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研究概述
人们对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各学科各自孤立地进行研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开始走向跨学科的整合阶段,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人体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开始了携手合作共同研究。192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斯发起成立了国际性的专业学术组织——国际儿童发展研究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从事跨学科的儿童发展研究。
一、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的态度应实事求是,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要按照心理或行为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能凭主观臆想下结论,这样才能揭示心理或行为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或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1)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当是可以观察的。
这是指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有目共睹、有耳共听的。其他的人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也可以观察到,即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得到共证的。
(2)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当是可以测量的。
所谓可以测量,是指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系统性原则是指对心理或行为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根据系统性原则,必须研究各个心理或行为过程、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心理或行为也是发展变化的。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研究者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或行为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或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求阐明个体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
在进行心理或行为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由于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认识能力较差,而且善于模仿,研究者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以人为对象进行心理或行为研究时,在选择方法和程序时不能只考虑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要考虑所用的方法对被试的身心是否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
纵向研究是指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以探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长者可达几十年,如推孟对“天才群”的研究;短者可以是几个月、几周,如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纵向研究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如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可随时进行研究,否则,研究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但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纵向研究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其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缺点是时间长,不易同时对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由于研究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因此,研究期间可能出现的难以控制的因素或变化,会影响到研究的进行,甚至中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比较,以了解儿童的各种心理在这一时期内的发展变化情况。
横断研究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因此,应当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进行横断研究时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并且要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一般来说,儿童的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的年龄差距应当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横断研究的优点是取样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完成研究课题,结果也有较大的代表性,有助于了解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也可以通过各年龄的比较,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横断研究的缺点是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由于结论往往根据较大数量的研究对象的资料而得出,通常不易查明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较深背景,流于一般化。
聚合交叉研究也叫连续设计和纵向序列设计,是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聚合交叉研究综合了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的特点,可以克服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自的不足,同时,又兼具二者的优点,但是操作起来更为复杂。
聚合交叉研究使得研究者既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各年龄段个体心理特点的总体状态,又可以从纵向的角度把握某一心理特征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且使研究者分析社会历史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成为可能。
具体来说,聚合交叉研究还有几大优势:可以通过对不同年份出生的儿童的某些心理特征进行对比,检验同质效应是否存在;将研究结果和纵向研究及横断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如果非常相近,则可对所得的结论充满信心;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较大年龄范围的资料的收集,具有高效性。聚合交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结论是否能推广到其他群体还需进一步验证。
三、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
1.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所以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可以比较真实地得到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
可以说,观察法是幼儿教师了解学前儿童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兴趣、需要等,尊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体性,是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行为也是进行保教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教师观察学前儿童行为是进行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幼儿教师引导儿童的前提,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基本依据。另外,幼儿教师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也是进行家园沟通、家园合作、家园共育的前提。
2.观察法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观察法划分为不同种类。
(1)根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划分。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儿童的活动,观察法可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是指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加到儿童活动中,在和儿童的共同活动中观察儿童。非参与式观察要求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儿童的心理行为表现。
(2)根据观察者与儿童的接触程度划分。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接触到儿童,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观察者直接和儿童相接触获得现场信息的观察。间接观察是指通过感知与儿童有关的事物的变化情况来推测儿童的心理的观察,如通过玩具的磨损程度来判断儿童对玩具的兴趣。
(3)根据观察记录的特点划分。
根据观察记录特点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叙述观察是指详细记录所观察儿童的心理活动事件的观察,如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样本描述法等。取样观察是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定儿童某一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观察,如事件取样法和时间取样法。评定观察是按照既定的评价指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的针对性观察,如核对表评定和等级评定等。
(4)根据观察过程的性质划分。
根据观察过程的性质,观察法可分为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正式观察是一种有严谨结构、周密计划和一定条件控制的观察。非正式观察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随机的、自然的,结构是松散的,又称为自然观察。
3.观察法的运用
(1)观察设计。
用观察法进行研究通常要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三个步骤: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策略和制定观察记录表。
(2)注意事项。
①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如要明确目的,并制订好观察计划(包括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记录等)。
②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被观察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最好不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被观察的对象。
③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观察记录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为了使记录准确、迅速,可以采用适当的辅助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也可以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表格进行记录。
④观察应排除偶然性。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地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以避免评定中的主观性。
4.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学前儿童的言行反映真实自然,研究者获取的资料比较真实。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观察者的能力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另外,观察法只能被动记录被观察者的言行,不能进行主动选择或有控制的研究,因此,观察法得出的结果一般只能说明“是什么”,而难以解释“为什么”。
1.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控制和改变学前儿童的活动条件(自变量),以发现由此引起的身心的规律性变化(因变量),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身心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方法。
2.实验法的分类
研究学前儿童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有特殊装备的实验室中,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优点是能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的情况,从而取得有价值的科学材料。缺点是学前儿童在实验室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因此导致所得的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运用实验室实验法进行研究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实验室的布置应当接近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
②应当通过学前儿童所熟悉的活动进行,如游戏等;
③实验开始前应先让学前儿童熟悉环境和主试人员;
④实验指导语应当简洁、肯定,确保学前儿童能听得懂;
⑤实验进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⑥实验记录应当考虑到学前儿童表达能力的特点。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也称“准实验”,是指在自然情景中,通过控制某个条件或变量进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自然情境是指学前儿童处于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真实活动之中。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学前儿童的心理状态比较自然,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某个变量进行实验,所得数据较为真实。缺点是自然活动场景中经常会出现无法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该方法把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研究者可以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测查某种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3.实验法的运用
(1)实验前的精心准备。
实验前的精心准备具体包括:明确实验目的、建立研究假说、确定理论框架、控制实验变量、做好实验设计。
(2)实验中的客观记录。
实验中的客观记录指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全面观测实验过程,客观记录实验数据与相关信息。
(3)实验后的统计分析。
实验后的统计分析具体包括:选择统计工具、明确变量指标、科学处理与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1.什么是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通过与学前儿童交谈,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谈话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见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还应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2.谈话法的分类
研究学前儿童发展时,谈话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五类。
(1)摄入性谈话。这主要是为了收集资料而进行的谈话,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的基本信息。
(2)鉴别性谈话。这是指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何种测验和鉴别措施。(3)治疗性谈话。这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异常行为而进行的谈话。
(4)咨询性谈话。这主要是针对对象的主要问题,帮其分析原因,最后给出建议。(5)危机性谈话。这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意外事件时进行的干预性谈话。
3.谈话法的运用
运用谈话法进行研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当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谈话对象的特点拟定谈话的话题和内容;
(2)谈话的话题和内容应是学前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的,并且便于研究者从中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
(3)与学前儿童进行谈话时,必须随机应变,随时提出足以了解有关学前儿童心理状态的灵活又恰当的问题;
(4)谈话的过程和结果应当由研究者本人或共同工作者做详细的记录,如用录音机记录则更为方便、可靠。
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对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学前儿童的人进行调查,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或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形式。书面调查通常采用问卷的方式,当面访问一般采用访谈的形式。
1.问卷法
(1)什么是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个体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编制问卷,并将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或行为,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人,即请被试按拟定的问卷进行口头回答和书面回答。书面问卷可以直接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对不识字的学前儿童可以采用口头问答方式。
(2)问卷的结构。
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题目、问卷说明和填写说明、问题、结束语等。
问题是问卷的主体,一般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对于开放式问题,调查者不提供任何可供选择的答案,由被调查者自由答题,这类问题能自然、充分地反映调查对象的观点、态度,因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丰富、生动,但统计和处理所获得的信息的难度较大。开放式问题可分为填空式和回答式。封闭式问题的后面同时提供调查者设计的几种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既可能相互排斥,也可能彼此共存,需要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答案中选择。采用封闭式问题的问卷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调查问卷,便于统计分析,但提供选择答案本身限制了问题回答的范围和方式,这类问卷所获得的信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卷设计自身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程度。封闭式问题一般可以分为是否式、选择式和评判式三种。
(3)运用问卷法时的注意事项。
运用问卷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提敏感性、刺激性问题;
②避免暗示效应;
③问题的备选答案应尽可能穷尽;
④问题表述应通俗易懂,没有歧义和模糊词语;
⑤选项中不应出现“和”“或”等多层意思。
(4)问卷法的优缺点。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做出结论。缺点是编制问卷不太容易,题目的信度和效度都需要经过检验。
2.访谈法
(1)什么是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指以口头形式,根据访谈对象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法。访谈法通常用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或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时。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访谈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的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法广泛适用于关于学前儿童个性、个别化方面的研究。
(2)访谈法的分类。
根据有无访谈提纲,访谈法可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三种。结构式访谈是指研究者完全按照既定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的一种研究方式。非结构式访谈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机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并记录访谈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半结构式访谈是指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进行提问,也会随机增加或减少一些访谈提纲中的问题,以更好地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式。
(3)访谈法的运用。
访谈法一般包含四个步骤:
①确定访谈对象;
②编制访谈提纲;
③制订访谈计划;
④正式访谈。
在正式访谈之前,了解访谈对象,明确访谈的目的、内容和范围,以及编订切实可行的访谈提纲都会提高访谈的效果。
(4)访谈法的优缺点。
访谈法的优点是灵活,能深入访谈对象的内心,可观察到被访者的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能加深对访谈对象的了解,促进问题解决。缺点是费时间,费精力。
1.什么是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作品,如手工作品、图画、作业等,去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或某一方面的能力的方法。
2.作品分析法的分类
作品分析法中的作品多种多样,一般包括作业、日记、作文、绘画作品、考试卷、手工作品等。在学前教育领域,作品以手工作品、绘画作品和日常作业为主。教师可以通过学前儿童的作品,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如兴趣、愿望、性格以及能力等。
3.作品分析法的运用
作品分析法一般包括六个步骤。
(1)确定主题(或研究目标),即确定分析什么问题,如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发展问题。
(2)界定关键概念,即根据研究主题界定核心概念,如研究想象力,就要界定是研究再造想象,还是研究创造想象;儿童是小班儿童、中班儿童,还是大班儿童。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给出一个操作性的界定。
(3)选择作品,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来源来选择,如选择手工作品、绘画作品等,也可以根据日期来选择,如选择几个月内的作品,一个学期的作品或一学年的作品等。
(4)确定分析维度与分析类目,即根据研究目标确定分析维度与分析类目,并不断细化,直到可以分析为止。如想象可以分解为想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等。
(5)数据采集与分析,即根据确定的维度与选择好的作品进行统计分析。
(6)描述分析结果。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