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本书是在笔者多年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基于初等教育的特点和笔者的经验,在编写过程中本书力图体现如下设想:
第一,按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逻辑来建构教材体系。当前,众多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均以“整合论”(即“课程与教学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观点)为指导来建构教材体系。在这些教材中,课程与教学被当作平等的、同等重要事项来对待,比如在相关教材“章”的标题中有如下的表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等;但具体到“节”时,似乎又将课程与教学分开了,如将“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章分为“课程的组织”和“教学的组织”两节等。而本教材采取的思路是,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并不意味着非要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平起平坐,或者将二者视为是同一件事,而是指要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的教育实践中,绝大多数时候都还是先编制课程,然后再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开发课程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没有形成主流。基于这一认识,本书先讨论如何编制课程,然后讨论如何进行教学,在讨论教学时也涉及如何通过教学来开发课程的问题。
第二,注重课程与教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在本教材的撰写过程中,笔者详细地介绍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著名课程与教学研究者的思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等,以便让读者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本教材还尽可能地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前沿研究推荐给读者,以开阔读者眼界,激发读者的思考。
第三,统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性与操作性。作为未来的教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而在于学会课程编制和课堂教学。本教材在介绍、阐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的同时,非常关注相应知识、理论、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在介绍每一个知识点时,都尽可能结合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实际和实例来进行,力争讲清楚它们在小学教育中的体现与运用。
第四,协调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作为教材,所呈现出来的知识都应该是共识性的。本教材亦不例外。但是,本教材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公认的理论、思想和观点的同时,亦介绍了一些笔者对该领域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比如,在介绍“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还谈到“课程内容的改造”;在介绍“课程内容的组织”时,将其进一步分为“微观组织”“中观组织”和“宏观组织”,而且还讨论了每一组织中的具体组织形式;在介绍“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时,还讨论了当前比较流行的“生成性教学”等。
第五,统筹课程与教学知识的全面性与重点性。从知识学习的意义上讲,本书几乎囊括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所有的基础知识。在全面呈现基础知识的同时,本教材还重点介绍了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尤其是那些影响比较大的观点、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理论以及对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这样,让读者既可以全面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又能深入思考、研究其中的一些理论与问题。
本书先由罗祖兵拟订基本框架,然后分工撰写初稿。承担初稿撰写任务的人员有:罗祖兵(导论、第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的第三、四节、第十三章)、余瑶(第二章)、何百杰(第四章)、周省非(第五章)、王玉芳(第七章)、秦利娟(第十一章第一、二节)、程龙(第十二章)。全书由罗祖兵完成修改与统稿。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借鉴与参考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很多地方都没有详细注明,在此特向相关研究者表达诚挚的谢意!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李淑方老师,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李老师为本书的出版费尽心力。正是在她的鼓励与鞭策下,本书才得以顺利完稿。
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肯定还存在不少缺憾,恳请广大读者、专家、学者以及同行给予宝贵的批评、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罗祖兵
2017年元月改稿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