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吸收、“雅”呈现,构建“博雅阅读”的课程群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关于阅读,可以延伸出许多问题。
比如,课堂上怎么阅读经典作品?教师可以聚焦哪些阅读策略的培养?从热爱到习惯到能力再到素养,这样的梯度是否现实存在?可否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学生在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是否存在阶梯发展?如何在实践中借助相应的理据去支撑这样的阶梯?不同类型的图书资源以怎样的方式、如何更好地进入学生的阅读菜单?个体独立阅读与共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们以往关于阅读许多零散的经验如何整合起来,使之成为更加系统的体系,并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身上。
一个个这样的发问,促使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探讨,不断深入思考,如何在儿童阅读的关键期,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在博览群书(“博”吸收)的同时,也带给他们适合适宜的精神食粮,促进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雅”呈现)。正是基于此,近年来,循着“课程群”的理念,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博雅阅读”体系。
(一)“读”向博雅:跳一跳摘桃子
目标是我们渴望到达的彼岸,是我们想要实现的梦想。目标越明确、越科学,达到的效果、产生的效应就会越好。阅读目标的制定是有依据的,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关注。
1.依据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阅读的重要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依据教材
明确阅读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编者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也透过教材体现出来,比如单元导读、课后习题等,而这些是我们制定目标的主要依据。
3.依据学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必须关注学生阅读的基本情况。法国哲学家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学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创造。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更重要的是,阅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更要渗透对学生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诉求。几经讨论,我们在阅读的目标上达成了共识(如图2-1所示)。
图2-1 博雅阅读课程的总目标
但是,仅有总目标是不够的,在总目标的导向之下,我们按照儿童的年龄段和阅读能力确立了不同的小目标,将小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为不同的阅读要求,这样既顺应了学生的发展规律,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又让学生享受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如萨特所言,“跳一跳摘桃子”本身就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其中既有对阅读时间的要求,有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又有对阅读方法的建议,都是学生可以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清晰简单,一目了然。这些要求不是对学生的限制和桎梏,而是让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期养成阅读的习惯,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在博雅阅读分级目标参见表2-1。阅读中看到最美好的自己。
表2-1 博雅阅读的分级目标
(二)以文为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课文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知识的一种载体。众所周知,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经过精挑细选、有序排列的课文组成的,而每篇课文基本上都会以阅读教学的形式在课堂上展开,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将该篇课文的思想与价值呈现出来,浸润彼此的心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7]。意思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是积累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和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例子”,因此学生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积累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
当然,将课文当作“例子”也绝不是让教师不重视课文,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是选文型的,一篇篇的选文“例子”都是由无数的专家挑选出来的,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删改,呈现出来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例子”。正如王荣生老师在《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中提到的:“阅读教学所说的课文,即一篇篇选文,它与其他科目中所说的‘课文’,有本质的差别。”这么说,一方面在于阅读教学中的课文不仅是学习对象,而且是学习材料;另一方面则是课文中有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元素。要想发挥出这些选文的最大功效,教师必须从紧抓文本特点开始,发散开去,完成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领悟文中的感情,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与感悟,让每篇课文都能够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一圈圈涟漪。
当然,之所以如此重视文本特点,也是因为在长期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么并不重视文体特点,无论什么样的文体文本都用一个模式进行讲授,造成授课形式的千篇一律及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雷同;要么对课文的深层蕴含、整体性缺乏必要的把握,一不小心就走进了关于文本的两个极端——脱离文本的无根分析或对于文本的碎片化解读。所以,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对于文本的正确理解与对于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
小学阶段处于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能接触到的文体多为简单的诗歌、散文、寓言故事、记叙文、说明文等。这些文体之间的区分是非常明显的,它们不仅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同,而且在文章结构、表达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别。面对这些差异明显的文体,如果还是用相同的方式、相近的角度进行解读,其结果可想而知。更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特殊文体的特点也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被忽视了,比如古诗文,就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现代文的一般文本的教学。
把握文体特点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一方面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尊重文本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尊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原则,而不是把阅读课变成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历史课。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建立起文体意识。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读者阅读文章需循着文章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真意。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就像寓言与童话,其文体不同,教学策略就要有所区别:寓言教学强调的是感知语言、引发思考;而童话教学则注重感受形象,引发想象。根据不同文体课文的特征,寻找不同文体教学的规律,选择不同文体教学的策略,应该成为一种自觉。
其次,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众所周知,现在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新形势的阅读教学模式,出现了阅读教学的花哨病,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课堂,其实阅读效果甚微。如何提高阅读的效率,对教师的阅读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要学会对文本做出细致的解读,从众多的语文内容中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真正发挥出课文这个例子的影响力和文学价值,从而避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该教的教了无数,该教的又没有教”这一类情形的上演。
最后,鼓励学生再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学生的阅读实践行为应该永远放到第一位。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发现美、欣赏美,教师出现于学生寻“幽”的“曲径”中,指引学生在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中领悟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不能切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用过多的讲授来达到教学效果。当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时,学生如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器皿一样被动地接受“满堂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便被自然而然地架空了;倘若教师频繁地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无效地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看似将学生与教师、文本、课堂联系到了一起,但实则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相互独立的,反倒由于教师的无所作为,阻碍了学生流畅地进入文本。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并未真正领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的含义。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入文本,之后教师的适当讲解才能如锦上添花般对学生的理解更添一层华彩。
语文是有生机的,“以读为本”激发了这种生机,赋予了这支源头活水新的生命。“读”是连接起学生、教师、文本的桥梁,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文本中流露出的小情与大美,从而发现生活中的语文、语文中的快乐。
(三)博览群书,建立分级博雅书库
仅仅有课内阅读,就足够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践告诉我们,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要依托大量的阅读才能够形成,教材之外的广博阅读是学生真正实践阅读之法、积累更多语言现象的不二门径。
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们建立了博雅书库,专门挑选那些适合北大附小学生阅读,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贴近生活,文质兼美的书籍。选择的途径来自专家的推荐、教师的推荐、家长的推荐,或者学生自己的推荐。
更重要的是,博雅书库的书籍是要分级阅读的。众所周知,儿童阅读需要按年龄分级,3岁儿童和5岁儿童不可能读一样的书籍,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是儿童阅读的基本规律。分级阅读是经实践证明的提高少年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图书馆阅读推广,都得遵循这一规律。
其实,分级阅读书籍,定义阅读能力,在欧美国家通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在分级阅读方面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也形成了一套标准——蓝思(Lexile)分级,该体系是美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英文阅读分级体系。大约75%的美国中小学生使用蓝思分级来衡量自己的阅读水平和选择合适的图书。
从国外的实践出发,结合北大附小的实际情况,我们按学生的年龄或年级来安排分级阅读,分为博雅书库(一)、博雅书库(二)、博雅书库(三)三个级别。每个书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特点及阅读心理进行分层(参见表2-2)。
表2-2 博雅阅读内容分级
在这三个级别之下,我们又参考了国内外的儿童文学等各种奖项,如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林格伦儿童文学奖,综合考虑中国儿童心智发展水平和阅读欣赏习惯及篇幅、难度、主旨等方面的因素,最后整理出一份独具北大特色的北大附小分级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分级阅读书目
一、一年级上学期
[绘本]
[传统文化]
[听读小说]
二、一年级下学期
[绘本]
[桥梁书]
[注音小说]
[听读小说]
三、二年级上学期
[绘本]
[桥梁书]
[注音小说]
[小说童话寓言及其他]
[听读小说]
四、二年级下学期
[绘本]
[桥梁书]
[小说童话科普及其他]
五、三年级上学期
[绘本]
[小说科普神话寓言]
六、三年级下学期
[绘本]
[小说科普神话历史]
七、四年级上学期
[绘本]
[小说散文科普历史]
八、四年级下学期
[绘本]
[小说科学历史]
九、五年级上学期
[绘本]
[小说]
十、五年级下学期
[绘本]
[小说]
十一、六年级上学期
[绘本]
[小说历史诗歌]
十二、六年级下学期
[绘本]
[小说历史传记哲学]
(四)阶梯课程,推进博雅阅读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拿起书来,阅读的教育引导、课程价值也日渐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一般人看来,阅读课程不是国家课程,且因为学校教育时空的规限,有许多的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面临各种限制,诸如时间不够、课程形态单一、评价不及时等,由此导致本该出彩的阅读课程单调乏味、缺乏趣味。我们也在教学中注意到,有些阅读课程主要还是教师主导,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并没有被充分地动员起来;在一些阅读课上,还是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模式,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并不能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在对阅读的评价上,一些学校还是采取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这种比较传统的方式。
这样生搬硬套、统一规划的阅读课,不仅没有起到该有的效果,反而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极大且持久的伤害。
如何把美好的目标变为落地的行动,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设置了适合不同年段的博雅阅读课程(参见表2-3)。
表2-3 博雅阅读课程分级
低年段的学生刚学习拼音,阅读较长的故事类的书籍会遇到障碍。而绘本以画为主,文画结合,共同传达故事情节,比一般的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也更符合儿童阅读的心理特征。我们在博雅语文课程中引入绘本,有效利用其叙事丰富、图文完美结合、充满趣味和富含哲理的特点,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教师根据绘本的内容与低年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设计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问、议、欣赏、想象、表演、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带着好奇、兴奋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在猜、问、导、说的过程中,借助说话、表演等外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内部语言——思维。借绘本的文学性与趣味性让低年段的学生从绘本开始真正爱上阅读,完成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
中年段的学生识字量增多,读书的重点由图画转向更多的文字,开始关注文字描写带来的阅读乐趣。此阶段名家写的儿童作品已成为中年段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对词句的积累和模仿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语言之美。对作品的初步感受,让中年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高年段学生的阅读范围继续扩大,不再局限于儿童文学作品,而是开始关注经典名著的阅读。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进一步成熟,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引导学生做阅读的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而让学生做读书报告,更是一次思维之旅。高年段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深入阅读,得出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
由此,在纵向上,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我们给学生提供阅读的阶梯式发展。一年级的“绘本之旅”,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二年级的“桥梁之旅”,从习惯养成出发,逐渐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三年级的“成长之旅”,注重学生的交流,逐步走向纯文字的整书阅读,初步掌握儿童小说阅读的方法。四年级的“博览之旅”,关注阅读内容的广博,懂得如何选择恰当的读物打开视野,初步学会主题延伸阅读。五年级的“人文之旅”,引导深度阅读体验,学习图书馆信息运用的初步技能。六年级“典藏启蒙”,重个体深度阅读,侧重名家名作阅读策略指导,利用思维导图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在横向上,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纬线,提供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参见图2-2)。
这就是我们的博雅阅读课程,这种分层次分类别、阶梯式模块化的阅读课程体系,不仅关注学生读什么,更关注学生怎么读,以乐趣为导向,以培养思维为重点,让学生在“悦读”中享受一次次阅读之旅带来的快乐,享受阅读中思考带来的满足,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
图2-2 博雅阅读阶梯发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