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拆分的示范意义
酝酿已久的邮政改革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9月4日,天津、浙江、山东、四川和陕西五省市的邮政管理局正式成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正在组建之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经银监会批准设立。中国邮政将按“一分”(政企分开)、“两改革”(邮政主业与邮政储蓄改革)、“四完善”(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正确方向改革下去。
早在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把“政企分开”作为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应该说,这些年来,电信、电力、石油等部门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邮政、铁路等部门的政企分开,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这些部门沿用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体制,管理者与经营者、行政与企业合二为一。国家邮政总局既代表政府承担监管职能,又从事邮政服务业务。这种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状况,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这些年来,邮政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由于电信的发达,传统的邮政业务(电报、信函和汇款)相对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快递公司和企业化报刊发行业的发展,原来的邮政体系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政企合一的邮政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形势。政企分开是世界各国邮政改革的路径,也是我国邮政改革的必由之路。
这次建立的邮政管理局确定的职能是:贯彻国家关于邮政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邮政服务标准;监督管理本地区邮政市场;组织协调本地区邮政普遍服务以及机要通信、义务兵通信、党报党刊发行、盲人读物寄递等特殊服务的实施。可以把这些职能概括为执法、监管和协调。这个方针与中央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政府职能转变的中心是把本不该由政府机构从事的经济活动职能交给企业和市场,政府机构专门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这样做,一方面企业可以按市场经济原则把经济活动搞得更好、效率更高;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履行自己的行政职能。一个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仅有失公正,也是做不好的,分开之后专做一职,才有希望做好。而且,行政与经济活动分开也有利于防止“寻租”行为。
从原来邮政局分出来的邮政业务将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承担。这个公司不再有其他行政职能,完全是市场经济中独立的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过去的邮政业务由邮政局一家垄断,效率不高,亏损严重。邮政改革把邮政业务剥离出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最终要靠自己的力量在为社会提供更好、更便宜、更便捷的邮政服务的同时,实现扭亏为盈,甚至赚取更多利润。应该说,面对国内外众多快递公司的竞争,加之邮政部门原来历史包袱沉重,要走向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两改革”中的邮政主业改革。
邮政主业改革首先是要由原来的行政化改为企业化。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应该按企业来组建。开始时也许是国家全资的(以后也可以走股份化之路),但一定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企业化运行奠定制度基础。变为企业了,相应的管理、协调、激励机制都要变,不能沿用以前那一套。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应该是国有企业,可以吸取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实现“后发优势”。
应该说,我国邮政事业的基础建设还相当好,从中央到地方(直至乡村)有一个完整的邮政网络。这是任何一个私人公司都无法比拟的。只要按中央的精神在完善四种机制上下工夫,一定可以靠市场取得成功。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这个新建的企业集团在短期内就取得成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还是应该的。但最终的成功不能靠财政补贴,要靠自己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业的发展缩小了传统的邮政业务,但也产生了新的需求、有了新的业务。邮政集团公司只要抓住这些机遇,肯定会有更大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既是邮政改革的一件大事,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过去邮政储蓄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它仅仅方便群众存款,而不具有银行的贷款等职能。严格来说,它并不是银行。这种状态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这次,邮政储蓄从邮政系统中完全独立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与市场化改革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中介机构已经多元化了,有国有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现在又有了邮政储蓄银行。这些银行之间的竞争不仅可以活跃金融市场,而且可以使公众享受到更便捷的金融服务。邮政储蓄有自己的传统优势——遍及城乡的网点。它完全可以利用自己这些优势,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这次邮政体制改革是历年来最大的一次,它对于深化改革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的成功将为那些至今尚未实现“政企分开”的部门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它也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示范案例。改革是在邮政部门,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一个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