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大学生常见人格发展缺陷
一、人格障碍概述
(一)人格障碍的含义
大学生的人格结构比较复杂,受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人格发展缺陷,严重的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真正有人格障碍的人并不多,但存在不良人格倾向的人却不少。大学生是人格障碍的易感人群,所以,有必要了解人格障碍问题。
人格障碍也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作风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人格障碍与健康人格相对应,但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人格,他就一定患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有轻重程度之分:轻者可以完全正常生活,只有与他们接触较多的人才会发现他的怪癖;严重者事事都违反社会习俗,难以适应正常生活,甚至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不同的是:人格障碍者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一般不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其动机模糊,很难察觉有什么目的;不仅使他人受到伤害,同时也使他本人陷于耻辱和痛苦境地。
(二)人格障碍的特点
(1)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障碍,但思维和智能并无异常。人格障碍者一般来说意识是清醒的,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这种人是在没有意识到障碍、智力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出现行为活动和情感等方面的明显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求医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2)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各类人格障碍患者最主要的行为特征。
(3)遇到困难时,不是积极地解决,而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归咎为命运的捉弄或他人的过错,从而使自己摆脱尴尬处境或自己假想中的两难处境。
(4)他们没有责任心和责任感,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也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护。
(5)他们的认知、行为等具有绝对的恒定和一致性。
(6)缺乏自知,且不能从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难以适应单位和社会环境。
(7)他们不会先自我感知到人格上存有障碍,只有通过别人的埋怨或使他们的不良行为得以暴露,他们才会情绪不安。
(8)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维持终生。人格障碍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因为治疗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
(9)人格障碍与一般疾病不同,它没有起病标志和病程变动。因此,人格障碍不能作为真正的精神病。
(三)人格障碍的类型
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是明显的猜疑和偏执。特点是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一方面,骄傲自大,自命不凡,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自我评价甚高;另一方面,在遭遇挫折、失败时,又过分敏感,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与争执。患者把生活中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事件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对现实生活中或想象中的耻辱特别敏感、多疑。
分裂性人格障碍是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主要特征。患者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对喜事缺乏愉快感,对人冷淡,缺乏知音,我行我素,很少与人来往,过分沉湎于幻想。
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做事过分谨慎与刻板,事先反复计划,事后反复检查,不厌其烦。平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不合理地坚持要求别人严格服从或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事,否则就极不愉快。表现为过分谨慎、刻板、无业余爱好、缺乏愉快和满足体验,较易内疚或悔恨自己。
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与情绪有明显性的冲动为主要特点。发作前没有先兆,不考虑后果,不能自控,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发作后能认识到自己不对,间歇期一般表现正常。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同情、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爱;挫折耐受性差,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冲动性行为;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到内疚,缺乏罪恶感,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屡教不改。
有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缺乏独立性,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生怕被人抛弃。将自己的需要依附于别人,过分顺从别人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亲密关系终结、联系中断或孤独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
癔症性人格障碍又称表演型人格障碍,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
焦虑性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地脱离社会关系。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关系的职业活动;他们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和拒绝。
(四)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来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但幼年期家庭因素起主要作用。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犯罪者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犯罪者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他们犯罪的比率远高于其他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视。也有报告指出,人格障碍者中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幼儿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如受到精神创伤,其人格的发育会受到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的情况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被剥夺。
(2)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
(3)父母等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增长,异常地发展至蔑视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4)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和犯罪者往往与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那么与其相关的是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控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与之相联系的是具备缓慢和软弱的习得性抑制能力。
(5)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或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6)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教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易形成不良人格。
(7)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使他们产生对抗、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二、大学生常见人格发展缺陷及调适
在大学生中,有人格障碍的极少,主要表现为人格发展缺陷。人格发展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在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人格发展缺陷,常见的主要有自卑、害羞、怯懦、懒惰、狭隘、拖拉、抑郁、焦虑、虚荣、自我中心等。
(一)自卑
自卑是对自己不满、鄙视、否定的情感。进入大学后,有些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自卑往往是自尊心受挫的结果,没有自尊心也就不会有自卑感,过强的自卑感往往又以过强的自尊心表现出来。有些大学生敏感、脆弱,经不起批评,原因即在于此。
如何才能走出自卑的阴影?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人有所长也有所短,有所短也有所长,不要为自己的所短而自卑。其次,要进行自信心磨炼,将目标定得小些、切合实际些,多积累成功的愉悦体验。最后,要确立合理的评价参照系和立足点,若以强者为标准则可能自卑,因而寻找适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就显得很重要。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理性的比较方式是多与自己作纵向比较而不是一味地与人作横向比较。有了足够的自信心,自卑感就会悄然而退。
(二)害羞
害羞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比如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路上见到异性同学会手足无措,见到老师会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等等。害羞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他们常常过于胆小被动,过于谨小慎微,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他们特别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在众目睽睽之下,于是敏感拘束,一句话要在喉咙口反复多次,一件事总要左思右想,为此搞得神经紧张,坐立不安。
害羞之心人皆有之,但过分的害羞,不该害羞时害羞,尤其是当害羞成了一种习惯,则是有害的,它会导致压抑、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还会阻碍人际交往,影响一个人才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要通过有意识的调节来改变:一是要增强自信心。许多害羞者在知识才能和仪表方面并不比别人差。美国心理学家J.可奇和W.利布曼的一项研究表明,害羞的女大学生自以为长得不美,但不相识的男生凭照片都认为她们与那些社交活跃的女生一样动人。因此要正确评价自己,多看到自己的长处。二是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议论。每个人都会说错话、做错事,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没有完美的人和事。即使有人议论也是正常的,俗话说“哪个人后无人说”,没必要太看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会使自己变得更洒脱。三是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胆量和能力都是锻炼的结果,要敢于说第一句话,敢于迈第一步。上课、开会时尽量坐到前排去;走路时抬头挺胸,把速度提高四分之一;主动、大胆地和别人尤其是陌生人、异性、老师讲话;与人说话时,正视对方的眼睛;高兴时,开怀大笑;等等。
(三)怯懦
怯懦主要表现为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在挫折、困难面前常常知难而退,甚至不战而败。有些大学生过去的经历一帆风顺,因而特别害怕失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非理性信念是造成一些大学生怯懦的认知因素。有些大学生由于胆怯,不敢与人讲话,不敢出头露面,也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不敢向老师提问题;有些大学生由于软弱不敢冒风险,不敢担重任,不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不敢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但越是这样回避矛盾、躲避失败,越是容易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代社会,怯懦者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并可能成为落伍者。积极迎接挑战,争做生活的强者才是明智的选择。改变怯懦的最好办法是要敢于抓住机遇,积极锻炼,不怕失败,不怕丢面子,不怕担子重,多给自己鼓励和加压,在生活的词典中去掉“不敢”二字。
(四)懒惰
大学生本应是充满朝气和活力、开拓进取的群体,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大学校园内曾经流行着这样的打油诗:“人生本该HAPPY,何必整天STUDY,只要考试PASS,拿到文凭GO AWAY。”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疲疲沓沓、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进取精神的懒惰心理。
懒惰是不少大学生为之感到苦恼又难以克服的一种人格发展缺陷,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懒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今天,它与时代是那么格格不入,必须予以改变,否则会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处于懒惰状态的大学生也常以此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要克服懒惰,就应该做到: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自己对自己负责,振作精神,“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从日常小事做起,并努力做到不给自己找借口,不原谅自己的偷懒,力争“今日事今日毕”;多与人交往,多关心外部世界,多参加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而做到这一切,有一个坚定而有价值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
(五)狭隘
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中的“狭隘”现象有增无减。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即日常说的“气量小”。心胸狭隘往往影响人际关系,伤害他人感情,也常给自己带来烦闷、苦恼,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于人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狭隘人格多见于性格内向者。
要克服狭隘,就应该做到:一要胸怀宽广坦荡,一切向前看,正如歌德所言,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二要丰富自己,一个人的视野越开阔,就越不会陷入狭隘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站得高,看得远”;三要学会宽容,宽以待人。
(六)拖拉
拖拉是不少大学生的通病。拖拉是指可以完成的事而不及时完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正是:“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待明年。”导致拖拉的原因,一是试图逃避困难的事,二是目标不明确,三是惰性作用。拖拉一方面耽误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并没有使人因此而轻松些,相反往往会导致心理压力,引起焦虑,总觉得有事情没完成,干别的事也难以安心,还会贻误时机。
要改变拖拉,就应该做到:首先,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找到自己拖拉的原因,下决心改变;其次,要科学安排时间,凡事有轻重缓急,要一件一件地完成,还要讲究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最后,要敢于做不合心意或者需要花大力气的工作,必须完成的事,与其拖着、欠着,还不如及早动手干,完成后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会有一种欣喜感、满足感、成就感,而拖拖拉拉只会带来疲惫、松垮及焦虑。
(七)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抑郁人皆有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时过境迁,很快会消失;但那些性格内向、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挫折的人更容易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导致抑郁症。
抑郁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体验不到快乐。抑郁在低年级大学生中更为普遍。所谓的“周末综合征”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抑郁。
要避免抑郁或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就应该做到:正确地评价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调整认知方式,建立理性认知,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扩大人际交往,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如果抑郁情绪较严重,就应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八)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感,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在这个紧张刺激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增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适度的焦虑对于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焦虑主要是指不适当的高度焦虑。
被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动不灵活、身体不舒服等症状。大学生焦虑主要集中在考试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我国大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对考试的紧张感、自信心缺乏、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认知障碍等因素造成的,而且女生比男生更易焦虑。一般认为,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与缺乏自信、交往技能差(或自认为差)、自尊心过强等密切相关。
不适当的高度焦虑对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为此,应增强自信,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办法的;应不怕困难,磨炼意志,无所谓的担忧正是焦虑之本质;应当机立断,积极行动。总之,凡事尽最大的努力,把注意力从担心失败转移到积极行动、争取成功上来。
(九)虚荣
可以说,虚荣心普遍存在于每一位大学生身上,尤其是女生身上,这是正常的,但一旦过分,则会有害无益。虚荣心往往与自尊心、自卑感联系在一起,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虚荣心,而没有自卑感,也就不必用虚荣心来表现自尊心,虚荣心是自尊心和自卑感的混合物。虚荣心强的大学生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多愁善感。他们虽然自惭形秽,却又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别人的评论与批评,与人交往时总有一种防御心理,不允许有稍微侵犯,且常会千方百计地抬高自己的形象。他们捍卫的往往是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以致无暇来丰富、壮大真实的自我。
要防止或改变过强的虚荣心,就应该做到:首先,要对其危害性有清醒的认识,有勇气、有决心改变自己;其次,应当努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再次,要树立自信和健康的荣誉心,正确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最后,不为外界的议论所左右,正确对待个人得失。
(十)自我中心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感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独一无二。他们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尤其是那些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学生就更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如过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等)结合时,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过多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我为核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地进行客观思考,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不允许别人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这种人往往见好就上,见困难就让,有错误就推,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因而他们常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多不和谐。
克服过分自我中心的途径包括:首先,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自觉地将自己和他人、集体结合起来,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其次,恰当地评价自己,既不低估也不高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再次,尊重他人,只有尊重和信任才能获得友谊;最后,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真诚地关爱他人,从而做到“我爱人人,人人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