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基金的拆分和复制
“净值恐高症”是一个现实的现象,而且还非常普遍。这个问题带给基金公司的压力显得更大。当基金公司努力把一个基金的业绩做上去,基金的净值也节节升高的时候,结果却是投资者大量赎回投资的时候。这种怪圈让基金公司也很头痛,既要把业绩搞上去,又不能让基金的总规模下来,但投资者却处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于是,基金公司就想出两个高明的办法:一是拆分,二是复制。
基金拆分是把原来一个老基金的净值人为地降下来,同时给基金持有人成比例地扩大基金持有份额。例如,富国天益基金,原来的净值在1.6元左右,这对“恐高症”患者的申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2006年7月17日,富国基金公司将富国天益基金进行拆分,净值从原来的1.6元降到1元,和一个新基金一样,同时原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额扩大了1.6倍,也就是原来你持有1万份富国天益基金,拆分后就变成了1.6万份。我们知道,资产总值是基金净值乘以基金份额,基金净值降低1.6倍,基金份额增加1.6倍,结果还是一样的,也就是基金拆分并没有改变基金原来持有人的总资产。但是,基金净值从1.6元降到1元,一下“便宜”了很多。
这一招非常灵验,结果是基金公司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从富国天益2006年第二季度报告和第三季度报告中可以看到,这个基金的规模从第二季度底的11亿元一下扩大到第三季度底的41亿元,涨了近4倍。可见,喜欢低净值的人还是很多的。
更有甚者,2007年,广发聚丰基金在9月4日宣布在11日拆分,但6日却马上宣布关闭,原因是在6日一天的时间中,聚丰申购量就有60多亿元,以至于聚丰不用拆分就达到了计划的规模,而这巨额的申购仅仅是因为11日聚丰要拆分到1元的一个公告。
其实,基金拆分对原来的基金持有人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按照前面对“净值恐高症”的分析,净值的高低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不考虑基金拆分后的新申购,那基金拆分完全是“换汤不换药”,也有网友将其形容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的问题。
但就是这小小的变动,给基金公司带来的收益却是巨大的。增加的几十亿元申购,光申购费一项就有几千万元。实际上,这种膨胀就把一个拆分前的老基金变成了一个新基金,因为新注入的几十亿元资金都是现金形式。例如,富国天益的拆分就把一个原来可能满仓的老基金变成了一个只有25%仓位的“新基金”。这种扩容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原来的老基金是一支优秀的基金,原来的基金经理对操作原来规模的基金有很多经验,突然让他的操作规模扩大3倍,后果就有些未知。同时,如果拆分后,市场在一个向上的阶段,由于仓位很低,势必影响整个基金的收益,损害原来持有人的利益;而如果股市下跌,25%仓位的股票也会下跌,新的投资者又不得不承担这些股票下跌的损失。通常在下降的阶段,老持有人就会占便宜;而在上升阶段,新持有人也会有额外的收获。
为了克服“净值恐高症”给基金公司带来的麻烦,基金公司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基金复制。例如,一只原来很优秀的基金,如易方达策略基金,它是一个明星基金,显然净值也很高。为了继承老基金优秀的投资策略和传统,同时又让投资人克服“净值恐高症”,易方达基金公司就发行易方达策略2号基金。
2号基金本质上和原来的1号基金没有区别。基金招募书基本相同,也就是相同的投资策略、相同的资产组合方式、相同的股票研究队伍、相同的股票备选池,而且是相同的基金经理。两个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可能不一样,因为购买的时机可能不一样。但核心原则的一致就保证了1号基金和2号基金从长期看无论风险还是收益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基金复制。
2006年,发布了不少复制基金。把它们和1号基金做点对比很有益处,见表3-8。
表3-8 2号基金和1号基金的比较
从表3-8中的5只2号基金和它们的母体基金的对比可以看出,除了南方稳健成长2号的收益率比1号要高,其他4只收益率都低;如果考虑红利再投资,那差距更大。
分析其原因,大概是:新基金都有一个建仓期,从8月初开始,大盘一直持续上扬。复制基金就没有机会在低点建仓,但在建仓期又没有办法享受到牛市的优点,因为它们的股票仓位太低,所以就落后于1号基金。但南方稳健成长2号刚好是在一个大的下跌趋势中发行,而那个时候南方稳健成长1号却在一个高位,这样,2号就得益于这次下跌,结果就是收益率好于母体基金。
如果你有预测能力,能预见到7月底的大跌,那当时选择南方稳健成长2号显然就受益了;如果预测不到而跟风式地选择了其他的2号基金,那就不如选择1号了。
1号基金几乎都是高净值的,而2号是从1号开始的,这也说明,净值的高低和投资价值是没有关系的。
这里面有运气的成份,也有必然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2号和1号有相同的投资策略,它们之间的差距也会减少;但要注意,2号基金的申购费却是比1号要高。
那为什么要发行2号基金呢?就是为了解决客户的“净值恐高症”。2号基金是一个新成立的基金,所以申购价格是1元。比起1号基金的高净值,2号基金当然更有吸引力;而且由于1号基金的成功,2号基金就不存在一般新基金没有历史的缺点。所有的投资策略、手法、基金经理都已经得到了证明,因此就很有理由认为2号基金可以和1号基金表现得一样优秀。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复制的2号通常比1号基金要“贵”。例如,易方达策略基金申购费是1.5%,而易方达策略2号则是2%。也就是咱们要多花0.5%来购买2号基金,换来的是一个“便宜”的低净值感觉和一个新基金3个月的封闭期。老实说,我觉得这毫无意义。基金高净值让太多人恐惧了,以至于2号基金的销售也异常热闹。基金复制,对1号基金的持有人没有任何的影响,1号在运行,2号也在运行。
在美国也见过复制基金,但一般是在旧基金“关门”以后,再打开一个新的复制基金。之所以旧基金要“关门”(停止对新用户申购),是因为基金的总资产太大,基金经理已经不好操作了,所以暂时“关门”。这时候,也许同样的基金公司、基金团队会再推出一个相同投资策略的基金给新用户。这样既保证了旧用户的收益,也让新用户有所选择。但国内的基金复制好像不是出于这个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降低净值而已。旧基金开放着申购,新基金也开放着申购。但一样的策略、一样的运作、一样的基金经理,为什么非要去买新基金呢?
我对发行2号基金是有疑虑的。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1年以后,2号基金的净值也涨上去了,到1.5元甚至2元,是不是还要发行3号复制基金,以后再来4号、5号基金?这是一个解决办法吗?显然比较滑稽。
有人说,中国市场就是这个样子,大家都“恐高”。基金净值高了,不但没有人申购,还要面临大量的赎回。基金公司不发行新基金,不发行2号,就难以生存。
这点我同意,中国市场的确不成熟!但问题是谁来改变这个现状。“净值恐高”完全是个观念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改变这个认识,让大家都成熟起来。这是谁的责任呢?要我说,买基金的人有责任,卖基金的人也有责任!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我们是要双赢,基金公司有利益,投资者也要有利益。市场推广、观念改变,基金公司责无旁贷。
可一些基金公司却靠发行2号来解决它们的问题。它们的问题倒是解决了,可咱们的利益谁来保证?谁能让咱们成熟起来?发行复制基金,不但不能让市场成熟起来、改变观念,反而助长了大众的“净值恐高症”,让大众更担心净值的增长。
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客户。如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它们并不怕净值高,不但不搞复制、拆分,也不利用分红来降低净值,它们甚至暂时封闭上投双息基金的申购来控制整个基金的规模,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要知道封闭了基金,就意味着没有新的申购,也就没有新的管理费和申购费。为大众着想的公司,当然被大众看好。
为大众着想,努力把大众引导到正确的投资理念上是一个基金公司的本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众真正相信这些公司。要知道,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让基金公司来打理,信任是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