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煎服方法
一、煎法
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主要剂型,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和病情的差异可采用不同的煎药方法。煎煮方法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
1.煎药用具
煎药一般用瓦罐、砂锅为好,搪瓷锅或铝锅也可,忌用铁、铜用具煎煮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与铁、铜一起加热后会起化学变化,或降低有效成分的溶出度。
2.煎药用水
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河水、山泉水、蒸馏水均可。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的性质,有时用酒或水酒合煎。用水量可视药材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高出饮片平面3~5cm为宜。每剂药一般煎煮2~3次,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些,第二、第三煎水量则可略少些。每次煎得量150mL左右为宜。
3.煎药火候与时间
煎药火候有文火与武火之分,用急火煎称为武火,用慢火煎称为文火。药物煎煮时间的长短,与药物质地、成分易挥发与否有关,凡质地硬、气味难出的药物,煎煮的时间以长为宜;质地松软、气味易出的药物煎时宜短;味厚滋补的药物宜微火久煮;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类药物宜先捣碎久煮;对于一般解表发汗类药物,则需先急火煮沸后,再煎3~6分钟为宜。
4.煎药方法
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对于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加以注明。
(1)先煎。金石、甲壳类药物因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宜打碎后煎;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必须先煎,然后再入他药同煎;某些质地较轻又用量较多以及泥沙多的药物,可先煎汤滤清取水再煎其他药。
(2)后下。凡气味芳香的药物不宜久煎,一般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果仁类药物宜打碎后煎。所有后下药物,都应先进行浸泡再煎。
(3)包煎。某些药物呈粉状,煎后药液混浊,或对咽喉有刺激作用以及有毛的药物,可以用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同煎。
(4)单煎。某些贵重而又难于煎出味的药物则宜切片另煎取汁,再与其他药液和服,或磨水冲服。
(5)溶化。胶类、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蜂蜜等,应待其他药煎好,去渣后趁热加入已煎好的药液中使其溶化,以免因其黏性而影响其他药的煎煮。
(6)冲服。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不宜加热煎煮的,则宜研细末,用温开水或药汤冲服,新鲜药物可捣汁冲服。
二、服法
1.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历代壮医师对此十分重视。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和胃肠道的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早晨起床后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而且可避免频频起床影响睡眠。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因饭后胃中存在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消食药也宜饭后及时服用。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药效的发挥。有些药物要按特定时间服用,如安神药宜在临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缓下剂也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用一次;治瘴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各种慢性病因长期用药应在每日定时服用。
2.服药方法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后分为2~3次服用。汤剂一般早晚或早中晚各服用1杯,每次间隔4~6小时。对于急病、重病者,则1次顿服,一般1日1剂,如果病情严重,也可1日2剂以加强疗效。汤剂一般宜温服,治受风寒痧症则要热服,使其出汗;有时汤药需要冷服,如对热甚烦躁者;而剧烈奔鹿(呕吐)时则宜少量频饮冷服。现在很多医院代煎药,方便了患者。现代制药企业利用工艺萃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将汤剂制成口服液,具有口味好、服用方便的优点。有些汤剂为洗剂,按医嘱洗患处就可以。丸药可以吞服、嚼服;较大的蜜丸可以分搓成小粒吞服。水糊丸较硬,内服后对某些患者引起胃内不适感,可先用水浸,溶化后服用,但对胃消化道有强烈刺激的药物不能溶化后服用;内服散剂容易刺激呼吸道及消化道,不易下咽,可以用水拌成糊状内服或随饮食拌服;内服膏剂以温开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