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北京话语气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罢/吧

早期北京话语料中,域外汉语教科书多用“罢”:《英清会话独案内》《小额》和《北京话语音读本》“罢”“吧”两种书写形式同用;蔡友梅、尹箴明、穆儒丐等人的京味小说都是“吧”的用例比“罢”多,可以推测这一时期的“罢”读音已经弱化读轻声,母语者体会到这种差别,因此用“吧”记写。

“罢”被“吧”替代,是在清末发生的。据龚千炎《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统计,《儿女英雄传》“罢”228例,“吧”只有1例。

1885《英清会话独案内》前41页全用“巴”,共10例,后80页全用“罢”,共19例,应为两人合作分写之故。这一时期“罢”已从去声变为阴平。

图2.4 《英清会话独案内》中的“罢”“巴”

1907《小额》中使用“吧”97例,“罢”只有3例。孙锡信(1999)认为:“到这时,‘吧’取代‘罢’的时机已成熟了。”但这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仍以“罢”为主。1918《北京话语音读本》“罢”21例,“吧”只有1例。直到1943《华日教室会话》,才完全使用“吧”(52例)而不用“罢”。

《语言自迩集》观察“罢”有疑问和祈使等多种用法:

罢pa4,结束;停止。在一句话的结尾,说“说到这儿罢”;可是有时用来表示疑问,如同我们说Eh?(啊!是吗?)或者,用于命令。(散语章练习九242)

《官话类编》对“罢”的观察更加细致,除了语句的交际功能,还涉及到语力的强弱:

“罢”是个感情强烈的句末小品词,用法多样。它通常意味着句子结束,但它更标志着一种想法的结束。以下是大致的分类[10]

1.强调了劝告(injunction),或邀请(invitation),或命令(command):你放心,不能哄你。

2.弱化了命令:没有风怎么扬场呢?答:实在没有风,就用簸箕簸

3.提问并伴以怀疑:今儿夜里,我住在这里可以

4.用怀疑或疑问来修饰主张:壶里的水够不够?答:够了

5.标志着对结论多少不确定:随你,你看着好就好。

6.特别强调的时候标志着强行决定,或表示挑衅:你这么做,我不能让你。答:你不让

7.后面用“了”时,强调决定:罢了,事到如今,说也无益。

8.重复(有时是三次),就成为表达不耐烦或让步的感叹:罢罢罢,就在这里住下罢。

9.和“了”一起重复,表达不耐烦或惊讶:罢了罢了,你真算好的。

10.后面跟“呀”时,就表示终止纠缠或乞求:罢呀老爷,限我十天的期/限罢。答:好,就是罢。

(第六十课)

第7至第10这四种用法的“罢”并非句末小品词,还保留了“结束”的实义,本书不考察此类用例。

《小额》“吧”还用在表示短暂动作的动词和宾语之间,共5例。如:

(71)a.有这把子碎催,把他送到家中,夫妻见了面,无非是哭会子,说会子,赶紧剃头、洗澡、换衣裳。

 b.后来又瞎聊了会子,帐房外头的声音也消停啦(钱到了手啦,还嚷嚷甚么)。

孙锡信(1999)指出,“罢”从金元时期做语气词就主要用于表示要求和商酌,这就是通常的祈使用法。孙锡信(1999)认为“罢”的推测用法可上溯至元代,太田辰夫(1987)则认为是从清代开始的,总之,“罢”表推测的用法是后起的。

带语气词“吧”的句子语气往往不容易确定,特别是早期语料尚无新式标点,命令、商酌、推测、祈使的界限并不明确,需要结合语境加以判断。如《红楼梦》“紫鹃进来问道:姑娘喝碗茶罢?”太田辰夫(1987)说是表示推测的,但他又说“如果没有‘问’,理解为命令也是可以的”。他认为“吧”句是疑问和命令混杂的结构,如“你要作什么罢?”

本书认为“罢”的功能是说话人请求听话人做出回应,因此才不用于纯粹表示强烈主观感受的感叹句和反问句,也不用于句中引入话题。高增霞(2014)指出,“吧”强调个人意志,企图使对方参与并与自己的态度保持一致。这正是强交互主观性的体现。徐晶凝(2008b)认为,“罢”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行动意愿做出推量,主动将行动的决定权交由听话人。也就是说,“罢”的功能是求回应。但是“罢”内部的求回应程度是不同的,这和句子本身的语气密切相关。按照求回应的程度由高到低来看,“罢1”表示期待听话人以行动回应,“罢2”表示期待听话人以言语回应,“罢3”表示占据话语权。

2.5.1 罢1

“罢1”最常见的功能就是命令,要求听话人以行动来回应。据曹大峰统计,“吧”出现频率最高的用法集中在意志行为句(徐晶凝,2008b),即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可以用意志完成的行为。因此祈使句中的“罢”体现了说话人希望听话人以行动来回应。如:

(72)a.窗户纸儿都不动了,一定是风止了,把各处刮了来的灰土,打扫打扫。(《寻津录》)

 b.这会子不得工夫,先搁著。(《语言自迩集》)

如果句中出现了对听话人的称呼,命令的意味稍弱,通常将这种语义概括为“要求”,这也是积极礼貌的手段之一。命令和要求的区别是语力的强弱不同,希望听话人以行动回应的功能是一样的,所以本书未做区分。如:

(73)额大奶奶说:“您请那屋里歇歇儿去。”(《小额》)

表示命令的“罢”用于句中停顿处时,假设请求对方许可并得到了允准,以这样的形式拉近和听话人的关系。有的是直接的祈使形式“你V罢”:

(74)a.赶到楼子一出来,您瞧,属狗的,打胜不打败,一个个儿躲躲闪闪,全不露面儿啦。(《小额》)

 b.赶到了病人家,喝,您听,不是刚且王中堂那里来,就是还上李尚书那里去呢。(《小额》)

有的是间接的祈使形式“(你让我)V罢”:

(75)a.你怕听甚么,他拿甚么吓嚇你(这种心术,说句迷信话,真欠天诛地灭)。(《小额》)

 b.简直的说,这就算是叫他给敲上了。(《北京风俗问答》)

 c.就拿去年冬天说,炉子永远没干净过。(《官话指南》)

 d.这么着,赶我们老爷回来的时候,我出城请您去罢。(《官话指南》)

2.5.2 罢2

2.5.2.1 追问(特指问、反复问)

重点考察的21种早期北京话语料中,“罢”一共有2例反复问和9例特指问。赵元任(1968/1980)认为特指问句和反复问句中的“吧”是劝告性的,意思是“你说吧……”,是追问,也就是对听话人提出明确的回答要求。这个“你说吧”和“罢”在句法上未必同属一句,但可以根据前后语境补出。这种用法和命令的“罢”一致,只不过命令是要求听话人以行动回应,追问是要求听话人以言语回应。如:

(76)a.我来上/登门认错,你还不肯,这么的你要/着你待怎么样?(《官话类编》,特指问)

 b.王爷说:“你是卖八哥儿的吗?”老王说:“是。”王爷说:“你要多少钱?”老王说:“我本不卖,实因为回家没了盘川,没法子就不能不把他卖了。”王爷说:“到是你要多少钱?”(《华英文义津逮》,特指问)

 c.那个说:“这两天没活,我们牛录上有一个拨什户缺(就是领催),大概这两天夸兰达验缺,我也得练练箭哪。”这个说:“练甚么?脑油[11]。咱们这样儿的,还得的了哇?”(《小额》,特指问)

(77)a.你别说谢我,到底是卖不卖?(《华音启蒙谚解》,反复问)

 b.去不去?你快定规。(《支那语集成》,反复问)

2.5.2.2 假设(假设小句)

对话中,如果从多个角度论证一个问题时,也可以假设请求并得到了对方的允准,使用“你说A罢,B;你说C罢,D”这样的格式。只不过假设小句中有时出现了明确要求对方回应的“你说”,大多数时候是不出现的,使用“若”“假如”等关联词语表示假想论证。如:

(78)a.我不说你,你真叫我着急;说你,倒像我脾气不好似的。(《语言自迩集》)

 b.大概以外国人所图的,无非是图名图利,或是图谋天下。这么的/着先生仔细想一想,若说他图名,到处人都叫他鬼子,这还算是个好名吗?若说是图利罢,他们下来传道花许多盘费,送人无数的书,又开学房,又设医院,都是花钱的道儿,这岂是图利吗?若说是图天下,谁不晓得外国人的枪炮利害,他们就必发大兵来,硬强夺,那能差这么几个传道的先生,规规矩矩的劝化人呢?(《官话类编》)

 c.这话很难说,您说他们不能打仗,他们又都愿意打仗。您说他们愿意打仗,可又有绝大的毛病。(《北京风俗问答》)

 d.我若是气上来,把那个杂种的肠子拧断了才解恨。过了气儿又一想,可怎么样呢?当真的打杀他,又怪不忍得。(《支那语集成》)

2.5.2.3 商酌、推测(是非问、陈述句)

太田辰夫(1987)和孙锡信(1999)都谈到,当句子的命令要求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则有了“商酌”“自我宽解”的意味了,在句式上表现为是非问或陈述句。如:

(79)a.雨可是略小了一点儿了,天还打闪呢,一时只怕住不了。(《寻津录》)

 b.是,我过几天给您拿来。(《官话指南》)

 c.王先生说:“回头再喝茶,我先看脉。”(《小额》)

命令和商酌都是要求听话人回应的,只不过命令通常要求以行动回应,商酌要求以言语形式回应,也就是征得对方同意。太田辰夫(1987)说二者的区别“由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决定”,其实也跟要求回应的形式密切相关。

前面已经说到,“罢”表示推测是后起的用法。太田辰夫(1987)认为是因为“罢”表示商量酌定,是委婉的语气,所以和具有推测意味的副词“大概”“许”合在一起,后来逐渐不用副词。也就是说,“罢”表示推测的用法是从商酌用法发展而来的。

商酌和推测都是表示说话人对命题不确定,偏重命题推断的句子是陈述句,偏重引起听话人关注并加以确认的则为疑问句。是非问中多了一层交由听话人确认的回应要求,而在陈述句中可能没有回应要求或要求不明显。但说话人是否得到了回应,在文本材料中取决于下文是否发生了话语权转换。各语料的“罢”是非问用例都少于陈述句,即得到听话人回应的用例很少。这和早期域外汉语教科书的“话条子”[12]性质有关,即以单句教学为主,因为长篇对话体语料有限,所以有回应的用例不多。

(80)a.正在难解难分的时候,花鞋德子早瞧出小额一谱儿来啦,赶紧说道:“阿玛,您还是有点儿不舒服?您要是不得劲儿,要不咱们走吧,不用听啦。”(《小额》)

 b.是,老爷若没甚么别的事,我现在就去。(《官话指南》)

2.5.3 罢3

“吧”还用于列举,这种用法只见于蔡友梅小说中,其他京味小说和域外汉语教科书均未见。通常是向听话人逐一引述第三者话语的场景,列举项前用“甚么”“怎么”,提示即将开始列举,列举项后的“吧”一则标示此列举项结束,二则标示提醒告知听话人的主观色彩。列举的各项为引述性质,可以用引号标示出来:

(81)a.这把子碎催又捧了会子小额,甚么这场儿官司难为您啦,又甚么这不算憨蠢啦,改日还要给您压惊啦,说了些个淡话。(《小额》)

 b.他居然会装听不见(实在够大员的程度),竟跟几位章京瞎聊别的,甚么今天不算很冷啦,(者)又甚么操演的还齐集啦,(是)没话儿他这们找话儿(这点儿起色)。(《小额》)

也有的列举前项不用“吧”,但后项必用“吧”。这可能是因为“吧”的来源是“完结”义,因而在列举句式中起结束作用:

(82)a.甚么我们不愿意给人家配药啦,又甚么都让生意人给闹坏了……(《小额》)

 b.见了额大奶奶,胎里坏一路苦造谣言,甚么费了多少话啦,怎么又托了几个人啦,月底官司就可以完了,说了个天花乱坠。(《小额》)

列举用法的“罢”求回应程度很低,进一步就成为纯粹的句中停顿标记:

(83)我听说贵国请客,那帖子上定的时刻不能算准成,仿佛,写的是午刻,必得未刻去才好。(《语言自迩集》)

在重点考察的语料中,“罢”用于纯粹的句中停顿只此一例。语音停顿处加上“罢”,是示意对方话未说完,从而占据话语权,求应程度就更低了。

现将“罢”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

图2.5 “罢”各义项的关系

“罢”的功能是求回应,最常见的用法是“罢1”,要求听话人以行动回应,这是最高等级的互动要求。“罢2”是“罢1”用法的扩展,要求听话人以言语回应,追问和假设是命令用法的省略,商酌和推测与命令的求应对象不同。从要求听话人付出的努力程度来看,言语回应比行动回应的互动等级低。用于列举和句中停顿的“罢3”表现了说话人占据话语权的主观性。

2.5.4 “罢”的强语气形式“啵”

民国京味小说中,“啵”记录的是“罢”的强语气形式,只在蔡友梅和尹箴明小说中见到。刘一之(2011)注释“啵”的读音为bōu。

太田辰夫(1987)认为“啵”“比‘罢’的感情色彩重得多,带有来劲、飘飘然或不满”。“啵”比“罢”重是对的,但“来劲、飘飘然或不满”等意义是语境赋予的。实际上,“啵”的语义和“罢”一样是求回应,有的用于表示命令:

(84)a.就听这个人说道:“老掌柜的,您心好啵,我们就在十根旗竿儿住,我兄弟得了霍乱啦,请曹先生给扎扎啵。”(《曹二更》)

 b.没别的,请你出来说句话啵。(《讲演聊斋》)

也有的用于商酌,常有“只好”“只得”等让步义词语配合,表示对自己的宽解:

(85)a.手内还剩了二百多块钱,给家里留一百多块,自己带了一百块,王子元那一百块,除去买东西还剩了六十多块,六七口子盘川简直的不够,玉岩只好先垫上。(《鬼社会》)

 b.于是托嘱亲友,替元丰张罗续弦。元丰恐对不起小翠,一概不要。王侍御因他执意不娶了,也只得暂且由他,等过个三年五载的再说。(《讲演聊斋》)

表2.8 “啵”使用情况统计

表2.9 “罢”使用情况统计①

(续表)

①据张美兰、刘曼(2013:121),《语言自迩集》1867第1版:“好好儿的记着我这话,快快儿的改了。”在1886第2版中为:“好好儿的记着我这话,快快儿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