级知识分子、中高层干部、中型企业经理和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型私有企业主、外资企业的白领雇员、国家垄断行业的职工等,总共约2580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3.4%左右。③中等阶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高中专任教师、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科学家和工程师、一般文艺工作者、一般新闻工作者、律师、会计、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小型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业者、其他处于中等地位者,约9254万人,占全国从业者总数的12.3%。④中下阶层。包括农民阶层、城乡两栖阶层、工人阶层、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从业人员等约48 730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64.8%。⑤下等阶层。包括城乡贫困人口,如农村无地、无业者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约13 500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17.9%。[11]

也有一些人如李强教授等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各个社会利益群体尚在分化、解组与“重新整合”过程之中,社会分层结构呈现碎片化状态,尚未层化、定型,因此,使用“阶级”“阶层”这样一些用于描述地位相对稳定之社会群体的概念来刻画当前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可能不太恰当。因此,李强认为以“利益群体”概念来描述并区分现阶段中国社会不同利益诉求者及其关系比较合适,并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将现阶段中国社会成员分为4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或“利益绝对受损群体”)。[12]

我们可以将除李强外前述四位作者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描述简要概括如下:

表1 四位作者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描述

070-01
071-01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看待上述这些文献作者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状况所做的不同描述?在这些文献作者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状况所做的不同描述中,哪一种描述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现实状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