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艺术及其特征
(一)电视艺术的类别
电视艺术是以电视为媒介载体,以视听兼备、声画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情感与思想,激发审美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艺术形式。与电影主要作为一种艺术/娱乐媒介不同,电视媒介的功能更加多元和复杂,兼有新闻报道、文化娱乐、教育宣传、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
传统上通常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将其分为新闻类、教育类、服务类、文艺类四种类型。关于电视艺术或文艺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绝对化的划分标准。事实上,“电视艺术”的概念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①在狭义上,电视艺术主要指电视文艺类节目,如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综艺类娱乐节目三大类型。②在广义上,除了前述类型,电视艺术还可以包括各类专题节目,像《今日说法》《人与自然》《走近科学》《半边天》《夕阳红》等节目看似并非文艺节目,但它们都用感性的影像语言来讲述故事,描述、刻画人物形象,都试图在情感、思想上感染和影响观众,因此也可以在广义上被纳入电视艺术的范畴。③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可以将电视媒体制作的所有节目都泛称为电视艺术。因为电视媒介内容的存在形态本身就是视听兼备声画结合的形式,它借助于画面、形象与声音来传达特定信息内容,具有先天的艺术化的感性形态,因而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包括新闻节目、服务节目、教育节目等也可以与文艺节目一样被纳入电视艺术的范畴。
1.电视剧
按结构形式标准,可以分为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等不同类型。前两种近年来已经非常罕见,目前电视剧的基本类型是连续剧,在中国则基本上都是30集甚至40集以上的长篇连续剧。《唐顿庄园》《越狱》《迷失》《纸牌屋》等西方国家按季制作和播放的电视剧则多是具有系列剧性质的连续剧,而像英国的《黑镜子》(2011、2013)这样的则是非常典型的系列剧。电视剧按故事年代标准,可分为古装剧、时装剧,中国所谓的年代剧主要指民国题材剧。按故事类型标准,可分为喜剧、战争剧、犯罪剧、家庭剧等类型。
2.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大型的多集化的专题纪录片,比如近些年CCTV制作的《故宫》《郑和》《敦煌》《复活的军团》《大国崛起》等,也包括一些单片形式的纪录片,比如《英与白》《幼儿园》《最后的山神》《流浪北京》《铁西区》等,前者属于商业性较强的主流制作,后者则多为艺术性较强的独立制作。《舌尖上的中国》(2012)、《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是近年来产生较大影响的电视纪录片。纪录片内容涉及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等诸多领域,NHK、BBC、DISCOVERY等电视台及电视频道都制作了大量的电视纪录片节目,在全球范围广受欢迎。
3. 综艺娱乐节目
中国电视早年对综艺娱乐节目的理解通常只是歌舞晚会、曲艺节目等,但近年来由于受到港台、国外电视娱乐节目的影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范畴已经变得相当宽泛,包含各种不同的类型:综艺晚会节目,比如央视春晚以及各卫视频道的跨年晚会等;相声、魔术、小品等曲艺类节目;音乐节目,如《同一首歌》《中华情》以及MTV节目等;戏曲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梨园锦绣》《九州大戏台》等节目;艺术访谈节目,如《艺术人生》《非常静距离》等;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游戏节目,如《智勇大闯关》《城市之间》等;益智竞猜节目,如《开心辞典》《绝对挑战》等。近十年来中国兴起了泛真人秀节目的热潮,其节目形态主要包括:草根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秀》《星光大道》等;明星真人秀节目,如《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欢乐喜剧人》《花儿与少年》等;生存探险真人秀节目,如《我们15个》《生存大挑战》等;求职类真人秀节目,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天生我才》等;相亲类真人秀节目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
图2-23 综艺娱乐节目近年来持续火爆
各种收视调查都表明,在各种电视节目中,泛文艺类节目最受欢迎。根据2013年的收视调查,各类电视节目收视比重排名依次为电视剧(31.5%)、新闻/时事(14.8%)、综艺(11.5%)、生活服务(7.7%)、专题(6.1%)、青少节目(5.1%)、电影(4%)、体育(2.4%)、法制(1.9%)、财经(0.8%)、音乐(0.8%)、戏剧(0.4%)。电视剧、综艺、电影、音乐、戏剧等所有泛文艺类节目的收视比重合计达到了48.2%,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其中电视剧的比重更是所有电视节目收视的“龙头”。(10)
正因观众对电视剧的消费需求极为强烈,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取得了飞速发展。自2003年以来,中国电视剧产量一直保持着每年增加1000集左右的上升势头,平均每天40集左右的产量,近1800家播出电视剧的频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播出大国。2012年,全国电视剧产量达到约17 000集,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7集。这意味着即使按照每天看两集的速度,观众也要用23年才能把这一年的产量消化干净。数据显示,在全国1974个电视频道中,播放电视剧的频道有1764个,占总数的89.4%,全年电视剧播放量已超过500万集(包括重播)。(11)这种巨额产量与播放量固然与中国电视“四级办电视”的传播体制有关,但它也反映出中国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程度。
就题材来说,中国电视剧类型、风格、样式多样化。主要的类型包括:文学经典改编,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名著已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历史剧,如《乔家大院》《雍正王朝》《大宅门》《走向共和》《甄嬛传》《琅琊榜》等;家庭情感剧,如《渴望》《中国式离婚》《金婚》《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媳妇的美好时代》《我们结婚吧》等;情景喜剧,如《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家有儿女》《闲人马大姐》等;反腐剧,如《人民的名义》《国家公诉》《绝对权力》《苍天在上》等;军事剧,如《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兄弟叫顺溜》《人间正道是沧桑》《亮剑》等;谍战剧,如《暗算》《潜伏》《风语》《红色》《悬崖》等;革命历史剧,如《解放》《长征》《八路军》等。与西方电视剧相比,中国电视剧在戏剧强度、制作精良度等方面尚有不小的差距,但亦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审美观念的充分体现。
(二)传播特征:大众传播、家庭媒介
从审美特征上看,电视与电影有诸多相同之处。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共享着一套相似的艺术语言,都是时空兼备、声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都面临个体性创造与工业性制造的矛盾,都具有逼真性与假定性相融合的特点。但是与电影相比,电视艺术在传播特征、审美特征与价值特征三个方面与电影艺术存在较大的差异。
电影的传统传播环境是影院的公共空间,其观影行为具有高度的仪式性和假定性,一群陌生的观众在黑暗的影院里面聚集在一起,共同随着银幕上光影故事同喜同悲,因此电影仿佛具有某种原始巫术的神奇魔力。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将电影观影的娱乐行为视为一种“仪式”:“娱乐即是沉湎于故事的仪式之中”,“端坐在黑暗之中,凝视着银幕,全神贯注地投入一种人们希望将会是令人满足的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任何影片如果能够召集、控制并成功完成这种故事仪式,即是娱乐。”(12)黑暗的观影空间将观者抽离了日常的现实生活,带领他们进入一个虚拟的幻想的世界,观众们与陌生、匿名的其他观众一起窥视着“他者的生活”。此外,影院观影行为相对封闭和完整,除非不得已,人们会保证将影片从头看到尾。在观影精力的投射上,电影观众的精力通常高度集中,尤其是那些紧张激烈的商业影片,观众会紧紧追随剧情的发展。影院观影是主动、积极的行为,且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观者对电影内容的回报期待值更高。
从近年来的受众调查可以看出,电影观众正在日益年轻化。2013年的一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影院观众当中25~39岁的观众占53.6%,而18~24岁的观众则占了33.1%,“90后”观众已经占到观众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观影习惯方面,社交已经成为除了娱乐之外最主要的观影目的。(13)而根据在线购票网站猫眼电影基于大数据的统计,2014年的电影观众中,“90后”“80后”“70后"观众的比例分别占52%、40%和8%,年轻一代的观众已经是绝对主体。电影观影活动已经成为交际、购物等活动的伴随行为。
相比之下,电视的观看方式与电影的观影方式非常不同。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电视的传播具有开放性,属于典型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电视内容是面向不确定的广泛受众的传播。电视具有以下媒介属性:
(1)电视是一种家庭收视媒介,其传播空间是家庭环境,通常是与家人甚至是不同辈分的家人共同观看,因此电视内容必须适合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老少皆宜,不能有敏感的禁忌性内容,如暴力与色情等。
(2)电视收视空间是一个多信息流通空间,收视行为具有开放性和随机性。人们常常一边开着电视,一边聊天、吃饭、做家务或做别的事,因此电视收视行为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随机性和流动性,观看节目时精力未必集中,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随时结束,甚至只是将电视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伴随媒介或背景媒介,即常见的开着电视却不看的现象。这与电影观影的时空完整封闭、精力高度集中明显不同。
(3)电视内容的传播具有流动性。受众去看一场电影,通常对于影片类型、大概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而电视内容的传播则是线性的、流动的,受众常常只是手握遥控器进行“频道冲浪”时才偶然进入一档节目当中,可能对内容一无所知。
图2-24 电视的家庭收视属性决定了其内容必须老少皆宜
(4)电视内容免费获取。虽然目前有线电视同样是收费电视,但人们仍习惯性地将电视内容看作是“免费获取”的内容,与影院观影相比,电视收视行为是相对被动、消极的参与行为,具有流动性、随机性,由于收视成本极低甚至“无成本”,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期待值相对较低。关于电视受众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家庭妇女收看电视更多,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家中,且更倾向于家庭生活。此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娱乐生活尤其是夜生活相对单调的地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电视收视率通常更高。电影与电视的传播特征对比如表2-1所示。
表2-1 电影与电视的传播特征对比
(三)审美特征:连续性、日常性
电视与电影在影像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电视摄像设备与电影摄影设备的影像质量及相应美学风格存在巨大差异。传统电视摄像机基于其电子扫描的成像原理,其影像效果景深大,风格写实,主要以新闻性摄影为主,成像质量不高,艺术化效果弱,而电影摄影机可以更换镜头,成像质量高,色彩宽容度大,可以创造浅景深的艺术化效果。二是电视与电影的影像呈现空间也不同。电影银幕由于尺幅极大,即使使用全景甚至远景,其中包含的细节内容也能够被观众注意到,而电视荧屏由于画面尺幅小,且影像质量较弱,电视画面往往更多使用中近景和特写,少使用大景别镜头。在电视中,特写镜头的比例远远高于电影,人的面部特写镜头常常充满整个画面。电视中往往缺乏类似电影影像中的大量细节,也很少精致考究的摄影、构图,很少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即使是高清数字电视,其清晰度、色彩饱和度、亮度和对比度等各指标也无法与电影银幕相比。因此,电视不是通过在一个画面内提供大量细节,而是通过画面的切换来产生丰富的变化和趣味,从而弥补单幅画面表现力的相对贫乏。
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清数字摄影机乃至全画幅单反相机在电视台节目制作中也逐渐得到普及,电视与电影在影像质量及美学上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一些大制作的电视作品,如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故宫》(2004)和《舌尖上的中国》(2010)等,在影像语言上已经相当精致,制作水平较普通电视作品有了巨大的飞跃,甚至连《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其影像水平都因为高清数字摄影设备的普及而有了巨大改观。
但总的来看,电影的形式感仍然是电视无法比拟的。电影更追求影像的极致化,更强调造型与行动,更重视空间的丰富性,而电视的视听语言则更强调故事和对话,更重视时间的进程。传统上电影更强调画面感,而电视对于声音则更加重视。“电影依赖于观众持续而集中的‘凝神’(gaze)和银幕上电影故事情节连续而不间断地展开,电视却与此不同,它只要求观众‘扫视’(glance)。”(14)电视观众在收视时精力通常比较涣散,因此电视必须不断用声音,比如对话、旁白、配乐、栏目音乐等来“召唤”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尽量能持续关注电视内容。声音在电视中是意义的主要载体,而在电影中则由影像来承担这个作用。当然,近些年来,随着电影越来越强调视听震撼效果,声音元素在电影中的作用被不断强化。随着影院大功率的环绕立体声甚至数码全景声等技术的运用,电视单调的声音效果已完全无法与影院创造的震撼效果相比,同一部电影,电视观看和影院观看就像两部不同电影,像《指环王》等史诗性大片在电视上收看已经完全丧失了其震撼性的效果,而一些习惯于电视收视的老年观众进入今天的影院后在强刺激下甚至可能产生生理不适。
电影是更加精致的艺术,其单个作品的成本极高,动辄投资数千万、上亿甚至数亿元之巨,一个耗资数百万元打造的场景最后在银幕上可能就出现几分钟甚至几十秒,而且最后还可能被付诸一炬,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一些视觉效果大片,比如《变形金刚》《201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凡达》等的后期特效成本甚至按秒计。与电影相比,电视的制作较为粗糙,成本较低。“对话”而非“影像”才是电视节目的核心,大多数电视节目的基本形式都是语言:或者是主播面向观众的单向播报,或者是主持人与嘉宾、现场观众之间的对话,比如脱口秀节目、《百家讲坛》、综艺游戏、益智竞猜节目等都是如此。以对话为基本手段意味着电视制作通常不需要在场景与人力方面有太大投入。在某种意义上,电影是精英艺术,电视则是平民艺术。电影与电视的市场回报也相差悬殊。华谊兄弟公司曾称自己拍500集电视剧都赚不过一部电影《非诚勿扰》。从国际范围来看,电影明星的收入远高于电视明星,二者之间的职业门槛也相差悬殊。
电视节目具有连续性特征。电视不以视觉奇观取胜,而是靠数量,靠增加与观众的接触,靠细腻的情感的积累来打动和赢得观众。电视节目通常安排在每天、每周的固定时间播出,电视栏目主持人每天、每周固定时间出现,观众收看这些节目,就像与一个亲切的老朋友之间的定期聚会(相比而言,电影则像是“激情的偶遇”),哪怕像白岩松、崔永元、阿丘这些貌不惊人甚至按一般标准“偏丑”的主持人,也可以凭借长期与观众的接触得到认可喜爱。俗语常说上电视至少可以“先混个脸熟”,此话其实不无道理。电视研究者指出,“电视的‘恒在性’(perpetual presence)(在每天夜晚都会播出)和它的系列形式(series formats),有助于使观众形成一种电视节目会永恒存在的感觉。最大化的播出运转方式使严格的节目安排得以形成,观众想要收看特定的节目只能遵守精确的时间安排,否则他们就会错过自己想看的节目。这也增强了电视是‘现在进行时’的感觉。”(15)
不仅电视栏目强调其连续性或“恒在性”,电视剧亦是如此。现在的电视剧短则30~40集,长则上百集甚至数百集,西方电视剧按季拍摄和播出,最长的甚至可以连拍连播几十年。美国ABC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豪门恩怨》共播出了13年共360多集,NBC电视台的情景幽默喜剧《老友记》(《六人行》)从1994年开播,连续播出了10年。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的《辛普森一家》则是美国电视史上播放时间最长的动画片,1989年12月17日首次播出,至2014年共已播出25季。而中国台湾地区的电视剧《意难忘》更是长达526集之多。在电视剧的漫长播出过程中,电视剧主人公逐渐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而剧中人甚至伴随着观众一起成长。这种细水长流的连续性与片断性的电影完全不同。电影像是情侣的热恋,激情四溢但时间短暂,电视和电视剧却像家人的亲情,它就在你每天的生活当中。观众在乎的不是“外表”,而是其“为人”。
题材上电视节目也具有日常性。电视剧中很少宏大场景,更多关注的是家庭生活、日常生活及个人情感。且不说各种情感剧如《中国式离婚》《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我们结婚吧》《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等,就是历史剧如《乔家大院》《大宅门》《大长今》,甚至讲述宫廷故事的《雍正王朝》《还珠格格》《甄嬛传》等,关注的都是家庭、血缘之间的关系,是发生在生活场景的生活故事而非历史或政治本身。这种特点是电视的日常性、情感性决定的。《艺术人生》等访谈节目,甚至连《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选秀节目,其最煽情的段落仍然是表现选手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电视与电影的审美特征对比关系如表2-2所示。
表2-2 电影与电视的审美特征对比
(四)价值特征:主流价值、主流道德
在某种意义上,电影与电视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特征是由其媒介特征决定的,媒体内容不仅与生产者及受众对象有关,更与它所受到的外部社会控制有关。社会控制越严厉,其内容更容易倾向于社会主流价值,社会控制越松弛,其内容的价值取向相对更多元,更易传达挑战主流的价值观念。
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作为印刷媒介的书刊和报纸属于传统的平面媒介,电影在传统上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声学、光学技术基础上的影音媒介,它与典型的电子媒介(广播和电视)共同构成了现代视听媒介形态,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被称为新媒体。这些媒介的存在形态、传播方式各不相同,对受众的影响力也各异,而大众传播内容受到的社会控制程度正取决于不同媒介对观众的影响力,或者说取决于媒介可能对受众产生的负效果的大小。受众规模越大,影响力越强,接受门槛越低,内容越容易获取的媒介越可能受到更严格的控制,因此总的来说,受众规模大、接受门槛低、易理解、易获取、影响力强的影视媒介相比于受众规模相对较小、接受门槛更高、获取难度更大的平面媒介受到的社会控制更为严厉。可以将不同大众媒介受到的社会控制程度用图2-25表示。
图 2-25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控制程度示意图 (16)
仅就电影与电视媒介而言,在电影方面,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已经放弃了电影审查制度转而实行分级制度。分级制度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合理屏障”的存在:电影的观看需要主动获取(购票、检票),且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通常观众都是从头开始观看,观影时间固定),观众观影前足以获得充分的关于内容的预先提示(不同的分级已说明影片可能包含特定敏感内容)。电影观影对于儿童来说有较高门槛,而对于成年观众而言则可以尽量避免冒犯性内容的无意闯入,因此在分级体制下,电影内容受到的社会控制相对松弛,一些禁忌性内容(性与暴力)在《本能》(1992)、《电锯惊魂》(2004)、《断背山》(2005)、《罪恶之城》(2005)、《色•戒》(2007)、《死侍》(2016)等NC-17级、R级影片中得以更多地展示。电影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先锋性、探索性、边缘性和犯禁性,与主流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有意挑战主流文化,这在那些艺术电影中体现得更明显,如《美国丽人》(1999)、《老无所依》(2007)等,更不用说艺术电影中那些具有实验或探索性质的影片,比如《一条安达鲁狗》(1928)、《索多玛120天》(1976)、《感官世界》(1976)等。
与电影不同,电视具有传播方式的大众性、收视环境的家庭性、接收行为的开放性等特征,这也决定了它空前的大众性和影响力。电视是家庭媒介,通常是由所有家庭成员包括老人、成年父母、幼儿、青少年共同观看。电视媒介的“接受屏障”极低,不论是开路还是闭路电视,连儿童都可轻易独自操纵遥控器收看节目。与印刷媒介的高门槛不同,电视可直接作用于视听感官,儿童亦可轻松观看并受到感染。电视收视行为具有开放性,观众通常是从节目播放中间“无意闯入”,难以预知节目内容,那些具有较强禁忌性的内容(性与暴力)容易构成对观者的冒犯,因为并非所有观众都能够接受这些内容。在西方国家,须预先购买频道收视权的有线电视与无线电视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中国,除了那些偏僻的乡村,大多数地区的闭路/有线电视已基本普及,其功能已无异于开路/无线电视。
正因为电视媒介具有以上特征,因此电视传播通常被认为必须承担更大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必然受到更严格的社会控制。而电视面向不确定多数人普泛传播的特征,也决定了它必须遵守和符合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2014年,由范冰冰主演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因剧中较多的裸露镜头而被广电总局要求重新剪辑,成为了引发社会关注的文化事件。事实上,在中国,电视剧审查当中除了比较敏感的暴力与性的因素,还存在许多其他有形无形的道德禁忌,比如“小三不能有幸福”“校园不能早恋”“不能出现鬼魂”“犯罪必须受到惩罚”等,究其根源,都与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直接相关。
图2-26 电影内容往往具有先锋性、探索性、边缘性和犯禁性
在许多时候,对影视作品的外部审查和自我约束不仅是电视的道德与文化策略,也是其经济策略,因为符合/迎合最大多数观众群的价值观,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电视机构的盈利需要。总之,各种因素的综合使得电视成为主流文化、主流价值、主流道德的积极和坚决的捍卫者。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电视是最正统,相对来说也是最保守的艺术形式。与电影艺术常挑战主流价值、主流道德,具有较强的先锋性、探索性、边缘性和犯禁性不同,在电视艺术中,那些基本的主流价值观念,如正义、亲情、忠诚等通常是不能被挑战的。这种差异是电视与电影的媒介差异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