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7 配送管理

配送是物流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跟客户面对面接触,配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如今绝大多数的配送活动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流通加工的环节。

2.7.1 配送概述

配送是一种现代物流方式和新型的流通体制。实践证明,配送是一种非常好的物流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物流配送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绝大多数配送中心的作业和管理都比较落后,配送设施不足,与发达国家那些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配送中心还有较大差距。

1. 配送的概念

“配送”这个词汇来自于日语原词,《日本工业标准物流用语》中将配送定义为“将货物从物流据点送交给收货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对配送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一般来说,配送是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一种既包含集货、储存、拣货、配货、装货等一系列狭义的物流活动,也包括输送、送达、验货等以送货上门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它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一种综合的、特殊的综合性供应链环节,也是物流过程的关键环节。由于配送直接面对消费者,最直观地反映了供应链的服务水平,所以,配送“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将恰当的商品提供给恰当的消费者”的同时,也应将优质的服务传递给客户,配送作为供应链的末端环节和市场营销的辅助手段,日益受到重视。

在概念上,人们很容易将配送与一般送货业务混淆,表2-3详细地描述了它们的区别。

表2-3 配送与一般送货业务的区别

0

2. 配送的特点

(1)配送是从物流据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从事送货的是专职的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工厂是直达型送货,且生产什么送什么)。配送是用户需要什么送什么。

(2)配送不是单纯的运输,而是运输与其他活动共同构成的组合体,属于二次运输。

(3)配送是门到门服务。

(4)配送是在全面配货基础上,完全按用户要求,包括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所进行的运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

3. 配送的作用

配送与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包装和物流信息一起,构成了物流系统的功能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采取配送方式,通过增大订货经济批量可以降低进货成本;通过将客户所需的各种商品配备好,集中起来向客户发货,以及将多个客户的小批量商品集中在一起进行一次发货等方式,可以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另外,配送环节的建立实现了规模经济优势,使单位存货和管理的总成本下降,同时加强了调节能力,提高了物流经济效益。

(2)通过集中库存使企业降低库存量。实现了高水平的配送之后,尤其是采取定时定量配送方式之后,生产企业可以依靠配送中心的准时配送使自己实现零库存或者只需保持少量安全库存,减少大量储备资金的占用,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3)简化手续,方便客户。采用配送方式,客户只需向一个企业订购,就可订购到以往需向许多企业订购才能订到的货物,接货手续也可简化。因而大大减轻了客户工作量,节省了开支,方便了客户,从而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

(4)提高了供应保证程度。由于生产企业自己保持库存、维持生产,受到库存费用的制约,供应保证程度很难提高。而采取配送方式,配送中心比任何单独企业的储备量大得多,对每个企业而言,由于缺货而影响生产的风险便相对缩小。

2.7.2 配送作业流程管理

1. 配送的基本环节

从总体上看,配送是由备货、理货和送货3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其中每个环节又包含着若干项具体的、枝节性的活动。

1)备货

备货即指准备货物的系列活动,是决定配送成败与否、规模大小的最基础的环节;同时,其也是决定配送效益高低的关键环节。如果备货不及时或不合理,就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整体效益。

2)理货

理货是配送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区别于一般送货的重要标志。理货包括货物分拣、配货和包装等项活动。货物分拣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从储存的货物中分出(或拣选)用户所需要的货物。

3)送货

送货是配送活动的核心,也是备货和理货工序的伸延。在物流运动中,送货的现象形态实际上就是货物的运输(或运送),因此,常常以运输代表送货。但是,组成配送活动的运输(有人称为“配送运输”)与通常所讲的“干线运输”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多表现为对用户的“末端运输”和短距离运输,并且运输的次数比较多;后者多为长距离运输(“一次运输”)。由于配送中的送货(或运输)需要面对众多的客户,并且要多方向运输,因此,在送货过程中,常常进行运输方式、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的选择。按照配送合理化的要求,必须在全面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距离较短的配送路线,选择经济、迅速、安全的运输方式和适宜的运输工具。通常,配送中的送货(或运输)都把汽车(包括专用车)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

2. 配送的基本作业流程

配送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项作业:进货、储存、订单处理、分拣、配货、配装及送货,其流程如图2.7所示。

0

图2.7 配送的基本作业流程

1)进货

进货即组织货源。其方式有两种:订货或购货;集货或接货。前者的货物所有权属于配送主体,后者的货物所有权属于用户。

2)储存

储存即按照用户提出的要求并依据配送计划将购到或收集到的各种货物进行检验,然后分门别类地储存在相应的设施或场所中,以备拣选和配货。储存作业一般都包括这样几道程序:运输→卸货→验收→入库→保管→出库。储存作业依产品性质、形状不同而形式各异。

3)订单处理

从接到客户订单开始到着手准备拣货之间的作业阶段,称为订单处理。通常包括订单资料确认、存货查询、单据处理等内容。订单处理分人工处理和计算机处理两种形式。人工处理具有较大弹性,但只适合少量的订单处理,一旦订单数量较多,处理将变得缓慢且易出错;计算机处理则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适合大量的订单处理。因此目前主要采取计算机处理。

4)补货

补货作业是将货物从仓库的保管区搬运到拣货区的工作,其目的是确保商品能保质保量按时送到指定的拣货区。

5)分拣和配货

分拣和配货是同一个流程中的两项有着紧密关系的经济活动,一般采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方式去操作。随着一些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的分拣、配货系统已在很多国家的配送中心建立起来,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6)送货

送货作业是利用配送车辆把用户订购的物品从制造厂、生产基地、批发商、经销商或配送中心,送到用户手中的过程。送货通常是一种短距离、小批量、高频率的运输形式。它以服务为目标,以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从日本配送运输的实践来看,配送的有效距离最好在50km半径以内。我国国内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其配送经济里程大约在30km以内。送货是运输中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因此,如何集中车辆调度、组合最佳路线、确定送货顺序、完成车辆积载是配送活动中送货组织需要加以解决的主要问题。

2.7.3 配送合理化

1. 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

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货不合理

配送是利用较大批量进货,通过进货的规模效益来降低进货成本,使配送进货成本低于客户自己进货成本,从而取得优势。如果不是集中多个客户需要进行批量进货,而仅仅是为某几户代购,客户不仅不能降低成本,反而要多支付一笔配送企业的代购费,因而是不合理的。进货不合理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进货量计划不准;进货过多或过少;在进货时不考虑建立与商品供应者之间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等。

2)库存决策不合理

配送应充分利用集中库存总量低于各客户分散库存总量这一优势,大大节约库存成本,降低客户实际库存负担。因此,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来实现一个总量低的库存。

3)价格不合理

一般配送的价格会低于客户自己进货时购买价格与提货、运输、进货的成本总和,这样才会使客户有利可图。有时由于配送有较高服务水平,价格稍高,客户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不能是普遍的原则。如果配送价格普遍高于客户自己进货价格,损伤了客户利益,就是一种不合理表现。价格制定过低,使企业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下运行,也是不合理的。

4)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

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如大批量用户不直送,小批量用户不配送等。

5)送货中运输不合理

配送与客户自提货物比较,尤其对于多个小客户来讲,可以集中配装一车送几个客户,可大大节省运力和运费。如果不能利用这一优势,仍然是一户一送,车辆达不到满载,就属于不合理。此外,不合理运输的若干表现形式(如迂回运输等)在配送中都可能出现,会使配送变得不合理。

2. 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1)库存标志

库存标志一般是以库存储备资金计算,而不以实际物资数量计算。一方面,合理实施配送后库存量之和低于实行配送前各客户库存量之和,会带来库存的降低;另一方面,配送的合理化会带来库存周转加快。

2)资金标志

实行配送后,资金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增加调控作用。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的流动资金总量降低,资金周转加快,资金投向也会相应地发生转变。

3)成本和效益标志

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完成国家税收,配送企业及客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

4)供应保证标志

从缺货次数方面来看,实行配送后,该到货未到货以致影响客户生产及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理。从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来看,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应高于配送前单个客户保证程度才算合理。及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是客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从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方面来看,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的客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5)社会运力节约标志

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

6)物流合理化标志

物流合理化是衡量配送能力的重要标志。物流合理化的表现:物流费用降低,物流损失减少,物流速度加快,物流方式有效,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物流中转次数减少,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等。

3. 配送合理化措施

1)恰当设置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的数量及地理位置是决定能否取得高效益的前提条件。配送路线的选择、直送或配送的决定都是在配送中心数量、位置已确定的前提下作出的。如果这个前提条件本身有缺陷则很难弥补,所以恰当设置配送中心是取得效益的基础。

2)加强配送的计划性

在配送活动中,临时配送、紧急配送或无计划的随时配送是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配送不合理的主要因素。临时配送是因为事前计划不善,未能考虑正确的配装方式及恰当的配送路线,到了临近配送截止日期,则必须安排专车,单线进行配送,车辆不易满载,浪费里程也多;紧急配送是指为满足紧急订货需要,只要求按时送到货物,来不及认真安排车辆配装及配送路线,从而造成载重及里程的浪费。一般为保证服务水平,不能拒绝紧急配送,但是,如果能认真核查并有调剂准备的余地,紧急配送也可纳入计划而保证其效益;随时配送是指对配送要求不作计划安排,有一次客户需求就送一次,不能保证配装及选择路线,会造成较大浪费。

3)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物流经理可通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力争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达到配送合理化。

4)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中转,不增加新的中转就可以取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加明确,和客户联系更紧密,避免了加工的盲目性。两者的有机结合,投资不增加太多就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这是提高配送合理化程度的重要途径。

5)推行共同配送

通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从而提高合理化程度和配送的经济效益。尤其当单独配送的配送量较小、车辆不能满载也难于确定最优路线时,采取共同配送方式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6)推行定时配送

定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只有及时配送商品,提高供应保证能力,客户才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才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从国外的经验看,定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7)推行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是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也是企业配送能力的体现。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其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

8)实行双向配送

配送企业与客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配送企业不仅成为客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成为客户的储存据点,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

阅读材料2-7

台湾地区的超市物流配送案例分析

根据台湾地区11家超市的调查情况,生鲜物流的配送多是由生鲜中心接手操作,如顶好惠康、台北农产运销公司、惠阳超市、远东百货超市、农兴生鲜超市、美村生鲜超市、丸九生鲜超市等;只有少数几家是由厂商负责配送,如善美的、裕毛屋生鲜超市、大统超市等。

至于在干货和低温的配送方面,除了有物流中心、生鲜中心在做配送外,厂商配送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低温物流配送,除了惠康以外,几乎都少不了厂商的配送。由此可看出,生鲜中心在超市业态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配送频率方面,生鲜全都是1周配送7天,甚至于有1日配送3~4次的情形。而干货部分,多则1周配送7天,少则1周1配,平均1周配送3~4次。再谈到低温配送,1周配送1~4次的业者皆有,但仍以1周7配的比例最高,至于牛奶属于鲜度要求严格商品,几乎都是天天配送。

在配送时间方面,大致上,生鲜出车的时间都比干货、低温来得早,而且多在中午以前就出完车。

超市的面积虽然比便利商店大,但其连锁体系却没有便利商店的连锁店数来得庞大,所以超市业者拥有自属的专业物流中心的比例也较低。

虽然调查的11家超市业者里,在生鲜配送方面,有7家超市拥有自属的生鲜中心在做配送,但在干货部分,由自己的物流中心在做配送的,就只有4家;而自己拥有低温物流中心在做低温冷冻、冷藏配送的,就只有拥有96家店的顶好惠康一家超市了。

上述这种现象,也许是因为超市的连锁店数较少。这种情形,证明了超市连锁店数要达到相当规模时,业者才有可能发展完整的超市物流配送体系,包括自属专业的生鲜中心、干货物流中心、低温物流中心。反观店数呈现个位数的超市业者,正由于规模较小,较难整合物流配送,所以由厂商来配送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由此可见,超市物流配送与便利商店物流配送最大的差别在于超市业者就其所需地发展较健全的生鲜中心,但在干货与物流配送体系,脚步还是比便利商店来得缓慢些。但话又说回来,经营一家自属的专业物流中心,其硬件设备、资讯系统、土地取得等的巨额投资,自然不在话下,而人事的管理、车队的配送素质要求,也是经营者必需绞尽脑汁、投入相当心力之处。所以,超市业者采用何种渠道配送,其成本的评估是不得不谨慎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