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据战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货、场变换的动因

人、货、场是零售行业中永恒的要素,无论技术与商业模式如何变革,零售店的基本要素还是离不开“人、货、场”这三个字。在马云提出“新零售”之后不久,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提出,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人、货、场的重构能不能带来效率的提升。(20)我们高度赞赏这样的观点,因为零售业每一次发展和演进,都是人、货、场重构的结果。

零售1.0时代,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散点式零售,货最重要,人们通过地缘或血缘建立关系,先有交情后有交易,场的功能仍属于萌芽阶段,或者不存在,或者随人而动。因此,这个阶段,按照重要性可以概括为“货—人—场”。

进入零售2.0时代,人们开始聚集在城市,街道、商场、超市开始成为主导交易的角色。大工业时代,鼓励大生产、大消费,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性价比高的产品能够得到青睐。百货商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等场开始出现,零售商开始出现并在零售关系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商品极大丰富,能不能实现与消费者的链接,完全依托于“场”的选择和推荐,消费者和生产者认不认识不重要,认准品牌就行,这就变成了“场—货—人”。

在零售3.0的时代,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把交易行为从线下搬到线上,抹平了时间和空间网络上的差异,“场”的功能被迅速强化了,人可以选择的商品种类也大大地增多了。这个时候,是什么“货”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网站推不推荐、消费者选不选。此时,消费者的选择权开始被尊重和强化;同时,消费需求更加容易被研究和挖掘,三者的排序变为“场—人—货”。

当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决策越来越理性,场和货开始新一轮的重构,开始进入新的零售4.0时代。这一轮重构的关键是人,围绕人的消费需求,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提升消费体验变得重要且紧急,好的产品和服务更容易得到推荐,线上线下开始打通并融合,物物相连,场场相连,全方位向人们提供跨渠道、无界限的购物体验。此时,三者的关系升级为“人—货—场”。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呈现出来的“零售进化逻辑图谱”如下:

零售1.0-零售4.0——零售进化的逻辑图谱(表)

我们可以看到,零售升级的过程,就是“场”的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农业时代,最早期是没有“场”的,“人”与“货”直接相连,即便后来慢慢出现了市、墟、坊、街,承担了“场”的连接功能,但此时的“场”,无论规模还是效率,都远远不如后来,可以说,零售1.0时代,“场”几乎没有存在感和影响力。

在零售2.0时代,“场”开始正式出现并迅速主导零售的交易关系,“人—货”的直接连接被打断,用户关系被弱化,渠道变得异常重要,“渠道为王”成为普遍共识。

到了零售3.0时代,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手段,“场”开始升级迭代,作为实际的消费需求和流量分发者,在零售关系中拥有着前所未有的主导权,异常强大。

零售4.0阶段,物联网将技术运用推向极致,所有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效率提升手段都已经完成,消费场景和选择足够多,消费者主权开始得到尊重,“场”的中心化结构开始受到挑战,“去中心化”的技术和运用开始出现,拥有了数据和技术赋能的“货”,开始试着去寻找“人”,“人—货”的连接关系得以重新构建。

我们看到,在4.0的新零售阶段,围绕“货”和“场”的消费体验,已经做得几乎完美,再想迭代升级,只能围绕“人”这个要素。面向未来,零售业还会怎么迭代升级,还存在一个“零售5.0”吗?

我们认为,零售5.0不仅在逻辑上应该存在,而且,在实践中也一定会实现。我们将零售5.0定义为:“人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自零售”模式。这里提到了两个核心关键词,“人联网”和“自零售”,它们具有以下的特质。

人联网

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上,基于用户关系所构建的人人相联的网络,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情感联系是连接的核心。我们相信,在人联网时代,人们之间因信任产生的连接不会仅仅止步于社交关系,若商品交易和价值交换可以通过人联网来实现,必将对零售形态和用户关系产生颠覆和重构。

自零售

当每个人都成为零售关系当中的核心,自发地向好友分享商品或服务的体验信息时,他既是消费者也是销售者,就成为一个“自零售人”。自零售是依托于人联网来进行的,依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情感联系去传播商品信息和品牌口碑,实现零售关系中最直接的“人—货”相连。

我们确信,在万物互联时代的零售4.0之后,将产生更加高级的零售5.0模式。

零售5.0模式:人联网时代——自零售

这个阶段尚未出现,是零售的理想国,我们试图用几个特点来描述它:

(1)“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

人类几千年的商业文明,走的路程就是把零售从分散变为集中。信息、资金、商品、数据,都在技术背景下聚集在若干个零售平台或生态之中,在可预见的零售4.0阶段,这样的集中还将会继续,一对多的树状结构图景中,只会更加“枝繁叶茂”。只有在物联网发展到人联网的阶段,去中心化的商业逻辑才会真正实现,所有的商业关系将形成网状结构。

(2)人是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情感是关键

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商品和品牌信息,都将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重构,人们通过体验式分享,不仅分享信息,也分享品牌,口碑传播是好的商品和服务得以快速传播的主要方式。当然,这样的传播也反过来约束和推进商品品质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在自零售阶段,品牌商只要专注于做好产品本身,则“酒香不怕巷子深”。或者说,网状结构的“人—人”关系让“深巷子”不复存在,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如此一来,“零售进化的逻辑图谱”变更为:

零售1.0-零售5.0——零售进化的逻辑图谱(表)

在自零售时代,“人—人”的关系取代了“人—场”的关系,每个自零售,就是一个小小的“场”,人既是场,场也是人,人场合一,传统意义上的场消失不见。通过这个场,人与人之间拥有感情及信任,货因人而生,货通过人找到人,人通过人找到货,真正实现了最直接的“人”与“货”相连。

过往的所有技术运用和商业变革,都是发生和运用在“货”与“场”之上,也许只有到了零售5.0时代,技术才是真正运用在“人”上,以人为本,造福于人。而且,零售1.0时代到零售5.0时代,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商业迭代升级过程,然而这样的升级路径并不是一条直线,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人货场”要素的奇妙变迁。恩格斯认为,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21)一个个历史过程循环往复,最终又回到历史的原点,但已经比历史又高了一个层次。从零售1.0、2.0开始,经过3.0、4.0的深度变更,走到5.0的时候,我们发现,人际关系从很重要变得不重要,又从不重要变得很重要,回到了原处,当然,其内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从零售集中程度来看,从散点式、偶然的零售1.0开始,经历积聚、集中,零售2.0、零售3.0、零售4.0,形成了稳定的中心化结构,走到极致之后,5.0则开始去中心化,回归到人人相连,每一个人又回归到散点式的网状结构,零售的沿革刚好走过了“无中心(1.0)—中心化(2.0、3.0、4.0)—去中心化(5.0)”,只不过,这样的关系网,无论它的广度还是深度,早已经是千年以前所无法比拟的了。

与此相对应,“人货场”三元素也经历着相类似的变换。最初,“场”很少,也很小,其功能仅仅是存货而已,连接人的需求的,还是“人”;随后“场”的作用越来越大,工业化大生产让货越来越多,只有那些放在“场”里的货才有可能被人找到或找到人,专业化、品牌化的过程,其实也伴随着“场”的作用和功能逐步强化的过程;当互联网把“场”放在了线上,打破时空限制,“场”的功能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哪些“货”能跟哪些“人”连接,只有“场”说了算,这个时候,“场”就是零售世界里的主宰;新零售开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运用,“人”的作用开始提升,各种“场”开始融合,走到自零售阶段,人场合一,场的功能消失,被人人相连的网络所取代。“场”从开始出现,到功能强大,占据主导地位,再到被分化、被取代而逐渐消失,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也恰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最值得一提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人类最初的交易关系,是直接面对面形成的,是源于地缘或血缘关系所建立的信任,货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找到人,在这个阶段,信任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也是“货”与“人”之间关键的一环。随着“场”的出现和功能的强化,“人”与“货”之间隔着“场”,并且通过“场”发生连接,“场”和“货”通过建立品牌来强化这种连接,信任关系慢慢地被弱化、淡化,用户与厂商不用认识、熟悉或相互信任,只需要认准品牌就可以发生交易,一定程度上,品牌信任取代了人际信任。

移动互联网构筑了一个社会化的交互网,让陌生人之间,可以因为志趣相投、喜好相近等因素聚集成社群;物联网让万物互联,消费者的主权得到尊重,“货”与“人”相连,货开始寻找人;人联网则更进一步,“人”与“人”相连,自零售取代场的功能,人际信任关系在商业价值交换中大放异彩,用户关系得到重新构筑。

我们看到,经过工业化时代的洗礼,品牌信任度成了零售里最为关键的一环,诚信是每一个企业想要成功的必然选择,所有的技术运用都在持续强调这一点。人联网中的“人人相连”,说的就是人际间的信任关系和品牌信任度对接起来,人们用自己的信任关系为品牌做双重背书,品牌为人与人的信任关系进行赋能,完成了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达成交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此,从最初到最后,零售的核心元素始终是人,人与人的信任关系由强到弱,由弱到强,再到更强,经历的也恰恰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历史轮回。

历史洪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审视零售的变革与进化,禁不住要问,这一切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是规律还是宿命?新零售将走向何方,自零售又如何得以实现?


(1)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

(2)2017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就未来零售发展做了题为《大力推动实体零售向智慧零售转型》的发言,明确提出未来零售就是智慧零售。

(3)刘强东表示,接下来的第四次革命,改变的不是零售,而是零售的基础设施。零售的基础设施将变得极其可塑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推动“无界零售”时代的到来,实现成本、效率、体验的升级。

(4)社交零售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空间,借助社交软件为工具,以人为中心,以社交为纽带的新商业。

(5)无人零售就是用机器代替人工服务,以缩减出货、购物流程中的时间、人工成本,使服务更规范化的零售商店。

(6)行商,指外出流动经营的小型个体商贩。

(7)坐商,拥有一定数额的资本,具有一定的字号,在固定地址经营商业的商人,与行商相对。

(8)山西票号以创立于1823年的日升昌记为代表。作为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日升昌在汉口、天津、济南、西安、南京等地开设分号40多处,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各地分号挂招牌“汇通天下”。

(9)自嘉庆、道光年间,民间有了信局,通行各省,官吏及商人迫切要求以汇兑取代运现,遂诞生了票号。

(10)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

(11)禁止夜间的活动。

(12)指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若干大类商品,实行统一管理,分区销售,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13)指众多小规模的、分散的、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的同一品牌的零售店,在总部的组织领导下,采取共同的经营方针、一致的营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的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联合。

(14)亦称“自选商店”,实行敞开式售货,由顾客自我服务的零售商店。

(15)参见《富甲美国: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自传》,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16)供销社全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世纪90年代比较普遍存在于乡镇,与现在的超市运营模式相仿。

(17)联华超市创建于1991年5月,是上海首家以发展连锁经营为特色的超市公司,目前联华已成为现今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之一。

(18)2017年7月10日,京东CEO刘强东在《财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第四次零售革命》,文中认为,零售的本质不变,仍是“成本、效率、体验”。

(19)“SoLoMo”由“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三个单词的开头两个字母组合而成的,连起来说就是“社交本地移动”,即社交加本地化加移动。它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20)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2016新网商峰会”上发表《新零售未来趋势》主题演讲。

(2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