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学校管理

学校产生以后,就有了对学校进行管理的问题。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学校管理的含义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要而言之,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学校管理是以学校为管理对象的活动,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等社会组织机构的管理不同,它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7]

(1)教育性。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其基本功能就是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学校的育人职能,学校管理过程应该与学校教育过程相结合,使学校管理工作的每一步都朝着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体现其教育性,实现管理育人。

(2)服务性。学校管理正在从传统的管制走向现代的服务,“学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也日益被接受。学校管理的实质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为师生服务。只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进行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才能全面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3)文化性。“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38]可见,学校管理具有文化性。学校管理的文化性,意味着学校管理一方面要考虑社会文化对学校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用学校文化来打造学校的品牌,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4)创造性。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既有规律可循,又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千变万化,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学校管理是对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的合理组合,是一种动态的开放性系统。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具备权变管理的理念,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学校管理者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人,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管理者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因为他们都是学校的主人,不仅接受管理,而且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的管理对象是学校管理者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主要包括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财”主要指学校办学所需经费的筹措与有效使用,包括国家拨款、学生缴费、自筹资金和勤工俭学等方面的办学经费;“物”主要指学校办学所必需的物质设备,包括校舍、教具、仪器、图书资料等;“时间”“空间”和“信息”是学校管理的特殊资源,学校管理者必须科学地支配时间,合理地利用学校空间,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学校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组织机构是根据一定的组织原理和工作需要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校的管理机构一般设有教导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教研室(组)、年级组、教育科学研究室等。规章制度是学校全体成员日常工作的基本行为规范、规定,一般包括学校领导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

二、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两个方面。前者规定了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权划分及相互关系,后者规定了学校由谁领导和负责。学校领导体制是办学、管校的根本制度,是使学校管理活动有序运行和实现学校效能最大化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发生了多次变革。1985年至今,中小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即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的一种制度,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有权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权聘任教师及其他教育人员,有权管理本校的设施和经费,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负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39]

1.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一是与学校外部系统的关系,重点是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应发挥的作用、应下放的权力、应承担的责任,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以及学校的管理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起为办学提供条件的全部责任和宏观管理的职能,把具体办学的权力还给学校。二是校内各种关系,主要是学校行政与教代会、党支部、校务委员会的关系。要明确各自的地位、职能,特别是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与政治核心的关系问题、校长与书记的关系问题,教代会的性质与权力问题、教代会的领导权问题,党支部与教代会对校长的支持与监督问题。

2.保证校长的责、权、利

校长负责制强调负责,责是职务上所对应的应承担的义务,是分内应做的事情。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的制度,校长不仅要对委托人负责,也要对工作对象负责,还要对教师负责。有责必有权,责任靠权力来履行和落实,权力靠责任来制约,权力是实现职责的必要手段,实现职责是行使权力的目的。不承担任何责任或者权力大于责任,就会导致特权或权力滥用;同样不赋予任何权力或权力赋予不适当,也会导致责任消减或责任推诿。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就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力,并取得相对称的利益。利益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是校长付出努力取得成就之后应得的报酬。责任者既是责任的承担者,也是权力的拥有者和利益的享受者。责、权、利对等,才能调动校长工作积极性。

3.校长权力需要有效制约

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任何权力都需得到制约。制约是为了防止权力失控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一是对权力进行制约是建立权力运行机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校长权力没有到位的现象的确存在,但滥用权力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合理的做法是既要采取措施保证校长权力到位,也要采取措施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不能因为权力不到位就不加以制约。三是对校长权力的制约事实上普遍存在,甚至有过滥的倾向。明确提出权力制约问题,不仅可以使暗制约变为明制约,还可以减少不正当制约,使制约规范化。四是权力大小不同,制约力度也不一样,大权力大制约,小权力小制约,不能因为权力小而不制约。五是合理的权力制约可以消除教职工对校长滥用权力的担心以及对推行校长负责制的抵触情绪。

三、学校管理目标:学校效能

学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者对管理活动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通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状态、标准和结果。学校管理目标有向量性、集合量性和预计量性等特性。向量性是指目标方向正确,有具体的描述和评价的数量指标及对管理活动结果的判定。集合量性是指目标不是单个孤立的量,而是由多个子目标构成的体系,可进行分解和综合。预计量性指目标是一种期望值,是未来达到的期望成果,计划达到的预计量。[40]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其目标也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学校管理目标无论多么复杂多样,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科学而规范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效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而言之,学校效能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目标。

知识小卡片2-2

学校效能分析模式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效能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定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4.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资料来源: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8—319.

发挥学校效能,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目标追求。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学校管理者应该做好如下工作[41]

1.保持各种目标的协调一致

学校管理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复杂系统,一所学校要健康有序的运转,必须使各种目标保持和谐一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管理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第二,学校管理总目标和部门管理具体目标一致;第三,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目标一致。

2.建立高效率的管理组织系统

从静态上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组织系统应该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权责对称,学校的各管理部门既要明确上下层次的关系,又要清楚平行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理顺本部门的内部关系,从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从动态上看,学校的各种组织结构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运转有序,各管理部门不仅要能够按照常规解决日常性管理工作,还要能够根据变化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管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佳的整体效能。

3.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队伍

在干部的选拔方面,应考虑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合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干部的任用方面,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不要强迫一些干部去做自己不擅长或不喜欢的工作;在干部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年轻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吐故纳新”,永葆组织的勃勃生机。

4.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对人而言,学校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尊重脑力劳动者的特点,为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工作中有一种愉悦、幸福与成就体验。对财、物而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管理,当然,也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殊性。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对于小学而言,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等几个方面。[42]

(一)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对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提高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和规范品德教育工作,保证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小学应成立思想品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和少先队组织,分析研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形势和问题,统一布置、统一指挥、协调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德育工作,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做好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小学应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制定德育标准,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应按照《小学德育纲要》(1993),《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等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规章制度,如《小学生一日生活常规》《课堂常规》《爱护公物规则》《班队活动制度》《三好学生评选与表彰办法》《优秀学生干部评选与表彰办法》等。应使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评比。

(二)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

教学工作管理应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小学的培养目标,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小学管理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规章制度,强化备课、授课、实验、作业,以至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课外活动等各环节的管理。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好课外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完善的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处理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三)教务行政管理

小学的教务行政包括招生、编班、报到注册、填报有关报表、制定与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检查各部门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各科教学进度、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统计师生出勤和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情况、组织教学评价工作、组织教材的预订和发放、协助校长安排和落实教学任务、安排调课、代课、听课、检查学生课业负担、管理和充实教学仪器设备、办理学生转学、休学手续、整理和保管教学档案和学籍档案等。

(四)总务工作管理

小学的总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又具体的工作,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创造和谐有序的学校工作环境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总务工作管理包括财务管理、生活管理、校产管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就是对资金的筹措、计划、使用、分配、调节、监督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财务关系的管理;生活管理包括伙食管理、水电煤气管理、住房管理、医疗保健等方面;校产管理就是计划购置、妥善保管、有效使用各种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生活服务设施和音响图书资料等学校资产;环境管理包括校园规划、建筑设计、道路建设、环境改造、卫生整治等方面的工作。总务工作管理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

知识小卡片2-3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学校管理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方法是管理理论转化为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管理方法是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和措施。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行政方法。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教育方法。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资料来源: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