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人格与人格差异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一个有着多种含义的概念,几乎每个人都经常使用这一术语,但对它的实际含义却有不同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从道德或法律的角度来使用这个词,比如说:××人格高尚,××人格低下,××侮辱别人的人格,等等。即使是心理学家对人格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能和体格等比较固定而持久的结构。这一特性决定其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卡特尔认为人格是“据以推断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将会如何行为的东西”。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则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的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以特色的组织。”

事实上,人格一词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指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脸谱,它表示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现广泛运用于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内涵十分复杂,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为所有学科共同接受的明确的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人格”一词被标出了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心理学上研究的“人格”主要指上述的第一个层面的含义,也称为个性。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我们认为,所谓人格,就是人的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既包括外在的行为及其表现,也包含内在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它是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的整体的或综合的状态与方式。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体现,既可获得也可丧失,既可能健康也可能病态,同时也有完整与分裂、高尚与卑下、健全与缺损等差别。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诸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自我,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每个人人格中都会有不良的成分,人只有了解了自己人格中的不足,才能加以改正,使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人格的概念和个性的概念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反映了心理学家对人格概念理解上的差异。苏联心理学界常用个性这个概念,它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认为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这个概念,把人格看作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其他部分。本书在分析人格构成的时候,基本上把人格等同于个性,因而把能力也看作人格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二)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人格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是指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却表现在行为中,让人的各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风貌。所以通常我们谈论一个人的人格时,多半只用一两个最突出、最明显的特征来代表,如说某人顽强、果断,说某人大方或吝啬等。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2.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遗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周围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各不相同。如大学新生在适应新环境方面,因为个体的经历、性格等差异,会形成适应感和不适应感、自信和自卑等多种心态,进而影响到具体个人的人格发展、变化。上述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格特征。

当然,我们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是排除人格的共同性。事实上,人格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层或某一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3.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们出生之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的。但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因此,人既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人格的形成既要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又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人格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人由生物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化的过程,也即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逐步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烙印,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会性。离开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的正常人格就无法形成和发展。

4.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在行动中偶然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他的整体人格,只有在实践中比较稳定的经常表露出的心理特征才能显示其人格。如一个很外向的人,偶然的时间、地点表现得很内向,不能由此说他是内向型的人。同时,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由于人格的特征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和一个人的发育成熟,人格也会有所变化。生活中重大事件,如丧失配偶、迁居异地等,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发生突变。意志坚强的人通过自我教育,也可能改变自己的人格。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简单地说,主要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人格的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格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三种成分。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人格心理特征,如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缓慢,有的人暴躁,有的人温柔,等等;性格是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心理特征,如有的人朴实肯干,有的人懒散拖拉,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斤斤计较,等等;能力是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的人格心理特征,如有的人观察细致入微,有的人想象力奇特,有的人擅长语言表达,有的人在音乐上显露才华,等等。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格对心理活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反映客观现实。培养健康的人格,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格差异

(一)气质类型的差异

1.气质的含义及气质类型学说

心理学上所说的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力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中,特别是在情感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一个人言谈举止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情绪产生的快慢、强弱程度,情绪的稳定性和变化的速度,意志力的强度,等等,都是其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

气质有很多特征,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可以把人的气质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之后出现过多种气质类型学说,比如在日本比较有影响的血型说认为:A型血的人温和老实,消极保守,焦虑多疑,冷静但缺乏果断,富于情感;B型血的人积极进取,灵活好动,善于交际,喜欢多管闲事;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喜欢支配人;AB型血的人,其外表像B型血的人,内在却像A型血的人。其实,人的血型不止这几种,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血型相同而气质不同,或者气质相同而血型不同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血型说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一直沿用至今并被公认的仍是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的划分。

巴甫洛夫运用动物条件反射实验的方法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确定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与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较好地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得到了广泛认同。

2.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及其表现

(1)胆汁质。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但不平衡。与这种特点相适应,胆汁质的大学生:一般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能忍受强的刺激;能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身于事业,有理想,有抱负,有独到见解;反应迅速,行为外向,给人以直爽热情、善于交际的印象,情绪兴奋性高。但是他们的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往往比较粗心、难于自我克制,易感情用事,有时显得刚愎自用和鲁莽。

(2)多血质。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与这种特点相适应,多血质的大学生: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迅速、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办事效率。但是他们的情绪不够稳定,体验也不够深刻,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缺乏耐心和毅力。

(3)黏液质。黏液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与这种特点相适应,黏液质的大学生: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坚忍不拔,埋头苦干;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但是他们不善于随机应变,习惯于墨守成规,容易循规蹈矩,做事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

(4)抑郁质。抑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与这种特点相适应,抑郁质的大学生: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能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事情;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爱独处,不爱交往,常落落寡合;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事实上,单纯地属于某一种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气质类型的中间型或是混合型。我们已经知道,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先天形成的,所以,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气质类型也比较接近。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或者在成年时期遇到了重大的生活事件,那么他的气质就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过程是很缓慢的,甚至如果条件适宜的话,原来的面貌还会得到恢复。

气质仅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的特征,就动力特征而言无所谓好坏,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没法比较哪一种气质类型更好。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也不会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但气质类型会影响个人性格特征形成和对环境的适应的难易,不同的气质类型适合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这还是值得考虑的。

为自己的气质类型而纠结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无法选择。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自觉发扬自己气质中的积极方面,努力克服气质中的消极方面。

(二)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含义及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会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表现出来。与气质不同的是,性格具有可塑性,一个人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一定会给他的性格特征带来显著变化。而且,性格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都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大脑的功能完好性、性别因素、外表特征、发育早晚等,是影响性格形成的生物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状况及家庭氛围、学校教师的素质、校风、班风、同伴群体、社会风气以及重大生活事件,是影响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则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的主观心理因素。

2.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及其表现

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性格内倾的大学生比较偏重自己的主观世界,珍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在情感方面经常自我满足,很少向别人显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一般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外人面前容易害羞,说话紧张,不愿抛头露面,做事深思熟虑,缺乏实际行动,常给人忧虑、闷闷不乐之感。

性格外倾的大学生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他们性情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善于在集体活动与群体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他们不愿独自苦思冥想,而要依靠他人或集体活动来满足个人情绪的需要。他们行动快,不拘小节,自由奔放,当机立断,易做出轻率举动。

性格的内倾与外倾也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与智力水平的高低没有关系,不能成为一个人的事业和社会价值的决定因素,但它与领导能力和职业选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外倾性强的人,比较适于创业、开拓新事业或成为领导管理人才;内倾性强的人,适于从事学术性或精细的工作。

(三)能力的差异

1.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并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如语言表达能力、数理逻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空间能力、运动能力等。

人的能力发展与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发展轨迹也是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在一生中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而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却有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据研究,知觉能力发挥最早,也最早下降,其次是记忆能力,然后是思维能力。比较和判断能力从80岁开始急剧下降。知识多了,能力不一定高,两个成绩同样优秀的大学生,一个可能能力超群,另一个可能“高分低能”。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得到发展。

2.大学生的能力差异

大学生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学生的能力类型不同,个人有不尽相同的特殊能力;在同一种能力上,存在能力发展水平高低和能力表现的时间早晚不同。高等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认可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教育。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一方面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方面加强与专业相关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特殊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