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分配的财税法促进与保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视角与方法

法学研究有内在与外在两种视角。法学研究的内在视角注重在法律规范体系之内,展开逻辑分析与技术演绎,追求法律的自主性。内在视角以法学实证主义为典型,深受启蒙时期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视法律为密闭的容器,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外在因素,实为法律教义学之路径,侧重于演绎思维。法学研究的外在视角则将法律嵌入到经济、政治、社会现象之中,注重法律制度与纷纭芜杂之社会现象的交互关系,以期对法律制度展开更为透彻与现实的研究,实为法律社会学之路径,侧重于归纳思维。

法学研究的内在视角、法律教义学、演绎思维与外在视角、法律社会学、归纳思维之间,并无优劣高下之分。鉴于财税领域的复杂性,财税法的研究在吸收借鉴古典法律释义学之精华的基础上,更为侧重于外部视角。财税法的研究注重吸纳法学理论、法律史、民法、宪法、社会法等学科的知识,借助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观察财税法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揭开财税法变迁的“黑匣子”。

本书综合运用法学研究的内在与外在视角,并外化为具体的研究方法:(1)交叉研究的方法,即运用财税法学、法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2)比较研究的方法,即通过国别比较,借鉴经验,汲取教训。(3)历史研究的方法,即分析制度变迁的规律以明确制度设计方向。(4)实证研究的方法,即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个案分析,检验制度绩效和方案可行性。(5)系统研究的方法,即通过系统的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来研究财税法制度的完善。

(二)结构安排

一项好的研究,应当能够将理论、历史与制度有机地熔于一炉。本书试图围绕研究主题与中心论点,按照“理论—历史—制度”的逻辑,安排结构,形成本书的五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这一部分主要交代本书的研究主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中心论点与子论点、研究视角与方法、结构安排等内容。

第二部分,理论篇。理论篇在梳理分配理论变迁的基础之上,构建财税法促进和保障收入公平分配的基本理论,并就其中的差异性分配问题及其财税法回应,展开专门的分析,形成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

第三部分,历史篇。在“分配—政策—法制”的财税法变迁路径的基础之上,本书提出一个社会变迁与财税法制变迁双向互动的分析框架,以分析我国财税法制的历史变迁,以及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典型问题,探寻收入分配不公的财税法制成因,并从财税法价值、财政收入制度、财政支出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初步的完善建议,形成本书的第三章。

第四部分,制度篇。本部分在理论篇、历史篇的基础之上,从财税法价值、财政收入制度、财政支出制度展开。其中,第四章专门探讨我国财税法制度的价值重构问题;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从财政收入制度的角度,分别探讨个人所得税、遗产和赠与税、社会保障税法制建设的相关问题;第八章则从财政支出制度的角度,着重探讨转移支付法的完善问题。此外,财政管理制度的相关问题已融入相应的财政收支制度之中,因而不再单独列出。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由于财税制度涉及面广,而且几乎每一个税种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收入分配,本书在制度完善方面,主要选择收入分配效应较强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社会保障税、转移支付法进行重点分析。除了上述讨论的税种之外,在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资源税、环境税和房地产税等税种的改革之中,也应注意到其分配功能。

第五部分,结论。结论部分对理论篇、历史篇、制度篇的研究进行简要总结,形成本书的主要结论,同时,还运用社会科学视角,就财税法制、公平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展开适当的扩展分析,以充分彰显财政以及财税法制之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意义。

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简要图示如下:

表1 本书的结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