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方剂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壮医方剂基础理论

第一节 壮医方剂定义

一、方剂定义与治法

壮医方剂是根据疾病病情的需要,按照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以确定治疗方案,并选择适宜药物配伍,明确治疗剂量,确定制备剂型和服用方法的一种处方形式。

治法是指导用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达到治疗目的的手段;治法是针对病因病机而设,而方剂则是相应治法的具体应用。

二、常用治则治法

1.治则

从壮医病因病机角度来讲,毒虚致病、阴阳失调、气血失衡、三气不同步、道路不通是重要的发病原因及病变过程,围绕这些病因病机的治疗,贯穿于诊病治病的整个过程。解毒、补虚、调气是壮医临床的三大治疗原则。通过各种治法及药物作用于人体,既能去除毒邪,又能调节三道、两路气机,恢复阴阳调和的状态,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壮医方剂的治疗作用,在于以其性味之偏调整和纠正人体病理情况下的阴阳偏盛偏衰和三气不同步状态。方剂中的药物有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以功用区分有解毒药、补益药、调气药、通调三道两路药、止血药、止痛药、杀虫药等。从大类分为调气剂、解毒剂和补虚剂三大类。壮医方剂的治疗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既重视内治,也重视外治,强调及时治疗,并重视预防。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补虚则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1)解毒。南方多毒邪,壮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多数与感染毒邪有关。广义的毒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狭义的毒是指具体的有害、有毒之物,并分痰、瘀等内毒和风、寒、热等外毒。毒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广义的痧毒、瘴毒、湿毒、风毒、蛊毒和具体的“中毒”,如中“蛇毒”“药毒”“虫毒”“箭毒”以及“食物中毒”等。对于毒病,壮医常用的治疗手段是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来解毒排毒,常用药敷、熏洗、刺血、刮痧、拔罐等,以驱毒外出,从而使身体恢复健康。例如,壮医常用半边莲、青天葵、了刁竹等解蛇毒;用橄榄、白萝卜等解酒毒;鲜蒲公英、金银花等捣烂外敷患处治疗毒疮;山栀子、田基黄、黄饭花等煎水内服以清热毒、除湿毒,治疗黄疸性肝炎;用铁扫帚、马蹄菜、鱼腥草、槟榔等内服清热毒、除湿毒治疗菌痢;用刮痧法配合地胆草、救必应、卜芥等以解痧毒,治疗蚂蝗痧;用壮药液浸泡过的药罐在一定穴位上拔罐排毒,治疗风湿类疾病等。

常用的解毒方剂有奔痧清解汤、奔痧解毒汤、奔痧救急汤、黄花蒿解瘴汤、土常山截疟汤、地桃花逐蛊汤、鸡骨草驱蛊汤、铁荷解暑汤、千龙清肺汤、雷公根清坞汤、大风艾祛寒汤、桂艾祛寒汤、浮萍止痒汤、三风除湿汤、二节清湿汤、田基黄退黄汤、清胆退黄汤、利胆退黄汤等。

壮医的解毒治病原则,符合现代养生学及传统医学重视排毒治病的医学观念。

(2)补虚。毒虚致百病是壮医的病因致病观,正气虚弱是导致人体疾病的一个主要因素。正如传统中医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内正气不足,既是引发疾病的直接因素,也是导致外邪乘机而入的先决条件。虚病多见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内。导致虚病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不足;二是后天过度劳作,或与邪毒抗争时气血消耗过度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或人体本身运化失常,摄入不足而致虚。补虚,即通过食补或药补的方法以补益人体气血,调整人体的机能以达到正常的状态。补虚药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类。壮医补虚有一定的特点,壮医专家认为“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有情之品”,并总结出应用动物药滋养气血、燮理阴阳的经验,还常常使用药膳补虚,如对于身体虚弱者,用药物配以营养较高的鸡、鸡蛋、甲鱼等清蒸后内服;宫寒不孕,常用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等炖服;将动物、植物药物直接用白酒或黄酒浸泡一段时间后服用,可治疗气血虚弱和风湿痹痛;对于阴伤干咳者,喜用猪肉或老母鸭、鹧鸪肉煲莲藕,或用旱莲草炖猪肺服;芥菜葛粉汤、罗芙木蚬肉汤、花生壳冰糖饮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山蚂拐蒸瘦肉、壁虎蒸猪肝适合小儿疳积患者及瘦弱儿童调理身体,可长期服用。常用的补益剂,如黄花参补气汤、何首乌补血汤、黄精补阴汤、仙茅补阳汤、飞奴补脑汤、水莲补肺汤、双参补胃汤、芝参补心汤、五物补肾汤、仙海壮阳汤等,都含有动物类补益食品。

(3)调气。就是通过各种治疗药物和技法,如用壮医的调气药以及针灸、刺血、拔罐、气功、导引等非药物手法,调节或通畅人体正气,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实现“天、人、地”三气同步运行。临床上常用的调气技法有药线点灸疗法、割穴调气法、刮痧疗法、针挑疗法、陶针疗法、药罐疗法等,常用的调气方剂有佛手调气汤、双核调气汤、香附调气汤等。

2.治法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体现,是治则的临床具体应用。

(1)解毒。解毒是针对不同的毒邪,采用不同的解毒方法,如解痧毒、解瘴毒、解蛊毒、祛寒毒、祛风毒、除湿毒等。例如,针对痧毒,则用解痧毒的治法,用以山芝麻为主药组成的方剂进行治疗,常用方剂是山芝麻汤、奔痧清解汤、奔痧除湿汤、奔痧解毒汤、奔痧救急汤、奔痧通气道汤、奔痧通谷道汤等。一般而言,导致某种疾病,多是几种毒邪共同侵犯机体,因此临床所用的方剂多具有解几种毒邪的功效,只不过有所侧重而已。例如,野菊花退热汤,由野菊花、过塘蛇、金银花、山芝麻、桑叶等药物组成,功效是祛风毒,清热毒,退发热,是针对引起外感发热的风毒、热毒而设;桂枝止痒汤由桂枝、芫荽、防风、荆芥、葫芦茶、车前草等药物组成,功效是祛风毒,祛寒毒,止瘙痒,是针对风毒、寒毒夹杂侵犯机体引起的阴证麦蛮(风疹)而设。

(2)补虚。针对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具体治法,如气虚者补之以气,谓之补气剂;血虚者补之以血,谓之补血剂;阴虚者补之以阴,谓之补阴剂;阳虚者补之以阳,谓之补阳剂。其具体治疗分别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对气血俱虚者,可补益气血;体弱病重,阴阳俱虚,也宜阴阳双补。常用的方剂是黄花参补气汤、何首乌补血汤、黄精补阴汤、仙茅补阳汤等。

针对不同脏腑的虚证以及不同个体、不同性别的虚弱性疾病,有所侧重地进补。常用的方剂为飞奴补脑汤、水莲补肺汤、双参补胃汤、芝参补心汤、五物补肾汤、仙海壮阳汤、河车助孕汤、参苓壮儿散等。

壮医进补,多配用血肉有情之品。因此,上述补益方剂,也多配用具有补益作用的动物性食品或药物。

(3)调气。调气者,调气机也。气机不调或不通,是引起疾病或加重疾病的重要因素。人体三道二路以通为用,以畅为补。因此,对气机不调引起的疾病,当以调气机的治法疗之。常用的调气机方剂有佛手调气汤、双核调气汤、香附调气汤等。在治疗三道二路疾病的方剂中,也有许多是以调气机为主的,在治疗咳嗽、哮喘、胃痛、腊胴尹(腹痛)等疾病中,运用调气机药物的机会是相当多的。例如,水团花止咳汤,由水团花、吊兰、鱼腥草组成,具有清热毒、除湿毒、通气道、止咳嗽的功效,是针对湿毒、热毒毒邪阻滞气道,气机不畅,龙路、火路运行受阻,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导致咳嗽气喘,咯痰黄稠,恶心,胸闷不适等。其中的吊兰,以通气道为主,是调气机的一种主要形式。

解毒、补虚、调气各种治法在临床诊疗时,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在许多情况下,是互相配合、交叉进行的。例如,治疗幽勒(血尿),病初热毒、湿毒较甚,临床表现小便中出血或渗血,或有血块,色鲜红或淡红,可伴小便黄赤灼热或小便短赤,舌红脉急,用幽勒白茅根汤(组成:白茅根、丹皮、生地、甘草)治之,取其清热毒、固龙路、养血止血的功效;后期,正气渐虚,毒去而体弱,小便中出血或渗血,或有血块,色淡红,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无力,腰腿酸软,耳鸣心悸,舌淡,苔白,脉小无力,用幽勒金樱子汤(组成:金樱子、黄花倒水莲、旱莲草、当归藤、猪小肚)治之,取其补嘘勒(气血)、益水道、止幽勒的功效。

此外,针对各个脏腑、器官或系统疾病,而有不同的治法,例如,对气道病,有止咳、平喘、化痰等治法;对谷道病,则有开胃、通便、止泻等治法;对水道疾病,则有通水、利尿、止尿等治法;对龙路病,则有通血脉、降压、养心等治法;对火路病,则有通乳、通火路、宽胸、止痛等治法;对巧坞病,则有助眠、补脑等治法;对外伤出血疾病,则有止血等治法;对寄生虫感染,则有驱虫(又名打虫)等治法;对虚脱性疾病,则有固精、固脱、固肠等治法;对妇科疾病,则有止血、调经等治法;对五官科疾病,则有利回、通窍等治法。

3.治法特点

壮医方剂在具体应用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因辨病论治。壮医用药讲究对“因”和对“病”。毒虚致百病,有病必有因,病因一除,疾病自然痊愈。例如,壮医临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为主,所以多主张专病专药,如对笃瘴,针对瘴毒,选用黄花蒿、槟榔、薏苡仁等药物为主,常用的方剂为黄花蒿解瘴汤、土常山截疟汤、独味黄花蒿汤、黄花蒿田基汤、牡蒿防瘴汤、笃瘴康复汤;对奔痧,选用山芝麻、救必应、金银花、板蓝根、三叉苦、黄皮树叶等药物为主,常用的方剂为山芝麻汤、奔痧清解汤、奔痧除湿汤、奔痧解毒汤、奔痧救急汤、奔痧通气道汤、奔痧通谷道汤等,是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之剂。

(2)对证辨证论治。壮医也讲辨证,主要分阴证、阳证。阴证主寒主虚,阳证主热主实。对证选药组方,是对因、对症选药的补充,即在对因、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证型,配合对证型有治疗作用的药物组成方剂。例如,麦蛮(风疹)一病,有阴证、阳证之分。浮萍止痒汤,由浮萍、防风草、马齿苋、麦冬、生地、甘草组成,功效祛风毒、清热毒,治疗麦蛮(风疹)风毒热毒较盛,症见皮肤斑疹、色鲜红或紫红、高于皮肤、瘙痒难忍、遇热刺激或风吹加重、此起彼伏、舌红、苔薄黄、脉急者,是针对风毒、热毒致病的阳证而设;桂枝止痒汤由桂枝、芫荽、防风、荆芥、葫芦茶、车前草组成,功效祛风毒,祛寒毒,止瘙痒,治疗麦蛮(风疹),风毒寒毒较盛,症见皮肤斑疹,色淡红或苍白,高于皮肤,瘙痒难忍,遇冷刺激或风吹加重,此起彼伏,发冷,奔鹿(呕吐),腊胴尹(腹痛),舌淡,苔薄白,脉上者,是针对风毒、散寒致病的阴证而设。

(3)对症辨症论治。对症选药,是对因选药的补充,即在对因、对证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兼症,结合对症治疗的药物以治标,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例如,黄花蒿田基汤,是治疗瘴毒的方剂,方中以治瘴良药黄花蒿为主药、母药,而配用田基黄、叶下珠除湿毒、清热毒、退黄标(黄疸),是针对某些笃瘴患者兼有黄标(黄疸)之症而设;再如,奔痧通气道汤,方中木蝴蝶味苦,性寒,既能解痧毒,清热毒,又能通气道、谷道,止咳嗽,是治疗痰病的主药、母药;龙葵、磨盘草、桑白皮、枇杷叶均是清除毒邪,通利气道的药物,是针对奔痧伴气道不通,症见发热,神疲体倦,口渴,胸背自现痧点或刮治显现痧点,咳嗽频频,咯痰黄稠,甚至痰带血丝,舌红,苔黄,脉上、急而设。许多方剂的加减应用,也是根据临床表现而增减的。

壮医虽然以辨病为主论治,但辅以辨证及辨症,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