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佛教哲学

当时与婆罗门教相对应的是沙门思潮,即自由思想家思潮,主要包括顺世论、佛教、耆那教和生活派。

顺世论,又称世间行,原意是“流行在人民中间的观点”,由毗诃婆提(Brhaspati)创立。顺世(lokayata,“随顺世间”)论者称为斫婆迦(carvakr,“言辞美妙”)。顺世论经典已经失传,但基本思想却留传下来。顺世论提出“四大”说,“根据顺世论者的观点,唯有四元素——地、水、火、风是最终的本原,不存在其他的(可作为本原之物)”。“唯有(可)被知觉之物存在,不可知觉之物不存在,因为它从未被感知过”[114]。“此派认为感觉(现量)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且不承认推理(比量)等”。“人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感官的快乐来进行享受”。“当生命属于你时,愉快地生活吧!/没有什么能逃出死神的眼睛/一旦我们的身躯被烧灭/它又如何能回归?”[115]总之,顺世论是典型的感觉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哲学。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Gautama Siddhārtha,,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创始。佛(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觉者”“知者”。“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教经典总称“三藏”(Tripitaka),分为“经”(Dharma)、“律”(Vinaya)、“论”(Abhidharma)三部分。经,即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律,即释迦牟尼为僧侣所制订的戒律;论,即弟子们对教义、教理的解释和研究。

原始佛教,是指佛教早期所流行的教义。《阿含经》(Agam,包括《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记录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

“四谛”是苦、集、灭、道。

其一,苦谛是讲现世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有“生、老、病、死、怨憎会(和可恨的东西会合的痛苦)、爱别离(和可爱的东西别离的痛苦)、求不得(追求不到的痛苦)、五取蕴(一切身心的痛苦)”八苦。其中,“五蕴”是色蕴(物质现象)、受蕴(感觉)、想蕴(知觉或表象作用)、行蕴(意志)、识蕴(意识或认识作用)。

其二,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或根据,痛苦的根源是欲望,有“无明(无知)、行(意志)、识(见识)、名(精神)色(肉体)、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触(接触)、受(感受)、爱(贪爱)、取(求取)、有(占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老死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12个环节。“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116]“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117]十二因缘之首是“无明”,即无知,所以消除痛苦的途径便在于消除无明(无知),求得觉悟。

其三,灭谛是讲最终理想的无苦境界涅槃,消灭欲望以便从根源上消灭痛苦,达到“涅槃”(nirvana,寂静),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诸行无常,即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不是永恒,而是生灭变化的;诸法无我,即客观世界并不存在一个主宰者(“我”),作为主体的人也不存在一个起主宰作用的灵魂(“我”);涅槃寂静,这是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所谓涅槃是一种绝对宁静的神秘主义状态或境界。

其四,道谛是讲为实现理想所遵循的道路或方法,有“见(正确的见解)、思或志(正确的意志)、语(正确的语言)、业(正确的行为)、命(正确的生活)、精进(正确的努力)、念(正确的思想意识)、定(正确的精神集中)”八正道。所谓“正道”就是“中道”。“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118]

总起来说,佛教表现了关怀人间苦难和寻求人生解脱的宗教—哲学态度,体现了印度宗教—哲学传统的基本精神,而众生平等、泛爱万物与和平主义的意识又奠定了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思想基础。

耆那教,耆那(Jina)原意为“胜利者”,筏驮摩那(大雄,Vardhama-na)创立,后来分为两个派别:白衣派和天衣(裸身)派。耆那教提出“七谛”说:“谛即命我、非命我、(业的物质)漏(入命我)、(业的物质对命我的)缚、(对业的物质流入命我的)遮、(命我对业的物质的)灭、(命我摆脱物质,达到)解脱。”这就是说,世界是由灵魂“命我”与非灵魂“非命我”两类原素构成的。“命我的本质是生命。”灵魂存在于地、水、火、风以及其他生物中。非灵魂分为物质和不定形物质两种。物质是由原子(极微)及其复合构成的;不定形物质由运动的条件“法”、静止的条件“非法”和空间、时间四种东西构成。“非命我(的构成)体是:法、非法、空间和补特伽罗。”[119]补特伽罗(pudgala)也就是“众生”“人”“我”。因此,“有六种实体:法、非法、空间、补特伽罗、时间和命我。”[120]人的行为“业”(包括“好的,即善的业;坏的,即恶的业”)“漏”(流入)灵魂,系“缚”灵魂;通过“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和不执着”五戒和“正智、正信、正行”三宝“遮”(抑制)物质,“灭”除人的行为,实现“解脱”。

原始佛教基本教义

卍(svastika,“吉祥”)字图

生活派,又称邪命外道,末迦黎·拘舍罗(Makkhal Gosala)创立,认为宇宙和万物都是由灵魂、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等12个原素构成的。地、水、火、风是纯粹的物质,虚空是其他原素存在的场所,苦、乐、生、死是独立的精神原素,各种原素按照机械的自然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并受命定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