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方剂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除湿毒剂

凡是以除湿毒药为主组成,具有除湿毒、通道路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受湿毒引起的病证的方剂,统称为除湿毒剂。

壮族人民世居南方潮湿之地,湿毒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因此,遭受湿毒侵犯而患病的机会较多。湿毒引发的病证,主要包括发旺(痹病)、黄标(黄疸)等。

治疗湿病的原则是除湿毒,通道路。常用的除湿毒药有九节风、枫荷桂、海风藤、路路通、大风艾、溪黄草等。代表方有三风除湿汤、藤杜仲散湿汤、二节清湿汤、扶芳藤风湿宝、千斤拔强筋汤、地枫皮风湿酒、痹病熏洗方、痹病药膳方、田基黄退黄汤、马蹄金除黄汤、功劳木清黄汤、护肝退黄汤、清胆退黄汤、利胆退黄汤等。

三风除湿汤

【组成】九节风20g 海风藤15g 枫荷桂20g 樟树茎叶15g 桑寄生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祛风毒,除湿毒,通龙路火路。

【主治】发旺(痹病),风毒、湿毒较盛者。症见筋骨肌肉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关节肿大,甚则关节变形等,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小等。

【方解】发旺(痹病)责之于风毒、湿毒、寒毒或热毒客于筋骨,阻滞龙路火路,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一般而言,风毒、寒毒、湿毒或热毒的侵犯程度各有所偏。风毒、湿毒较盛者,可见风毒、湿毒为害的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苔白或白腻,脉小等。治宜祛风毒,除湿毒,通龙路火路。方中九节风又名接骨金粟兰,味苦、微辛,性平,为解湿毒之要药,具有除湿毒、祛风毒、通龙路火路、消肿痛之功效;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具有祛风湿、通龙路火路之功效;枫荷桂又名半枫荷,味甘,性温,具有祛风毒、除湿毒、通龙路火路之功效,三味共为主药、母药。樟树茎叶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毒、祛寒毒、调气止痛之功效;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具有祛风湿、利关节、通龙路火路、补肾气、壮筋骨之功效,二药共为帮药、公药。诸药配合,风毒、湿毒可除,关节肿痛可除。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发旺(痹病),风毒湿毒较盛者。辨治要点:筋骨肌肉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关节肿大,甚则关节变形等,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小等。

2.若上肢关节痛甚,加桑枝以引导;下肢关节痛甚,加土牛膝以引导。

3.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病的治疗。

【方剂来源】《壮医学》(壮医执业医师考试培训教材)

藤杜仲散湿汤

【组成】藤杜仲15g 丢了棒15g 宽筋藤10g 麻骨风15g 伸筋草15g 鸡血藤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祛风毒,祛寒毒,除湿毒,通龙路火路。

【主治】发旺(痹病),风毒、寒毒较盛者。症见筋骨肌肉关节剧烈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关节肿大,肢体寒冷,遇寒疼痛加重,舌淡,苔白,脉小、有力等。

【方解】发旺(痹病)责之于风毒、湿毒、寒毒或热毒毒客于筋骨,阻滞龙路、火路,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一般而言,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的侵犯程度各有所偏。风毒、寒毒较盛者,可见风毒、寒毒为害的关节剧烈疼痛,遇寒加重,肢体寒冷,舌淡,脉小、有力等表现。治宜祛风毒,祛寒毒,除湿毒,通龙路火路。方中藤杜仲味苦、微辛,性平,可祛风毒,祛寒毒,强筋壮骨,是治疗风毒、寒毒较盛关节痛的良药,是为主药。丢了棒和宽筋藤均味辛、苦,性微温,具有祛风毒、除湿毒、消肿痛之功效;麻骨风味苦,性微温,具有祛风毒、除湿毒、散瘀血、通龙路之功效,三药可加强主药祛风除湿、消肿解毒之力,共为帮药。伸筋草味苦,性寒,具有祛风毒、除湿毒、舒筋活血之功效;鸡血藤味甘,性平,具有补血虚、通龙路之功效,二味药可进一步增强主药、帮药的作用,并扶助正气,防止风毒、寒毒对机体的危害,是为带药。诸药配合,风毒寒毒得清,关节冷痛诸症可解。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发旺(痹病),风毒寒毒较盛者。辨治要点:筋骨肌肉关节剧烈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关节肿大,肢体寒冷,遇寒疼痛加重,舌淡,苔白,脉小、有力等。

2.若腰背酸痛,酌加补肾、壮腰的药物,如狗脊、牛膝等。

3.若关节寒冷较甚,酌加祛寒毒的药物,如肉桂、制川乌、制草乌等。

4.方中的丢了棒,为大戟科植物白桐树[Claoxylon polot(Burm.)Merr.]的全株,辛、苦,微温,有小毒。袪风除湿,散瘀止痛,通调水道,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跌打肿痛,小便不通。另有远志科植物蝉翼藤(Securidaca inappendiculata Hassk.)的根、茎,药名五味藤,也称丢了棒,辛、苦,微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利尿,用于风湿,跌打损伤,急性肠胃炎。功效有所不同,不宜混用。

5.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病的治疗。

【方剂来源】《壮医学》(壮医执业医师考试培训教材)

二节清湿汤

【组成】九节风15g 九节木15g 黄根10g 龙船花10g 鸡血藤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毒,清热毒,除湿毒,消肿痛。

【主治】发旺(痹病),风毒、热毒、湿毒较盛者。症见筋骨肌肉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肢体发热,遇热疼痛加重,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急、有力等。

【方解】发旺(痹病)由风毒、热毒、湿毒引起者,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肢体发热、舌红、脉急等偏热征象。治宜祛风毒,清热毒,除湿毒,消肿痛。方中九节风味苦、微辛,性平,具有除湿毒、通龙路火路、祛风毒、消肿痛等功效;九节木味苦,性寒,具有除湿毒、祛风毒、清热毒、通龙路火路等功效,二药是治疗发旺(痹病),风毒、热毒、湿毒为患的良药,共为主药、母药。黄根,味微苦,性凉,具有除湿毒、清热毒、通龙路、止血、退黄等功效;龙船花味甘淡,性凉,具有除湿毒、清热毒、通龙路火路等功效,二药可进一步加强主药、母药的功效,是为帮药。为防寒药伤正过度,辅用鸡血藤,在通调龙路火路、祛风毒、除湿毒的同时,补益嘘勒(气血),起到带药、公药的作用。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发旺(痹病),风毒、热毒、湿毒较盛者。辨治要点:筋骨肌肉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肢体发热,遇热疼痛加重,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急、有力等。

2.若发热巧尹(头痛)、面红目赤,酌加清热毒的药物,如生石膏、知母、两面针、苦参等。

3.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病的治疗。

【方剂来源】《中国壮医内科学》

扶芳藤风湿宝

【组成】扶芳藤30g 鸡血藤15g 千斤拔15g 牛大力15g

【用法】水煎,加黄酒适量温服。

【功效】补益嘘勒(气血),通调龙路。

【主治】发旺(痹病),发病日久,嘘勒(气血)虚弱,表现为关节疼痛,身体虚弱,遇寒或疲劳后加重,面色萎黄,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舌淡,脉下等。

【方解】发旺(痹病)之成因,责之风毒、寒毒、湿毒或热毒共同侵犯机体,阻滞于关节,不通则痛,故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发旺(痹病)日久,耗伤正气,嘘勒(气血)不足,可出现身体虚弱,遇寒或疲劳后加重,面色萎黄,腰酸耳鸣等症状。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属发旺(痹病)范畴。治疗原则:祛风毒,祛寒毒,除湿毒,通龙路火路。对于久病之发旺(痹病),当补益嘘勒(气血)为主,兼调理龙路。方中重用扶芳藤,取其调龙路火路,止疼痛,兼有补嘘勒(气血)的功用,是为主药。鸡血藤、千斤拔、牛大力等药物,也都是补中有通、通中有补的治疗发旺(痹病)的常用药,是为帮药。本方以补益为主,四味药均为公药。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发旺(痹病),发病日久,嘘勒(气血)虚弱者。辨治要点:关节疼痛,身体虚弱,遇寒或疲劳后加重,面色萎黄,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舌淡,脉下等。

2.若关节疼痛剧烈,酌加通龙路火路、止疼痛的药物,如两面针、鹰不扑、活血丹、伸筋草等。

3.若年老体弱,嘘勒(气血)大亏,关节萎缩,行走困难者,酌加补益嘘勒(气血)、强筋壮骨的药物,如黄花倒水莲、桂党参、骨碎补、牛膝等。

4.若寒毒内盛,关节冰凉刺痛,酌加祛寒毒、止疼痛的药物,如桂枝、制川乌、制草乌、制马钱子等。

【方剂来源】《简明壮医药学》

千斤拔强筋汤

【组成】千斤拔30g 藤杜仲30g 土牛膝30g 续断15g

淫羊藿10g

【用法】水煎,兑米酒适量温服。

【功效】祛风毒,除湿毒,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发旺(痹病),肝肾虚者。症见筋骨肌肉关节痛,腰膝无力,面色灰暗,头晕目眩,短气少言,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下、小、无力等。

【方解】发旺(痹病)日久不愈,耗损正气,导致肝肾虚弱,故出现一派虚弱征象。治宜祛风毒,除湿毒,补嘘勒(气血),强筋骨。方中千斤拔味甘、辛,性温,具有祛风毒、除湿毒、补嘘勒(气血)之功效;藤杜仲味苦、微辛,性平,具有祛风毒、通龙路火路、强筋壮骨之功效,二药针对发旺(痹病)伴肝肾虚损而设,共为主药、公药。土牛膝味苦、酸,性平,祛风毒,除湿毒,通龙路;续断味苦、辛,性微温,补肝肾,续筋骨;淫羊藿味辛、甘,性温,祛风毒,补肾阳,三药进一步增强主药、公药的作用,共为帮药。诸药配合,外祛风毒寒毒湿毒,内补肝肾,加上米酒为药引,疗效可期。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发旺(痹病),肝肾虚弱者。辨治要点:筋骨肌肉关节痛,腰膝无力,面色灰暗,头晕目眩,短气少言,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下、小、无力等。

2.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病的治疗。

【方剂来源】《壮医学》(壮医执业医师考试培训教材)

地枫皮风湿酒

【组成】地枫皮100g 藤杜仲100g

【用法】用50度米酒2000mL,密封浸泡60日,适量饮服。

【功效】祛风毒,除湿毒,壮腰膝。

【主治】发旺(痹病),肝肾虚,嘘勒(气血)不足者。症见筋骨肌肉关节痛,腰膝无力,面色灰暗,头晕目眩,短气少言,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下、小、无力等。

【方解】方中地枫皮味微辛,性温,具有祛风毒、除湿毒、消肿痛、调火路等功效;藤杜仲味苦、微辛,性平,可祛风毒,祛寒毒,强筋壮骨,二药均是治疗发旺(痹病)日久,体质渐弱之良药。米酒为药引,可促进药物直达病所,帮助消除风毒、湿毒、寒毒,提高疗效。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发旺(痹病),肝肾虚,嘘勒(气血)不足者。症见筋骨肌肉关节痛,腰膝无力,面色灰暗,头晕目眩,短气少言,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下、小、无力等。

2.本方为内服酒剂,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孕妇、月经过多者忌用。

3.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病的治疗。

【方剂来源】《实用壮医药》

痹病熏洗方

【组成】大风艾200g 蓖麻叶200g 石菖蒲200g

【用法】水煎,熏洗。

【功效】祛风毒,除湿毒,祛寒毒。

【主治】发旺(痹病),风毒、寒毒、湿毒较盛者。症见筋骨肌肉关节剧烈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关节肿大,肢体寒冷,遇寒疼痛加重,舌淡,苔白,脉小、有力等。

【方解】利用药液直接熏洗,是壮医治疗发旺(痹病)的常用疗法。方中大风艾味苦、辛,性温,具有祛风毒、除湿毒、散瘀血、止疼痛之功;蓖麻叶味淡,性温,有消肿止痛之功;石菖蒲味辛,性微温,有祛风毒、除湿毒、通龙路火路之功,三药共为主药、母药,可治疗关节肿痛诸症。

【运用】

1.本方可外用治疗发旺(痹病),风毒、寒毒、湿毒较盛者。辨治要点:筋骨肌肉关节剧烈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关节肿大,肢体寒冷,遇寒疼痛加重,舌淡,苔白,脉小、有力等。

2.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病的治疗。

3.蓖麻叶有小毒,故本方不可内服。若蓖麻叶短缺,可用樟树皮、桂枝、枫荷桂等代替。

【方剂来源】河池市民间经验方

痹病药膳方

【组成】土茯苓25g 鸡血藤25g 猪腿骨500g

【用法】共炖汤,吃肉饮汤。

【功效】祛风毒,除湿毒,补嘘勒(气血)。

【主治】发旺(痹病),肝肾虚,嘘勒(气血)不足者。症见筋骨肌肉关节痛,腰膝无力,面色灰暗,头晕目眩,短气少言,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下、小、无力等。

【方解】发旺(痹病)日久,耗伤肝肾与嘘勒(气血),故出现诸多虚弱征象。治宜祛风毒,除湿毒,补嘘勒(气血)。方中土茯苓味甘淡,微涩,性平,有通调龙路火路、清热毒、祛风毒、除湿毒等功效,是为母药;鸡血藤既可补血,又能除湿毒,止疼痛,是为公药。二药共为主药。辅用猪腿骨血肉有情之品,进一步增强补益作用,是为帮药。三味药组成的药膳方,对发旺(痹病)久病不愈,反复发作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发旺(痹病),肝肾虚,嘘勒(气血)不足者。辨治要点:筋骨肌肉关节痛,腰膝无力,面色灰暗,头晕目眩,短气少言,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下、小、无力等。

2.本方为药膳方,适合体虚者服用。体内热毒较重者,慎用。

3.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病的治疗。

【方剂来源】《民族医药报验方汇编》

治发旺(痹病)方小结

发旺(痹病)为南方多发病之一,治疗方剂颇多。三风除湿汤、藤杜仲散湿汤、二节清湿汤、扶芳藤风湿宝、千斤拔强筋汤、地枫皮风湿酒、痹病熏洗方、痹病药膳方均为治疗发旺(痹病)的常用方。其中,三风除湿汤的功效为祛风毒,除湿毒,通龙路火路,主治发旺(痹病),风毒湿毒较盛者;藤杜仲散湿汤的功效为祛风毒,祛寒毒,除湿毒,通龙路火路,主治发旺(痹病),风毒寒毒较盛者;二节清湿汤的功效是祛风毒,清热毒,除湿毒,消肿痛,主治发旺(痹病),风毒、热毒、湿毒较盛者;扶芳藤风湿宝的功效是补益嘘勒(气血),通调龙路,主治发旺(痹病),发病日久,嘘勒(气血)虚弱者;千斤拔强筋汤的功效是祛风毒,除湿毒,补肝肾,强筋骨,主治发旺(痹病),肝肾虚弱者;地枫皮风湿酒为酒剂,其功效是祛风毒,除湿毒,壮腰膝,主治发旺(痹病),肝肾虚,嘘勒(气血)不足者;痹病熏洗方则为外用方,其功效是祛风毒,除湿毒,祛寒毒,主治发旺(痹病),风毒、寒毒、湿毒较盛者;痹病药膳方则以调理补虚为主,其功效是祛风毒,除湿毒,补嘘勒(气血),主治发旺(痹病),肝肾虚,嘘勒(气血)不足者。各方剂都有自己的适应证,需细心分辨,分清主次,正确用药。

田基黄退黄汤

【组成】田基黄30g 板蓝根30g 车前草20g 功劳木20g 虎杖15g 无根藤15g 人字草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毒,除湿毒,退黄标(黄疸)。

【主治】黄标(黄疸),湿毒热毒并重者。症见身目小便俱黄,黄色鲜明,发热,食少,舌红,苔黄腻,脉大、急等。

【方解】黄标(黄疸)之病因,责之于湿毒、热毒或从内而生,或从外感受,壅阻肝胆,使谷道不通,胆汁逆流于肌肤,发为黄标(黄疸)。治当清热毒,除湿毒,退黄标(黄疸)。方中田基黄味苦、辛,性平,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之功效,是壮医清除湿毒、热毒,退黄标(黄疸)之要药,是为主药。板蓝根味苦,性寒,能清解毒,除湿毒;车前草味甘,性寒,通调水道,利水道,使湿毒、热毒从水道而泄;功劳木味苦,性寒,清热毒,除湿毒;虎杖味苦,性寒,清热毒,除湿毒,四药共为帮药。无根藤味甘、苦,性寒,有清热毒、除湿毒、调龙路之功效;人字草味甘,性凉,有清热毒、除湿毒、通水道之功效,二药可加强主药、帮药的功效,起到带药的作用。诸药多为清热毒、除湿毒的母药,配合使用,湿毒、热毒得以清除,胆汁归于常道,黄标(黄疸)自退。

【运用】

1.本方可治疗黄标(黄疸),湿毒热毒并重者。辨治要点:身目小便俱黄,黄色鲜明,发热,食少,舌红,苔黄腻,脉大、急等。

2.若高热不退,酌加清热毒的药物,如生石膏、苦参、两面针、功劳木等。

3.现代常用于肝炎、胆囊炎的治疗。

【方剂来源】《壮医学》(壮医执业医师考试培训教材)

马蹄金除黄汤

【组成】马蹄金30g 鸡骨草30g 车前草15g 葫芦茶15g 白茅根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除湿毒,清热毒,退黄标(黄疸)。

【主治】黄标(黄疸),湿毒较盛者。症见身目小便俱黄,黄色晦暗不鲜,食少纳呆,腹胀,肢体沉重,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小、慢等。

【方解】黄标(黄疸)之病因,责之于湿毒、热毒或从内而生,或从外感受,壅阻肝胆,使谷道不通,胆汁逆流于肌肤,发为黄标(黄疸)。湿毒较盛者,可出现湿毒为患的征象,如腹胀,纳呆,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小、慢等。治宜除湿毒,清热毒,退黄标(黄疸)。方中重用马蹄金,取其味苦、辛,性凉,具有通调龙路水道、清热毒、除湿毒之功;重用善治肝病的鸡骨草,取其味甘、苦,性凉,具有清热毒、通龙路、调气止痛之功,二药配合是治疗黄标(黄疸),湿毒较盛的良药,共为主药。湿毒内盛,阻滞水道,故帮以车前草,取其味甘,性寒,具有通调水道、清热毒之力;更加葫芦茶、白茅根,增强通利水道、除湿毒之力,三味药共为帮药。诸药多为清热毒、除湿毒的母药,配合使用,湿毒、热毒渐消,胆汁归于常道,黄标(黄疸)得除。

【运用】

1.本方可治疗黄标(黄疸),湿毒较盛者。辨治要点:身目小便俱黄,黄色晦暗不鲜,食少纳呆,腹胀,肢体沉重,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小、慢等。

2.可用于肝炎、胆囊炎的治疗。

【方剂来源】《中国壮医内科学》

功劳木清黄汤

【组成】功劳木25g 虎杖25g 山栀子15g 田基黄15g 七叶一枝花10g 黄柏10g 槟榔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毒,除湿毒,退黄标(黄疸)。

【主治】黄标(黄疸),热毒较盛者。症见身目小便俱黄,黄色鲜明,发热,甚至高热,面红目赤,腊胴尹(腹痛),口干口渴,屙意卡(便秘),舌深红,苔黄干,脉急、有力等。

【方解】黄标(黄疸)之病因,责之于湿毒、热毒或从内而生,或从外感受,壅阻肝胆,使谷道不通,胆汁逆流于肌肤,发为黄标(黄疸)。热毒较盛者,可出现热毒为患的征象,如高热、黄标(黄疸)鲜明、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干、脉急、有力等。治宜清热毒,除湿毒,退黄标(黄疸)。方中重用功劳木,取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毒、除湿毒之力;虎杖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毒、除湿毒的功效,二药共为主药。为加强主药清热毒、除湿毒之力,辅用山栀子、田基黄、七叶一枝花、黄柏等清热毒药物,四药共为帮药。热毒、湿毒壅滞谷道,谷道不通,故加用槟榔,取其通利谷道、调气止痛之力,使热毒、湿毒从下而出,是为带药。诸药多为清热毒、除湿毒的母药,配合使用,热毒清、湿毒除,诸症可解。

【运用】

1.本方可治疗黄标(黄疸),热毒较盛者。辨治要点:身目小便俱黄,黄色鲜明,发热,甚至高热,面红目赤,腊胴尹(腹痛),口干口渴,屙意卡(便秘),舌深红,苔黄干,脉急、有力等。

2.若高热不退,酌加清热毒的药物,如生石膏、板蓝根、大青叶、白花蛇舌草等。

3.若热毒影响血脉,血不受束,出现各种血证,如皮肤紫癜、幽勒(尿血)、吐血等,酌加止血药物,如仙鹤草、旱莲草、白茅根、田七等。

4.可用于肝炎、胆囊炎的治疗。

【方剂来源】《壮医学》(壮医执业医师考试培训教材)

护肝退黄汤

【组成】鸡骨草15g 排钱草15g 黄花倒水莲10g 黄精10g 女贞子10g 紫河车10g(研末,冲服)带肉猪蹄甲一副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毒,除湿毒,护咪叠(肝),退黄标(黄疸)。

【主治】黄标(黄疸)日久,咪叠(肝)受损,嘘勒(气血)虚弱者。症见身目小便俱黄,面色不华,腹部隐痛,头晕眼花,体弱无力,视物不明,舌淡红,苔少,脉小、无力等。

【方解】黄标(黄疸)之病因,责之于湿毒、热毒或从内而生,或从外感受,壅阻肝胆,使谷道不通,胆汁逆流于肌肤,发为黄标(黄疸)。病久不愈,伤及肝脏及嘘勒(气血),正气不足,故出现一系列虚弱征象,如面色不华,头晕眼花,视物不明,舌淡,脉小、无力等。治宜清热毒,除湿毒,护咪叠(肝),退黄标(黄疸)。方中鸡骨草为治肝病之要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毒、除湿毒的作用,有清除余毒的作用;排钱草是民间壮医治疗慢性咪叠(肝)病,尤其是腹部结块的良药,具有祛风毒、清热毒、通龙路火路等功用,二药合用,清热毒、除湿毒之功效更著,共为主药、母药。帮药、公药以补益咪叠(肝)为主,故用黄花倒水莲、黄精、女贞子、紫河车等补益嘘勒(气血)药物。带肉猪蹄甲为血肉有情之品,有引药入咪叠(肝)的作用,是为带药。诸药配合,既清余毒,又保肝护肝,痼疾黄标(黄疸)或可缓缓消退。

【运用】

1.本方可治疗黄标(黄疸)日久,咪叠(肝)受损,嘘勒(气血)虚弱者。辨治要点:身目小便俱黄,面色不华,腹部隐痛,头晕眼花,体弱无力,视物不明,舌淡红,苔少,脉小、无力等。

2.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疗。

3.方中所用排钱草为豆科植物排钱草[Phyllodium pulchellun(L.)Desv.]的全株。另有毛排钱草(Phyllodium elegans L.Desv),不宜混用。

【方剂来源】《中国壮医内科学》

清胆退黄汤

【组成】溪黄草30g 龙胆草15g 山栀子15g 大青叶15g 两面针15g 枳壳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毒,除湿毒,利胆道,退黄标(黄疸)。

【主治】黄标(黄疸),由胆囊炎引起者。症见全身黄标(黄疸),右上腹胀痛,腹胀,口苦,厌食油腻,尿黄,舌红,苔黄,脉急等。

【方解】黄标(黄疸),由胆囊炎引起者,临床多以湿毒、热毒为主要病因。治宜清热毒,除湿毒,利胆道,退黄标(黄疸)。方中重用溪黄草,取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毒、除湿毒、退黄标(黄疸)的功效;配用龙胆草,味苦,性寒,有清热毒、除湿毒的功效,二药共为主药、母药。山栀子、大青叶均为苦寒清热毒、除湿毒之良药,可增强主药、母药的作用,是为帮药。湿毒、热毒阻滞于胆,气机不通,故以两面针、枳壳调气止痛,是为带药。诸药配合,湿毒、热毒可清,胆道可通,黄标(黄疸)诸症可除。

【运用】

1.本方可治疗黄标(黄疸),由胆囊炎引起者。辨治要点:全身黄标(黄疸),右上腹胀痛,腹胀,口苦,厌食油腻,尿黄,舌红,苔黄,脉急等。

2.可用于胆囊炎的治疗。

【方剂来源】《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

利胆退黄汤

【组成】连钱草30g 金钱草30g 羊耳菊15g 白花蛇舌草15g 香附10g 石菖蒲10g 皂角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毒,除湿毒,利胆排石。

【主治】黄标(黄疸),由胆结石引起者。症见全身黄标(黄疸),右上腹绞痛,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急等。实验室检查可帮助诊断。

【方解】黄标(黄疸)由胆结石引起者,其病理变化为湿毒、热毒熏煎胆汁,结而为石,阻滞胆道,胆汁逆流,故出现黄标(黄疸)、右上腹绞痛等征象。治宜清热毒,除湿毒,利胆排石。方中重用连钱草、金钱草,二药均有清热毒、除湿毒、利胆排石的功效,共为主药、母药。羊耳菊又名大力王,味辛、微苦,性温,具有调气止痛、通谷道、除湿毒的功效;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具有调龙路、通水道、清热毒、除湿毒的功效,二药可加强主药、母药的作用,是为帮药。香附味辛,性微甘,具有调气止痛、促进排石的作用;石菖蒲味微苦,性温,具有通巧坞、调火路、除湿毒的作用;皂角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毒、止疼痛的作用,三药具有帮助排石的作用,共为带药。诸药针对胆结石而设,既从根本上清热毒、除湿毒,又可消除胆结石黄标(黄疸)症状,诸症可除。

【运用】

1.本方可治疗黄标(黄疸),由胆结石引起者。辨治要点:全身黄标(黄疸),右上腹绞痛,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急等。实验室检查可帮助诊断。

2.可用于胆结石黄标(黄疸)的治疗。

【方剂来源】《简明壮医药学》

治黄标(黄疸)方小结

田基黄退黄汤、马蹄金除黄汤、功劳木清黄汤、护肝退黄汤、清胆退黄汤、利胆退黄汤均为治疗黄标(黄疸)的常用方剂,主治各有侧重。田基黄退黄汤侧重于清热毒,除湿毒,退黄标(黄疸),主治黄标(黄疸),湿毒、热毒并重者;马蹄金除黄汤侧重于除湿毒,清热毒,退黄标(黄疸),主治黄标(黄疸),湿毒较盛者;功劳木清黄汤侧重于清热毒,除湿毒,退黄标(黄疸),主治黄标(黄疸),热毒较盛者;护肝退黄汤侧重于清热毒,除湿毒,护咪叠(肝),退黄标(黄疸),主治黄标(黄疸)日久,咪叠(肝)受损,嘘勒(气血)虚弱者;清胆退黄汤侧重于清热毒,除湿毒,利胆道,退黄标(黄疸),主治黄标(黄疸),由胆囊炎引起者;利胆退黄汤侧重于清热毒,除湿毒,利胆排石,主治黄标(黄疸),由胆结石引起者。临床上,要在辨病的基础上,分清毒邪主次与轻重,灵活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