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的行为模式和心智模式,而打乱这些模式的就是“情绪”。强者与弱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行为控制情绪,后者是情绪控制行为。那么,情绪是由什么产生的呢?因人?因事?还是因物?是“禀性难移”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古人早就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实,人的情绪是日渐形成的,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脾气好”或“脾气坏”。我们常说:“拥有良好的习惯,人生便成功了一半。”而良好的习惯,正是从小开始养成的。按中华传统文化定义的顺序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胎阴养虚、幼年养性、少年养志、青年养智、中年养德、老年养福”,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时期对情绪的“把握”或“调制”决定了人一生的成败。

卫生部曾公布一项调查数据,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在15—35岁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在全球,自杀是导致15—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在引人扼腕的同时让人深思,应该如何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将近10年,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排除家庭互动模式障碍、父母精神健康状况欠佳或患有精神类疾病、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和暴力侵犯或性侵犯、家族自杀史、家庭时常搬迁导致的漂泊不定这五种情况外,引起自杀的原因集中表现在情绪极度地不稳定。人,都希望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当这种极度的不安、恐惧和不自信无法驾驭的时候,人往往就会选择逃避,甚至自杀。试想,一个孩子从十月怀胎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被拉扯长大了,却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职称评比、情场失意等人生必须经历的人、事、物而选择逃避和自杀,这是何其令人痛惜的事情。于小,是一个家庭的损失;于大,可能是一个单位的损失甚至国家的损失。

我认为预防青少年自杀,大大降低自杀率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告诉青少年为什么要活着以及活着与自身的关系,加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2.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

主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教育,注意培养青少年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升青少年的承受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父母和学校老师,应当多提供或创造一些让青少年解决困难的条件,或者有目的地开展挫折训练。

3.要善于疏导青少年的情绪

自杀行为往往也是青少年自身情绪的一种表达。青少年的问题往往折射出家庭的问题。所以,家长更要从自身做起,多与青少年沟通。当青少年有不满情绪时,应让他们发泄出来。多倾听青少年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发现问题之所在。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

用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认为人生最“恶”的就是时常为“情绪”所左右,一切都以自己的“喜好”为主导,这种“恶习”若不去除,亦将危害终生。“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还是全社会的教育。为了我们祖国的未来,一起来关心青少年身心的成长吧!让我们一起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自然环境和公共秩序,让孩子们沐浴在健康的阳光、空气中,永葆正能量。

是为序。

2018年9月1日

于武夷山 兴贤书院

乐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