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程(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扩大疆土,实行文武合一的教育,以西周最为典型,其教学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是直接用来进行军事技能和身体训练的。而礼、乐中的舞蹈,也有锻炼身体的作用,这些可以看作我国学校体育的雏形。

到了封建社会,学校体育几乎中断。汉代“独尊儒术”,学校体育以“六经”(诗、书、礼、乐、春秋、易)为基本内容;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逐渐形成文武分途;宋代到清代的教育,进一步主张静坐学习与思考,更助长了文弱之风。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读书做官,体育基本上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只在武举制中曾一度设有武学,主要是学习一些军事体育的技能。

总之,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体育处在次要的地位,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特别是秦汉以后,由于重文轻武思想的日益严重,致使学校体育教育急剧衰落,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得到相应发展的主要是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而以健美、娱乐为目的的学校体育发展较少,这是一个明显的缺欠。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是清朝末年由欧洲传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它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形成于戊戌变法时期,正式推行于“自强新政”时期。近代体育传入初期,主要局限于军队和军事学堂,其社会影响很小。戊戌变法失败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清政府为缓解矛盾,于1901年宣布了实行“新政”,1902—1903年又颁布了各级各类学堂都开设体育学科的文件,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将体育列入学校正式课程的重要文件,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1905—1911年,清政府大约开办了以“大通师范学堂体育专修科”为龙头的13所培养体育师资的学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校体育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学校体育(1949年10月—1956年8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学校体育(1956年9月—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体育(1966年5月—1976年9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校体育(1976年10月至今)。

第一个历史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在参照苏联“劳卫制”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了大学、中学、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

第二个历史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新格局。

第三个历史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学校体育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受到全面的冲击。

第四个历史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第一,学校体育的全面恢复,规章制度的全面建立。如1990年9月1日,国家教委颁布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1992年8月5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同年12月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套目录》;199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第二,学校教育全面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三,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各项体育教学改革迅猛发展。

1997年,体育部设置了体育司,国家体委恢复了学校体育处。各省、市、县、教育厅(局)也相应地设置体育卫生处(科),并设有专门研究体育教学的体育教研室。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管理体系也逐步健全。

目前,我国已建立并健全了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从而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德”是方向,“智”是根本,“体”是基本前提,“能力”是核心。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大学阶段的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应趋于同步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对高等学校教育规模和速度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可能,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方面所表现的功能将越来越明显,因此会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教育发展的同时,高等学校体育将与学校教育保持同步发展,例如,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这一指导思想的转变,会促使学校体育得以发展,而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如何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在指导思想上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在指导思想上应进一步超越“健身”的局限,向“快乐”“能力”“终身”方向发展。随着认识的深入,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的进一步挖掘与充实,学校体育的意义会得到更深刻的理解。随着现代化生产在我国的发展,体力与智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比例会产生转变,以往以增强体力来满足社会对学校体育所提要求的学校体育思想将会有所突破。我们应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体质教育的培养方向,向培养兴趣、能力以及发展个性的方向发展,以使人能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享受其中的乐趣,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三)高等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度要提高

随着体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地位的不断提高,学校体育的科学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如教学目标的科学化程度,以及场地设备的规范化程度都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提高。随着学校体育法规文件的不断完善与进一步实施,以及新的法规的颁布执行,学校体育必将向更高层次的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构建合理、有效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

目前,高等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不管哪种版本的体育教材,必须建立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新理念的基础上。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应强调体育的社会意义与体育技术意义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涵盖“体育养成教育、体育运动技术教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教育”等多维度的知识领域。

(五)高等学校体育应趋向社会化,途径与形式应多样化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学校体育模式将在更深刻意义上被突破。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已经打破了过去的常规,根据不同内容、不同项目、不同风格、不同时间进行教学是当今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体育选项课的开展,俱乐部体育形式的管理模式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社会体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并深入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体育设备,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已成为发展势头,使得学校体育走出校园。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仅靠国家拨款办学校体育的现状将得以改变,集体、个人、外资办教育和体育的局面将有所发展,学校体育的途径和形式呈多样化趋势。

(六)学校竞技运动训练日趋完善,其目标将转向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竞争意识

由于竞技运动的文化、娱乐和高度的欣赏功能,以及国家对学校体育在发现竞技人才方面的重视,学校体育中的训练体系将随着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趋于完善。但由于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学校竞技体育的总的趋势将向普及的方向发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从事竞技活动的机会,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运动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适应今后社会的竞争意识为目标。

三、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一)确定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依据

目标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它通过对活动的各方面的控制和调节,使活动维持其稳定的方向,成为具体行动的导向;同时目标具有激励作用,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目标又具有动态性特点,它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因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而具有可变性。

大学体育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大学体育实践所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我国大学体育的目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体育的功能来制定的。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大学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进入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通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大学体育课程也应该秉承这一指导思想。以“体”为对象、以“育”为手段、以锻炼身体为特征、以培养人为中心、以培养人的优秀性为目的的通才教育应贯穿大学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体育课程的任务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高等学校的学生身体发育已接近完成,应进一步加强锻炼和提高要求,并发展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进身体的使用效率,增强适应能力。

(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独立锻炼身体的态度、能力和习惯,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个任务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学生应理解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学会生活和运动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方法,以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文明行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不仅要育体,而且要育心,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工作之中,结合体育的特点,寓教育于体育之中。

(4)发现、培养、输送体育人才。针对部分体育基础好,有一定专项运动才能的学生,应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优秀运动队输送后备力量,为体育事业培养人才。

体育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组织实施的。《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升学、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公共体育课为必修课,不及格者应重修。”第13条规定:“缺课(含旷课或请假)累计达到该课程教学总时数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本课程的考核。”第36条还规定:“公共体育课不及格者不准毕业,作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这些规定充分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地位和必要性,是每一个合格大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