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收费与市场化改革
一些行业收入过高已引起高层关注,银行就在这些行业的前列。不过银行自己并不满足,还要向客户收这种费那种费。只要国外银行收的费,它们都想收,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但国外银行提供的服务,它们却不想学。一谈到服务,它们又强调“中国特色”。这银行的改革真让人有点眼晕。
一些人把银行的这些问题归咎于市场化改革。计划体制下,尽管银行的服务也不尽如人意,但好歹不会乱收费。市场化了,一切都向钱看了,银行也要赚钱。这才有挖空心思的乱收费。于是,市场化就受到置疑。
把市场化简单化为“向钱看”是一种天大的误解。乱收费绝不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确讲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银行作为一个企业想增加利润无可厚非。但市场经济讲规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通过提高效率、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来赚钱。银行乱收费不符合市场经济之“道”,不是市场化的结果,是市场化不彻底的结果。
市场化讲求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银行之所以能乱收费就在于其具有垄断地位,缺乏这种公平竞争。而且,这种垄断地位不是在竞争中形成的,是政府赋予的行政性垄断,是计划经济的遗产。银行应该是一个寡头行业,但几个寡头仍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就是这样的。再大的银行,如果效率低下,也难免在竞争中被淘汰。乱收费这样得罪客户的事情,它们是不敢做的。
中国的银行为什么敢乱收费,而不怕得罪客户?这就在于它们的垄断地位实在太强大了。我们现在的银行业仍然是四大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也有交通银行、民生银行这类股份制银行,但它们的力量无法与四大国有银行抗衡。这四大国有银行历史长、网点广,又有政府做后盾,谁也奈何不得。无论与其他小银行比,还是与客户比,它们都是绝对强势者,这才有想收什么费就收什么费,收费的大刀向消费者的头上砍去,消费者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乱收费源于垄断,垄断正是市场化不彻底的表现。
打破银行垄断就要放开竞争。这就要引入竞争者。这种竞争者可以是外资银行,也可以是民营银行。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不是让它们去买一点无法动摇原来国有银行垄断地位的股票,而是自己办银行。去年到台湾,听金融界的朋友介绍,它们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原来台湾当局继承了19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做法,也是由几大银行一统天下,服务差,收费高。但后来放开了银行业,民营资本进来,当时大大小小的银行并立,甚至有“大街上银行比厕所还多”的说法。在竞争的过程中,银行之间兼并重组,终于形成一些大银行。但这些银行的垄断得不到台湾当局的保证,再加上头上还有一把达摩克利斯的竞争之剑,使得它们根本不敢乱收费。对我们这样过去管得过多的经济来说,市场化改革首先要放。不敢放开,限制过死,原来的垄断者没有竞争威胁,当然敢乱收费了。
放开有一个过程。近期内银行业无论如何放,也不会实现制造业或服务业中那样激烈的竞争局面。这就需要市场化的另一个原则——政府管制。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政府管制的绝对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或者说“道”,还要由政府来维护。即使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中,消费者对处于强势的企业也是无可奈何的。双方在市场上权利不平等时,强大的企业就难免要做一些损害消费者以利自己的事情。这时就需要政府出来保护消费者。各国都有反垄断法,对在市场上具有垄断力量的企业进行限制,制止不合理的乱收费就是其中之一。对银行的乱收费行为熟视无睹、任其所为,说得严重一点,是政府失职。政府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也是市场化不彻底的一种表现。
银行的垄断地位牢不可破和政府对银行乱收费监管不力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政府和银行原来是一家人。银行也在进行股份化改造,建立董事会,但国有银行仍然是由政府完全控制的银行。这些银行现在仍然是政企不分。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政企分开。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之一应该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在许多行业中,我们已做到了这一点,但在银行业,这一改革还相当滞后。银行不独立,听命于政府,它也不好过。据媒体报道,银行相当多的不良贷款是由政府造成的,或者贷款给政府,或者听政府的命令贷款。听政府的话,贷款收不回来,银行只好用多收费的方法来弥补一点损失。因此,深化市场化改革就要让原来由政府完全控制的国有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真正的股份制银行。走出这一步不容易,但必须走。
最近党中央又一次重申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从银行收费这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改革不怕出现什么问题,最怕半途而废。不彻底的市场化引起银行乱收费,除了坚定地沿市场化的路子走下去,还有什么灵丹妙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