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金融·新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前新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风险及对策建议(3)

新经济,不仅泛指由新一轮科技、产业和消费革命所驱动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还表现为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当前,我国新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挑战和风险,不容忽视。

一、当前新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第一,现有经济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于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比如,建立在资金投入、固定资产等规模性硬指标的传统行业准入门槛、分行业审批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新经济的轻资产、重知识、重创新和跨界融合等特征,导致新经济企业创立时常遭遇行业准入的限制。民营企业是新经济主力军,但却面临诸多行业准入限制。在监管方面,由于新经济的市场主体种类众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而监管部门的传统巡查式、运动式执法大检查难以适应一些新商业模式的市场监管需求。另外,诸多新兴领域出现了法律和制度空白。如网络租车市场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的问题,电子商务领域存在网络售假、网络欺诈、侵犯用户隐私等现象,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集资诈骗、监管套利等挑战,亟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

第二,政府在促进新经济发展中存在某些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

(1)越位。某些地方政府为促进新经济发展出台了一些不尊重市场规律的政策,试图通过补贴、土地价格优惠等手段激励市场主体,可能导致某些企业投资行为的出发点是获得政府补贴,而非满足市场实际需求。

(2)缺位。初创期新经济企业往往需要政府提供诸如信息采集、行业标准制定、检验检测、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支撑,但目前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已跟不上新经济发展变化,难以准确和客观反映新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规模。

(3)错位。某些政府部门对一些新经济出现的问题缺乏认真调查研究,而是按过去习惯的方式进行管控、叫停甚至扼杀,这只会对稚弱的新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第三,新经济发展面临人才不足的短板。新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但目前一些新经济领域中已出现较大人才缺口,有机构估计,未来三年内仅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缺口就将达到400余万人。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类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才激励体系有待完善,如创新成果转化与收益等人才激励举措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人才在不同体制、机制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面临各种障碍。

第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机制亟待完善。信息(大数据)作为重要的资源,正逐步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在支撑新经济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不高,互惠共享的数据应用环境尚未形成,“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等现象严重,难以建立适应新经济跨界融合的信息共享机制。目前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依然没有解决,既满足不了政府协同监管的需要,也满足不了新经济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五,我国信用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未充分建立。企业费时费力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很快就会被“山寨”,特别是创意、数据信息类新经济企业受侵权风险极大,维权难度也大。此外,电子商务的粗放式发展导致假冒伪劣、市场欺诈、虚假促销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许多埋头创新、诚信经营的“良”企被“劣”企驱逐。伴随着电商规模不断扩大,对电商售假打击和监管不力,已成为阻碍我国新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毒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新经济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

第一,新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可能引发泡沫风险。一方面,由于一些新经济企业成长速度过快,导致了企业估值虚高。一旦高估值泡沫破裂,其风险和杀伤力巨大,值得我们警惕。另一方面,新经济发展过快也导致一些领域出现了盲目跟风、行为短视和投资过热现象。某些地方政府根据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目录,不顾自身条件和产业基础,盲目跟风建设一批产业园区,最终导致大量土地厂房空置,资源浪费。此外,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也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局部性金融风险频发。要警惕的是,新经济发展以互联网为支点,可能会加速或放大发展过程中各种负面效应和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

第二,网络安全风险是新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新经济深度依赖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其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蕴含巨大的网络安全风险。一旦出现电网、光纤网、运输网或金融网络系统故障,就可能造成重大物理破坏和经济风险,后果不堪设想。亟待加强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新旧经济利益格局矛盾凸显,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社会风险。新经济发展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也对传统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二者间利益格局矛盾凸显,如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电子商务与实体店之间的“冲突”就非常典型。新经济成长的同时也备受来自传统企业的批判和怀疑。一些传统产业巨头常常抱怨和质疑电商等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冲击。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对新经济本身的发展造成阻力,也会影响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能会导致一大批人的就业和生计,影响社会稳定,风险不容小觑。

三、发展新经济的政策着力点

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为新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政府要根据新经济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加快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务”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在保护产权、加强监管、维护公平、强化激励、集聚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正确发挥政府在新经济业态发展初期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市场化工具促进新经济快速发展;梳理、修改与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阻碍新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条款;要逐步放开新经济领域的行业准入,加快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新经济领域的产业负面清单管理,要把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作为硬任务,推动竞争性领域行业市场化改革,要由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加快建立服务新经济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联动,避免政策碎片化;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适应新经济生产分布式、流动扁平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建立以信用和用户选择为核心的行业自律和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及时发现、总结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引导新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着力点包括:

(1)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各类创新主体。既要大力发展高端创新产业,又要注重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大量微创经济,持续推进众创、众筹、众扶等新型创新创业模式。

(2)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要瞄准制约新经济发展壮大的核心技术瓶颈,加大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研发投入,集中攻坚克难,夯实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3)推动构建大、中、小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创客等多方协同的“双创”平台,搭建多元化创新平台和网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协同性,促进各方面创新主体充分互动,让信息、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在各类组织之间有序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

(4)努力完善创新生态环境,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运行体制,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充分释放科研潜力。

第三,培育多层次发展主体,努力做大做强新经济。实施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新经济龙头企业,引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分工合作,有效拓宽新经济发展空间;利用大数据支撑驱动作用,努力在产业互联、行业精细化、精准营销等方面催生出更多的新经济形态;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创业组织方式,鼓励、扶持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和创业;支持领军企业和投资机构开设创客工场、创客学院、创客基金与众筹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经济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新经济运营与服务模式。

第四,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优化新经济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培养新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优化人才结构,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重点引进一批国内急需创新人才的同时,要探索建立与新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职业培训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新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培育和输送人才。创新新经济人才评价机制,为新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激励,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加快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的各种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的便利条件。

第五,加快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强化新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新经济企业多为轻资产型创业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一般传统企业更为突出。为此,必须加快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发挥金融创新对新经济的助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新经济形态的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企业贷款抵质押品范围,灵活运用各类预期收益权、知识产权、专利权、股权质押等方式进行担保。加快完善信贷管理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加强与保险、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机构合作,支持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新金融业态建立投贷联动机制,探索形成适合新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新经济形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普惠性金融组织,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新经济发展。

第六,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数据的公开与共享。着力破除信息孤岛,大力推进全社会信息数据的公开和共享,让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自由流动,实现对分散数据的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深入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数据开放和共享应用,避免数据共享受制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垄断;加快建立政府部门间互联互通的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政府数据服务范围,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实现数据资产化的统一管理。将既有的竖井式数据平台重构为云化的、开放的、分布式架构的大数据平台,为新经济的创新发展创造数据便利。加快推进大数据、云技术、超级宽带、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设施的投资,弥补我国智能基础设施发展的“短板”。

第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质量监管体系,规范新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完善知识产权领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环境。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对市场主体建立从“注册”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体系。尽快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开展信用联合惩戒,对失信者予以重罚,提高市场主体失信、违法犯罪的机会成本。

第八,加快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为新经济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底线。网络安全将是未来新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必须加快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加强对相关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培训,真正提高其网络安全意识;政府要牵头推动实施网络技术的安全验证与提升,探索企业最佳商业模式;加快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充分体现网络安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营造适宜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环境;探索政策支持方式,为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创造条件;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司法,切实保障网络安全。

第九,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理性预期,防范化解新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风险。当前我国不管是新经济还是新生事物,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方面要强化对发展新经济的舆论宣传引导,凝聚全社会对发展新经济的共识,促进形成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对新经济发展的理性预期,避免新经济野蛮生长出现泡沫。正确引导社会各界对新经济领域的投资,促进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行为的理性化,避免资本蜂拥而上助推的恶性竞争和泡沫滋长,注意防范新经济企业的估值泡沫风险;制定针对性措施规范互联网金融等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方式,着力推动新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防范新经济发展“脱实向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