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方剂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方剂分类

壮医方剂的分类主要有古方分类法、病证分类法、功用(治法)分类法、专科分类法等。

一、古方分类法

自唐代以来的中医古籍、手抄本、地方志等都收录了一些壮医方剂,如隋唐方书收载了岭南的解毒、治瘴气药方,唐代《新修本草》收载的壮药方剂,《本草拾遗》收载的两种壮医著名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宋代《太平圣惠方》收载的“解俚人药毒诸方”等方剂,明代、清代地方志收载的壮医方剂,如《镇安府志》记述治疗蛊毒方瘴蛊附截并治瘴蛊方、《怀集县志》记述蕹菜汁解救野葛毒方、《岭南卫生方》记述油煎大甘草,油煎柏叶解药毒方、《宾阳县志》记述老水瓜皮、旧葵扇和本人头发烧灰治疗妇人血崩方等。这类方剂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壮医方剂的历史和治法研究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壮医药文献资料甚少,并且大多散在于中医文献,较难于推本溯源,难免以偏概全。

二、病证分类法

壮医诊治疾病和选方用药时,首先要辨证和辨病。辨证主要分阴证和阳证,阴证与阳证是以寒、热和虚、实来辨别的,阳证多表现为热、实,阴证多表现为寒、虚。临床治疗时,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壮医病名是以壮话表述的病证名称,有按主要症状命名的,如“红头痧”“疳风”“上吐下泻风”“绞肠痧”等;有按取类比象命名的,如“天寒”“地冷”“蛇龙吊”“猫惊”“鸡爪风”等;有按预后良、恶命名的;但以病因命名的病最多,主要有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毒为百病之长,临床上以毒命名的病名最为普遍,如痧毒、瘴毒、蛊毒、风毒、湿毒、寒毒、热毒等,对应治疗方剂为解痧毒剂、清热毒剂、解瘴毒剂、解蛊毒剂、祛风毒剂、除湿毒剂、祛寒毒剂等。解痧毒剂又分为治热痧、寒痧、蚂蝗痧、标蛇痧、红毛痧、闷痧等方剂;解瘴毒剂又分为治青草瘴、黄茅瘴、冷瘴、热瘴、哑瘴、烟瘴、岚瘴、毒气瘴等方剂;解蛊毒剂又分为治虫蛊、食蛊、水蛊、气蛊、血蛊等方剂。风病有36种风和72种风之分,从马山县搜集到的壮医手抄本《此风三十六样烧图》就列举了冲风、肚痛风、急惊风、呕迷风、撒手风、鲫鱼风、马蹄风、慢惊风、天吊风、看地风、挽弓风、蛇风、夜啼风、鸟宿风、鹭鹚风、马王痧风、疳风、上吐下泻风等,也有相应的针法和治疗方剂。

三、功用(治法)分类法

以功用(治法)区分有调气道方、调水道方、调谷道方、调龙路方、调火路方、调巧坞方、补气方、补血方、补阳方、补阴方、调经方、止带方、固精方、止惊方、退麻方等。

四、专科分类法

按该方治疗病证所属的专科分类,有骨科方、伤科方、蛇伤方、皮肤科方、儿科方、眼科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