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
191.什么是修辞?
答:
(1)用作名词的“修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如“修辞属于言语现象”;二是指修辞知识或修辞学,如“要学点修辞”“语法和修辞是两门学科”。
(2)用作动词的“修辞”则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手段,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活动,如“要变不善修辞为长于修辞”。
(3)通常情况下,概括地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192.语用学和修辞学有什么区别?
答:语用学和修辞学都研究语言的运用,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
(1)研究目的不同。语用学注重解释性,目的在于分析语言运用的原则,建立意义解释理论,寻找语言运用的规律;修辞学注重规范性、变异性和实用性,注重研究修辞手段与技巧。
(2)研究方法不同。语用学注重理论解释和推理分析;修辞学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如修辞格的确立、语言变异的表现方式等。
(3)研究内容不同。语用学以言语行为、会话结构、预设、含义、指标语、信息结构等为具体研究内容;修辞学以词语、句子、辞格的交际特色、语体风格等为具体的研究内容。
(4)研究的要求不同。语用学重在研究话语交际的“编码—输出—传递—接收—解码”全过程;修辞学是语用学里面的一个分支学科。传统修辞学重在研究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格的运用。
193.“辞格”是什么?常用的辞格有哪些?
答:辞格也称“修辞格”“修辞方式”或“修辞格式”,是在语境里巧妙运用语言而构成特有模式,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辞格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仿词、反语、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对比、映衬、反复、设问、反问等。
194.什么是比喻?
答: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195.比喻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根据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大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喻词有“像、好像、似、好比、犹如、有如、如、仿佛、像……一样(一般、似的)”。例如:“这片荷叶就像一把伞。”
(2)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常用喻词有“是、变为、变成、成为、等于”。例如:“她就是一只母老虎。”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用喻体“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间的隔阂)
196.什么是比拟?
答: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
197.比拟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例如:
(2)拟物。例如:
198.比拟和比喻有什么区别?
答:比拟和比喻有某些相似点,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点是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199.什么是借代?
答: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200.借代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特征、标志代本体。例如:
(2)专名代泛称。例如:
(3)具体代抽象。例如:
(4)部分代整体。例如:
(5)结果代原因。例如:
借代的方式还有很多,诸如以作者代作品,以牌号、以数字、动作代本体等。
201.借代和借喻有什么区别?
答:借代和借喻有相近的地方,但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则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则侧重“相关性”;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例如:
202.什么是拈连?
答: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又叫“顺拈”。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
203.拈连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拈连可分为全式拈连和略式拈连两大类:
(1)全式拈连: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例如:
(2)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
204.什么是夸张?
答: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它对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
205.夸张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夸张可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1)扩大夸张。例如:
(2)缩小夸张。例如:
(3)超前夸张。例如:
206.什么是双关?
答: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恰当地运用双关,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语言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表现力。
207.双关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就构成的条件看,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大类。
(1)谐音双关。例如:
(2)语义双关。例如:
208.借喻和语义双关有什么不同?
答: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事物,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而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收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209.什么是仿词?
答: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的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仿拟还包括仿句和仿调。
210.仿词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仿词可分为音仿和义仿。
(1)音仿。例如:
(2)义仿。例如:
211.什么是反语?
答: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叫“倒反”或“反话”。反语的字面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212.反语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反语可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两类。
(1)以正当反。例如:
(2)以反当正。例如:
213.什么是对偶?
答: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均匀,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214.对偶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对偶就上句和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
(1)正对:上下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例如:
(2)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
(3)串对:上下句内容根据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的关联,连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例如:
215.什么是排比?
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排比有突出的表达力。
216.排比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排比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法成分排比两类。
(1)句子排比。例如:
(2)句法成分排比。例如:
217.排比和对偶有什么区别?
答:
(1)排比是三项或更多项的平行排列,对偶只是两项的对称排列。
(2)排比每项的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对偶两项的字数必须相等。
(3)排比常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力避字面的重复。
218.什么是层递?
答: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辞格叫层递。无论是递升或递降,都是层层深入的。
219.层递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层递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按照事物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去排列。例如:
(2)递降:按照事物的变化,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去排列。例如:
220.层递和排比有什么区别?
答:
(1)层递着眼于内容上具有等次性(级差性),构成层递的几个语句在内容上必须是递升或递降的;排比主要着眼于内容上的平列性,构成排比的内容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相关的几个问题。
(2)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
221.什么是顶真?
答: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例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222.什么是回环?
答: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地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例如:“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223.顶真和回环有什么区别?
答: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其轨迹是直线形,不是递升或递降(这又与层递不同)。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变换词语顺序,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反映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其轨迹是圆周形。它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
224.什么是对比?
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突出。
225.对比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对比可以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两类。
(1)两体对比: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例如:
(2)一体两面对比:把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例如:
226.对比和对偶有什么不同?
答: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
(2)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
(3)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上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辞格的兼属现象。当然,对比不一定都是对偶,这要取决于它的结构形式是否“对称”。
227.什么是映衬?
答: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相异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映衬,也叫“衬托”。
228.映衬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映衬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1)正衬: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2)反衬: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229.映衬和对比有什么区别?
答:映衬与对比不同。映衬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事物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230.什么是反复?
答:特意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两次以上,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加强语气,增加表达感染力,这种辞格叫反复。
231.反复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如:
(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232.反复和排比有什么区别?
答:
(1)反复着眼于词语与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
(2)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233.反复和重复有什么区别?
答: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而一味地采用反复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复累赘。
234.什么是设问?
答: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例如:
235.什么是反问?
答: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又叫“激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意思;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意思。例如:
236.设问和反问有什么区别?
答: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1)设问是有问有答,或自问自答,或问而让对方思考答案;反问是明确地表示有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
237.什么是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一组语句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几重修辞效果。综合运用常见的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基本类型。
238.什么是辞格的连用?
答:辞格的连用是指在一段文字中接连使用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例如:
239.什么是辞格的兼用?
答:辞格的兼用是指一句话同时兼用多种辞格,也叫“兼格”。例如: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设问和比喻的兼用)
240.什么是辞格的套用?
答: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分层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例如:
241.什么是语体?
答: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根据交际目的不同,语体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
242.什么是公文语体?
答:公文语体也称事务语体,指适用于机关、团体联系事务的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它包括机关团体的文件、法令、条约、照会、公报,包括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合同、规章、协议书、计划、调查报告等形式。公文语体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是明确性、简要性和规格性。
243.什么是科技语体?
答:科技语体主要用于科技领域,是适应科学技术的内容、范围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可分为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
(1)专门科技语体指专著、科学论文、科学报告、科技教材、实验报告、技术标准以及读书笔记等用的语体。它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是精确性和严密性,不追求艺术美。
(2)通俗科技语体主要指一些普及性的通俗科技读物用的语体。
244.什么是政论语体?
答:政论语体也称宣传鼓动语体或时评语体,是适应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包括社论、时评、宣言、声明、新闻报道、文艺批评和思想杂谈等。它的主要特征是宣传鼓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245.什么是文艺语体?
答:文艺语体也称艺术语体,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在运用语言的声音、意义、色彩和结构等方面,文艺语体努力追求艺术化,给人以美的享受。文艺语体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这是区别于其他语体的主要特征。
246.文艺语体有哪些类别?
答: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类,它们各具特点。
(1)散文体:指小说、散文和特写等用的语体。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要特点就是多样化。
(2)韵文体:包括诗歌、词曲和快板等。韵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
(3)戏剧体:指话剧、歌剧和地方戏等用的语体。戏剧的语言特点是个性化、口语化。
第二语言习得
247.第一语言和母语一样吗?
答: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一语言是相对于第二语言而言的,是按人们获得语言先后顺序区分的概念。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是相对于外语而言的,是按国家、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248.如何辨析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答:“语言能力”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所提出的,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交际能力”是海姆斯(D.Hymes)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能否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也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249.如何辨析学习和习得?
答:“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
250.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什么区别?
答:“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指的是在非汉语环境下对汉语非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者所进行的汉语教学。与之相对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指的是在汉语环境下对汉语非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者所进行的汉语教学。二者可以统称为“国际汉语教学”。
251.从学习目的的角度看,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答: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可以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1)融合型动机: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一员。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能体会到乐趣,不觉枯燥厌烦,更易于掌握第二语言。
(2)工具型动机: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寻找工作、查阅资料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利用第二语言达到自己的目标,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
252.如何辨析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答:
(1)“认知策略”是一般性认知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求解。学习者对新接触的语言材料首先要做了解,主要是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具体的语言情境进行猜测,并通过各种办法证实自己的假设。
②推理。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知识以及新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以内化规则。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误的迁移、过度泛化或简化。
③实践。学习者通过大量练习或言语交际活动,从模仿、重复、记忆到运用,以熟练地掌握目的语。
④记忆。学习者通过记笔记、朗读、复述、比较、复习等方法,记住所学的规则和语言材料。
⑤监控。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方面或交际方面的错误加以纠正。
(2)“元认知策略”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计划。根据认知活动的性质、任务和目标来制订活动计划,确定认知策略。如预先了解教材内容,确定重点内容并进行预先演练。
②监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自我监控,注意理解和表达是否正确。
③评估。根据反馈的信息,自我检查和评估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的成绩、效果。
④调节。根据评估结果,调节学习策略和学习进度,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弥补措施。
253.遗忘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哪些启示?
答:
(1)从识记的时间来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可总结为“先快后慢”,所以新教授的知识要让学生及时温习。
(2)从识记的内容来看,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学习者感兴趣的材料比其不感兴趣的材料遗忘得慢,所以课堂教学应注意有意义内容的输入,并且要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3)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渠道输入,比孤立地呈现、单渠道输入遗忘得慢,所以教学应注意情景设置,以及调动多种感官输入知识。
254.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什么?
答: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性格。
255.普拉克特(C.Practor)的“难度等级模式”共分几级?
答:美国语言学家普拉克特提出的“难度等级模式”将语言难度分为六级,从零级到五级,级数越高难度越大。
(1)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如英语和汉语都是“动词+宾语”的语序,因此英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这一结构时没有困难。
(2)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如英语中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有he和she的区别,而汉语在读音中则不分,都读tā,英语学习者要忽略第三人称男性、女性的区别,而用同一个tā。
(3)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如英语语音中的[ð][θ],汉语中没有,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汉语要防止其介入性干扰。
(4)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的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又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例如汉语和英语都有被动句,但汉语中除了有标记的由“被”“叫”“让”等表示的被动句外,大量的则是无标记被动句,还有像“是……的”等表示被动的句子,英语学习者要在其原有的英语被动式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汉语的被动句,否则就会因英语的影响而造出错句或无法理解“饭吃了”这样的句子。
(5)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全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如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声调、汉字以及语法的“把”字句及多种补语时,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
(6)五级: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如英语动词visit,可译为汉语中的“参观”“访问”“看望”三个动词,各与不同的宾语组合,需要学生逐项加以区别,才能在目的语中正确使用。
256.美国学者艾杰敏(C.Adjemian)1976年提出的中介语的特点有哪三个?
答:可渗透性、“化石化”现象、反复性。
257.从心理学上讲,“化石化”的形成原因有哪三个?
答:
(1)学习外语的成年人大脑灵活性的减退。
(2)成年人由于抽象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对目的语规则进行不正确的归纳总结。
(3)语言“自我”造成的对目的语“移情作用”的阻滞。
258.语际干扰对教师教学的启发是什么?
答:由于“语际干扰”的存在,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汉语与学生母语或第一外语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差异,预测干扰项,并在课堂上提醒学生注意。另外,还应根据学生所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259.什么是偏误?
答: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表现出的规律性的错误就是“偏误”,这种错误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偏误一般分为语际偏误和语内偏误。语际偏误指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如:“*我结婚他。”语内偏误指目的语内部的发展偏误,如:“*我想出来老师昨天说的话了。”
260.失误和偏误有什么区别?
答:“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说话者一旦意识到马上可以自己改正,这类错误不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偏误”则是因为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一般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不易改正。
261.教师对待偏误的正确态度应是怎样的?
答:
(1)正视偏误,对偏误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正常现象,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偏误掌握目的语的。
(2)利用偏误分析的相关知识,预测学习者可能发生的偏误及来源,在教学中掌握主动,提供正确的示范。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要讲求方法科学、得当,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262.什么是过度泛化?
答:主要指学习者(特别是外语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扩大适用范围,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而造成的偏误。
263.汉语学习者易发生的语法偏误从形式上看有哪几种情况?
答:一般有四种情况:
(1)必要成分的遗漏。
(2)某些成分的误加。
(3)词语或句式的误用,主要表现为近义词之间和特殊句式的误用。
(4)语序错误,主要包括状语后置、副词前置、定语后置、疑问代词前置、处所宾语后置等几种情况。
264.什么是“语言-语用偏误”?
答:“语言-语用偏误”是在使用句式和词语时,由于思维方式、习惯或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范围的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得体性。例如,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则是表达应答人自己的意向,并不考虑是否与问句语气相承。
265.什么是“社交-语用偏误”?
答:“社交-语用偏误”是指在社会交往中汉语学习者出现的不符合中国社会习惯和文化心理的语用偏误。例如,在中国人的习惯里,对长辈、师尊不以姓名相称,而要使用如“吴先生”“吴老师”之类的称谓,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依据原有的文化习惯,往往产生此类偏误。
266.什么是系统偏误?
答: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目的语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错误。
267.什么是偏误分析?
答: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268.偏误分析的步骤具体有哪些?
答:美国语言学家科德(S.P.Corder)把偏误分析分为五个步骤:
(1)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
(2)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
(3)对偏误进行分类。
(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269.学习者偏误的来源有哪些?
答: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学习语境、交际策略、文化迁移。
270.如何辨析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
答:“语内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语际偏误”是指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271.偏误分析中,偏误用例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答:
(1)差异大于共性的应分开讨论。
(2)共性大于差异的应归入一类进行讨论。
272.偏误用例分析的原则是什么?
答:
(1)对偏误的解释必须合乎语言规则。
(2)应从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
(3)力求深入浅出。
273.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个外国人写出“一个年”这样的词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将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他们很可能先学了“一个星期”“一个月”这样的词组,然后将这里的量词“个”用在了“年”上。
274.为什么外国学生常只称呼老师的姓或名?
答:这是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造成干扰,从而产生的偏误。因为有的国家的学生对老师只以姓相称,以示尊敬;或只以名相称,以示亲切。对他们本国的老师这样称呼时,老师会感到高兴,但在中国,这样称呼却是不得体的。
275.“*可以扔石头到河里去”这一偏误属于哪一层面的哪一类偏误?
答:属于语法层面的句式的误代,该用“把”字句时用了较为简单的句式代替。在基础阶段,这种偏误常表现为:在该使用某种句式时没有使用,而是用已经熟悉的、较简单的句式代替;或者不该使用某个句式时却使用了。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造出母语者不能接受的句子。
276.“*好机会[学习汉语(的)]”,这是属于哪一层面的什么偏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这一偏误属于语法层面的单个成分错序中的定语错序。出现定语后置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干扰。在英语中,定语一般都是后置的。而关于是否用了“的”,又说明学生在掌握汉语定语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
277.“越来越”的句子常见偏误有哪些?
答:
(1)所修饰的词语前带有表示程度高的副词,如“*越来越很美”。
(2)修饰的词语后带了不适当的补语,如“*越来越热起来了”。
(3)修饰了行为动词,如“*越来越长大了”。
(4)修饰了主谓短语或句子,如“*越来越天气冷了”。
278.“*真倒霉,自行车人偷了。”如何解释这句话的偏误?
答:这是“被”字句的偏误,受事主语与施动者同时出现时未用“被”。应改为“真倒霉,自行车被人偷了。”
279.“*我发现他的汉语水平比我非常高。”如何分析这一偏误?
答:“比”字句中,表示比较的结果或差别的词语前不能用表示程度的副词,如“很”“非常”“十分”等作状语。如果实在要表示差别大,可在后面用表示程度的补语。上述句子可改为:“我发现他的汉语水平比我高不少。”
280.“*房间被打扫干净了。”这句话的偏误类型是什么?可能的原因呢?
答:误加。原因很可能是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被”只适用于一部分有使动意义的动词。汉语中有为数不少的动词,在表示被动意义时不能使用“被”,用了反而变成误加。类似的偏误如“*这篇作文被修改完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