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北京话语气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么/吗

早期北京话语料中,“么”多作为语素构成代词“这么、那么、甚么、怎么”,如《寻津录》126处“么”中,95处参与构成代词。“么”做语气词,有时也写作“吗”。《小额》中只有2例语气词“么”,语气词“吗”有68例。

《语言自迩集》将“吗”和“么”看作两个不同的语言单位:

甚shên2么mo1,吗ma1。“么”是个否定疑问词缀(a negative interrogative particle);有时它也充当连接词(a conjunction),例如“那么多”“这么少”。“吗ma”是个地道的口语疑问词(a colloquial interrogative)。

但《语言自迩集》的语例中“么”不只是“词缀”,它单独用于疑问句中共198例,而“吗”只有8例,“么”做疑问语气词的数目远多于 “吗”。如:

(59)a.那个东西是金的

 b.水在火上搁了半天,可不是开的

《官话类编》的编写者认为“么”不是独立的语气词,“吗”可以是“么”的异写形式:

么Moǎ2,ma2:间接问句中与各种词连接的疑问小品词(an interrogative particle joined with various words in asking indirect questions)。

“甚么”或“什么”:第二个字是口语形式。……“么”有时说成“吗”ma,但从不写成“吗”。(第十七课)

《官话类编》的课文中语气词没有“么”,均写作“吗”,这反映了由“么”到“吗”的书写形式更替。

后来,“么”专用于构成代词,“吗”专用于句末语气。为叙述方便,本节将“么/吗”视为同一个语气词,以“么”为代表[8]。本书将“么”分为两个:“么1”用于是非句、特指句、反复句及句中停顿处,功能是求回答;“么2”用于反问句、陈述句和祈使句,与现代汉语“嘛”相似,功能是求一致。

2.4.1 么1

“么1”作为疑问语气词的身份是得到公认的,李宇明(1997)称之为疑问标记。早期北京话语料中,“么1”的功能是“求回答”,多用于是非问,朝鲜汉语教科书的“么1”还可用于特指问和反复问。

2.4.1.1 是非问

这是“么1”最常见的用法。韩志刚(2002)比较了语调是非问句和“吗”是非问句后认为,“吗”问句主要传达理性信息,向对方提出信息要求。史金生、胡晓萍(2002)认为,“吗”问句的功能“是一种希望获得答复而对不了解的事实的提问”,即重在传达说话人的提问。可见,和用于疑问句的“啊”“呢”相比,“吗”是真正意义上的“要求回答”的语气词,对听话人有要求。

“么1”最常用于是非问:

(60)a.书上说的鬼神之类,还是这个道理?(《寻津录》)

 b.什么?是真的?(《日清会话附军用语》)

 c.你要坐车去?(《“内鲜满”最速成中国语自通》)

对话中,为了确认前一话轮中的相关信息,只提取出最重要的部分加以询问,句中省略了“是”,就形成“无疑问词+么”格式:

(61)a.——那铺子不是在西城么?——不是,铺子是在城外头。——城外?离那个门近?——小的城外的道儿不大熟。(《语言自迩集》问答章之三)

 b.——我听见说,是他的叔叔不在咯。——他的亲叔叔?——是,他的亲叔叔。(《参订汉语问答篇国字解》)

 c.——你们的地方在那儿?——在忠州所属的地方儿。——堤川?——不是,是鹜溪。(《速修汉语大成》问答篇第十课)

朱德熙(1982)指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选择问句后头可以有语气词“呢”“啊”,不能有“吗”。早期北京话语料中,有的选择问形式在前一选项末使用了“么”,与之对应的后一选项末多数时候用“呢”,有时也用“啊”。这种选择问实际是由两个是非问形成的对举格式。说话人边说边想,体现了思维和语言一致的线性关系。如:

(62)a.赛马是好事,是不好事呢?(《日清会话附军用语》)

 b.所以一看那姑娘在那里哭,心就动了,忙问姑娘为甚么这么哭,是走迷了道儿,还是受甚么委屈呢?(《华英文义津逮》)

 c.这话也不错,可是还有个伴儿,是您单走呢?(《速修汉语大成》)

 d.您是掌柜的,还是东家呀?(《警务支那语》)

2.4.1.2 特指问和反复问

现代汉语中,“吗”不用于特指问和反复问。朱德熙(1982)认为,即使出现了这种语例,也是省略了“你是问……”而成,要求对方证实所提的问题,如“今天星期几吗?”“他去不去吗?”

早期北京话语料中,只有朝鲜汉语教科书中出现了“么”用于特指问和反复问的语例。从上下文来看,都是直接提问,而不是省略了“你是问……”的确认性提问。

“么”用于反复问的情况只在《华音启蒙谚解》中有2例:

(63)a.那树林子里一遍瓦房,是不是张家湾?到那里打尖去罢。

 b.——他一听这个话,立刻就回去咧,又来,说是等着贵国人再来的时候儿,教我咳要买两幅呢,不定有没有那样的?——嗳哟,这却是了不得咧。这个对子是也不现写的,是一个古人的遗迹啊,可惜了,可惜了。

“么”用于特指问的情况在早期朝鲜汉语教科书中并不少见:

(64)a.——咱们四辆车都下来咧,后院儿的那一辆车怎吗咳不过来?——我们下来的时候他们到岭上歇歇,几否下来咧罢。(《中华正音》(顺天本))

 b.——你在谁家店存?——我在何家店里住啊。(《华音撮要》)

 c.—你呢那年送我的两幅对联是那国人写的?—是我国人写的。(《华音启蒙谚解》)

 d.——你在这里作生意有多少年的工夫?——有个二十多年的工夫咧。(《你呢贵姓》)

 e.——几时咱们动身?——天一亮的时候。(《交邻要素》)

 f.——甚么菜是好?——无论甚么菜都是好哪。(《速修汉语自通》)

 g.——你有几位令郎?——我有五个儿子。——出了花儿了没有?——生了五个,存了五个。——你是很有福的人啊。——甚么福啊,前生造的罪罢咧。——甚么的话头儿了?——你还不知道了。大些儿的还好点儿,小些儿的每天吱儿的吵的,连心里都熟烫了。(《速修汉语大成》)

特指问句中的“么/吗”很像是“呢”,但这些语料的特指问也用“呢”。以《华音启蒙谚解》为例,“么”特指问共26例,“呢”特指问共30例。如:

(65)a.——你们来的时候儿走那条路?——打凤凰城坐了三套小车子,走一个多月才到这北京来咧。

 b.赶车的,今儿个咱们那里住去

表2.6 朝鲜汉语教科书“么/吗”特指问用例统计[9]

可以看到“么”用于特指问句具有地域性和阶段性,只在朝鲜汉语教科书中存在,19世纪80年代使用较多,进入20世纪后逐渐减少。岳辉、李无未(2007)考察《华音启蒙谚解》和《你呢贵姓》后认为,疑问代词和语气词“么”共现是汉语规则过度类推造成的病句。

2.4.1.3 句中停顿

早期北京话语料中的“么1”也用于句中停顿处,特别是假设小句末。《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这是“唤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事实上,“么1”也是一种保持话轮的手段(刘虹,2004)。赵元任(1926)把“末(么)”的这种作用称为“暂顿”:“把语气说得略缓……叫听的人先听听上半句,然后下半句再慢慢的想出来。”这种用法多见于后续句,往往是在回应听话人之后,提出新的话题并加以论述,从而保持说听双方在会话过程中的密切联系。根据赵元任(1968/1980)“零句说”观点,这是由自问自答合成的整句(参见2.2.1.3节)。所以这种用法的“么”虽然不是用于疑问句,但其功能实际上是表疑问的“么1”的扩展,因此归为“么1”。

(66)a.这么着,凡有神仙的,起头儿都是人么?(《寻津录》)

 b.要说他的外科,好像稍差一点,并且他也爱用热药。(《小额》)

 c.再看桥底下,那个肉也没有了。这个话不但为牲口说的,就是人若有过度的贪心,一定有这样的事情了。(《速修汉语大成》)

2.4.2 么2

钟兆华(1997a)指出,语气词“嘛”与“么”关系密切,北宋就已同音。强星娜(2010)认为,“嘛”和“吗”同源。本书所考察的语料中,非疑问句中“么/吗”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嘛”,记为“么2”。

徐晶凝(2008b)将“嘛”的意义归纳为“强传信式论理劝求,并暗示听话人应当接受”。这是从交互主观性角度做出的语义概括。这里的“劝求”功能就是要求对方和自己保持一致,是“么1”“求回答”功能的扩展。“么2”用于非问句,要求听话人回答的程度自然会低于“么1”,但仍然关注自己和听话人共同的知识背景和交际环境,才会“暗示听话人应当接受”,也就是要求听话人和自己保持一致的立场。如果听话人对“么2”前的命题有异议,就会产生争论。所以《现代汉语八百词》将陈述句中“嘛”的语义描写为“表示事情本应如此或理由显而易见”。

反问句并不是真正要求听话人回答,其中的“么/吗”既可读高调也可读低调,呈现了从问句到非问句过渡的特点,本书将其归入“么2”。

2.4.2.1 反问

北大中文系(1982)认为“么”用于反问句时舒缓了反问的语气,刘月华等(2001)认为“么”表示了质问、责备或分辩的语气。舒缓是减弱原句语气,质问则为加强问句语气,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语气作用,实际是来自于不同的交际功能。史金生、胡晓萍(2002)将其区分为“疑”和“问”,认为“吗”的发问功能使反问句带上了疑的色彩,因而语气较平缓。这正好说明“吗”求回答功能的交互主观性。“吗”在互动等级序列上处于较高层次,交互主观性强,而反问句式的质问、责备等语气表现的是强烈的主观情绪,处于互动等级序列中段。语气词和句式互相作用:“吗”提升了反问句的交互主观性,舒缓了反问语气,反问句式又将“吗”的交互主观性拉低,从“么1”求回答的功能转为“么2”求一致的功能。

整体看,用于反问句的“么2”比用于是非问的“么1”略少,个别语料比例略高。“么2”与“难道、不是、可不、还不、岂不、那儿(哪儿)”等配合表示无疑而问。如:

(67)a.欺穷重富的人,难道自家保得住是无穷的富贵了?(《寻津录》)

 b.嘿,大兄弟,您听听,够多们亡道!简直他这不是要反?(《小额》)

 c.——怎么了,灯罩儿又炸了?——可不?又坏了一个。(《官话指南》)

 d.大初一的,打了厨子一杵子,你这畜生还了的么?(《寻津录》)

 e.你年轻的时候儿,要这么懒惰,不爱念书,赶到长大了的时候,那儿还成得了人?(《语言自迩集》)

黄国营(1986)认为,汉语的“吗”字句来源于早期正反问,清代“么”字句迅速转变为以反问用法为主,所以在现代汉语北方话中,“吗”字句也主要甚至只能用于反问。早期北京话语料尚无法支持这一论断。本书重点考察的21种材料中,只有《寻津录》《北京官话伊苏普喻言》《总译亚细亚言语集》《官话类编》和《北京风俗问答》5种材料的反问句用例较多(表2.7),从总的用例数量上看,是非问约为反问的2倍,且多在1900年以前,很难说清末北京话中“吗”字句已经以反问用法为主。

2.4.2.2 陈述句

“么2”用在陈述句中,所附的命题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理应知道的内容,或者是曾经共同经历的事件,或者是基于共同知识背景的推断。尽管不要求听话人有形式上的回答,但要求听话人和自己保持一致的立场。如:

(68)a.那个时候儿你还理论,倒很有点儿不舒服我来着。(《语言自迩集》)

 b.白狗回言说:“猎户啊,你别这么说我呀,彼此都依的是主人的教法,主人光教给我看守的事,别没教过我甚么。”(《伊苏普喻言》)

 c.你可以和伙伴儿们借一顶帽子、一双靴子就得了!(《官话指南》)

 d.这两天我倒是见天来。昨儿个是哈辅元的末天(哈辅元是个说评书的,能说《济公传》跟《永庆升平》)。(《小额》)

 e.我甚么都懂得,你别瞧我是外国人,我比你们中国人还讲理哪,有理讲倒人。(《支那语书取研究》)

“么2”在句中与副词“很、简直、竟”等配合,就增加了意外或不以为然的态度:

(69)a.听见说你的清话,如今学得有点儿规模儿了。(《语言自迩集》)

 b.跑堂儿的李四笑嘻嘻的说道:“额老爷,您怎么老没来呀?”小额说:“有事。”(《小额》)

 c.你们简直的都是畜类!(《北京风俗问答》)

2.4.2.3 祈使句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祈使句中的“么”“表示期望、劝阻”。“期望、劝阻”是祈使句式的意义,“么”在祈使句中仍然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期望和劝阻都是基于说听双方已有的知识背景。本书所考察的语料中,仅《警务支那语会话》中有2例“么”用于祈使句:

(70)a.你们别走铁路上。你们走那条道儿不好么?快到铁路外去!若是往后再走铁路上一定罚你们。

 b.别在这儿撒尿,里头有茅厕。你上那茅厕去解手罢。你不知道铁路上的规矩么?既是你不知道,为什么不问呢?我指给你,跟着我来

表2.7 “么”使用情况统计

(续表1)

(续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