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要抓手
(一)生态立区,塑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展示区
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自然生态保护和绿色化发展并重,形态建设和功能开发并进,突出“多规融合”,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国际化服务,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构建“一区两带六廊道九组团”发展格局,塑造“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型新区形象,彰显两江文化精神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1. 优化“一区两带六廊道”总体布局
以中、东、西三大槽谷地域的适宜建设空间为产业集聚、城市发展的主要载体,以“两江四山”六大生态廊道为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两江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图0-4-1所示。
图0-4-1 两江新区“一区两带六廊道”总体布局
审图号:渝S(2018)015号
(1)中部都市综合功能区
中部都市综合功能区包括观音桥、人和、寸滩、礼嘉、悦来和空港等区域,是重庆门户枢纽的核心承载地,功能定位为长江上游地区高端服务集聚中心、高品质生活服务引领中心和重庆自贸区核心区,集中展现重庆国际化大都市门户形象。
(2)西部高新技术及创新功能带
西部高新技术及创新功能带以水土、蔡家、施家梁、复兴等区域为主体,重点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服务和高品质居住,打造西部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品质高新智慧新城。
(3)东部先进制造功能带
东部先进制造功能带以龙兴、石船、鱼嘴、复盛、果园港区等为主体,重点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基地和西部最大的港口物流集散地,形成全市联动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引领。
(4)“两江四山”生态廊道
“两江四山”生态廊道包括长江、嘉陵江两大一级水域廊道,以及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四条大型山体绿廊,是两江新区生态系统的主骨架,适当兼容低密度、高质量的都市休闲功能。
2. 高标准打造九大产城综合功能组团
(1)江北金融商务中心
江北金融商务中心突出发展国际金融和总部贸易,建成千亿级中央商务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金融商贸中心的核心区。
(2)两路临空经济区
两路临空经济区重点打造人流、货物、资金和数据四大国际化集散枢纽,建成“临空产业发达、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形象亮丽”的国际空港特色窗口区域。
(3)悦来—礼嘉文化会展新城
悦来—礼嘉文化会展新城重点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成西部最大的文化会展高地和国际一流生态城。
(4)照母山科技商务城
照母山科技商务城建成以科技商务、总部经济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集聚高地。
(5)龙盛国际产业新城
龙盛国际产业新城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6)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建成以大数据及云计算服务、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支撑,具有重要区域影响的智慧创新区。
(7)果园临港产业区
果园临港产业区以果园港为依托,重点完善港口泊位、物流集疏运通道等口岸配套设施,提升临港加工制造和物流功能,打造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长江经济带物流节点的重要对接平台和港口物流集散地,以及寸滩港部分保税功能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8)蔡家新城
蔡家新城建成生态宜居知识新城,重点引进研发创新、科技体验及高技术制造等“互联网+”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总部。
(9)寸滩口岸经济区
寸滩口岸经济区建成西部口岸经济中心和世界商品的展示采购交易基地,突出构造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离岸金融等口岸功能。
图0-4-2 两江新区九大产城综合功能组团
审图号:渝S(2018)015号
(二)建设内陆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着力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巩固提升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电子核心部件、云计算及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风电及页岩气装备、环保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两江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打造内陆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1.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全力推进电子核心部件、云计算及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五大具有一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规模,重点加快构建集液晶材料、玻璃基板、驱动芯片、面板模组等于一体的显示面板产业集群,形成集硅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芯片基座、生产设备制造产业、软件应用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推进工业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微型机器人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物联网及大数据硬件制造和软件服务,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等高端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同时,加快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风电及页岩气装备、环保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新增长点,打造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2. 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一批汽车制造业项目建设,增强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能力,完善配套体系,强化汽车售后服务和品牌营销,打造全市汽车产业发展核心区。继续做大笔记本电脑等信息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等基础关键元器件,开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承载区。
(三)打造西部国际金融物流贸易中心,成为新型服务贸易的主战场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并重,以金融、物流、贸易、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会展商务、都市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努力提高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打造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集聚区。
1.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以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和北部新区等为依托,加快各类金融机构集聚,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保理公司、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探索离岸结算、本外币跨境投融资等国际金融结算新业务,培育壮大“两江系”金融机构,推进IPO上市、定向增发、债券发行、收购兼并、私募投资等金融改革创新,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2)建设西部国际现代物流中心
着力提升空港、果园、寸滩等物流平台综合配套能力,争取将水运口岸和铁路口岸功能延伸到果园,建设一批特色大宗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大力发展O2O物流(8)、第四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着力打造全程物流、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经营新模式,建设西部国际现代物流中心。
(3)建设大数据服务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水土30万台服务器数据处理中心和渝北仙桃大数据谷建设,开展离岸数据服务,加大数据开发利用力度。同时,积极发展软件设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业态,推动技术应用和运营模式创新,建设大数据服务示范基地。
(4)建设西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依托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平台,大力发展电子、数字出版物,促进动漫和游戏产业延伸产业链,推出一批原创精品动漫游戏产品。引进国内外知名影视制作、发行和放映机构,大力发展影视传媒产业,高标准打造集“拍、看、展、论、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两江国际影视城”,建设西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5)建成现代会展商务集聚区
以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为重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会展配套服务功能,重点举办国际化、品牌化展览及会议,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申办世界经济论坛、《财富》全球论坛等国际一流会议和论坛,打造与博鳌论坛齐名的全球知名会展品牌,建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的现代会展商务集聚区。
同时,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商务服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其他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两江新区生产性服务功能。
2.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1)建设西部国际现代贸易中心
加快构建一批国际贸易平台,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总部贸易和新型服务贸易,完善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品种和业态,做大保税贸易规模,着力推动以跨境电商为特色的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促进传统商圈升级和新兴商圈建设,大力发展体验式特色消费等新型业态,建设西部国际现代贸易中心。
(2)打造都市大旅游经济高地
着力打造融旅游观光、体验购物、环球美食、时尚创意、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时尚街区,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积极吸引艺术节、摄影节、电影节等重大国内外节庆赛事项目举办,打造节庆赛事旅游品牌。整合开发厂区参观、生产体验等系列工业旅游产品,继续推进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打造集游、购、赏、玩、展、论等于一体的都市大旅游经济高地。
同时,积极发展社区服务、高品质居住等业态,完善两江新区生活性服务业态,全面提升两江新区服务水平。
(四)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口岸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构建投资贸易自由化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推进区域合作,引领全市乃至西部地区内陆开放与合作。
1. 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园区
发挥枢纽功能,促进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互动发展,扩大长江流域与欧洲、中亚地区的贸易互通,建设内陆地区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争取设立百平方公里的内陆自贸区(9),突出保税贸易、保税物流、金融结算、“互联网+”、国际会展等核心功能。积极开展跨境投资贸易、离岸结算、展示交易、检测维修,争取保险交易所落户两江新区,探索设立天然气、矿产、金属等交易市场,探索期货保税交割和保税交易,探索建立长江航运交易指数。积极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争取国家离境退税政策,提升口岸的区域辐射带动水平。
2. 提升国家级枢纽口岸功能
加快形成水空铁公交通枢纽、口岸和保税区四个“三合一”,实现多式无缝连接。
(1)建设国际性航空口岸
力争集聚50家以上航空公司,国际航线超过100个。开展航空乘客通程联运试点(10),扩大机场货邮二次集拼和中转试点,大力发展快件集散、冷链物流、航空货代,实行保税物流区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作,成为重庆临空服务产业发展的先导区。
(2)建设内河最大水运口岸
推动寸滩港口岸和保税功能向果园港拓展,探索寸滩港发展邮轮母港功能。建设寸滩(果园)保税港区国际国内中转集拼中心、果园保税物流园区(B型),拓展长江多式联运,开行“五定”上水快班轮航线,探索区港联动、“区港一体”监管运作。
(3)建设国家级电子口岸
提升国家级互联网直联点基础通信能力,推动重庆电子口岸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口岸的互联互通。
(4)推动水陆空开放口岸联动
改造升级口岸集疏运体系,推动果园港—“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铁路“水铁”联动实质性运作,争取启动团结村—空港“中欧班列(重庆)”货运铁路建设。
3. 打造外资外贸进出口高地
与“一带一路”沿线产业互补性强、经济合作空间大的国家及重点城市建立更多的经贸合作平台,引领全市外资外贸开放,构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链融合循环的开放型产业集群。
(1)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建设中新、中欧、中韩等国别产业园,深化“垂直整合一体化”引资模式,促进营运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物流中心等总部机构集聚。
(2)加快贸易方式转型升级
推进加工贸易向“研发链+产业链+物流链”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11),积极培育转口贸易和总部贸易,深化已有试点(12)工作,探索平行进口运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推进全球维修检测基地建设。
(3)鼓励“走出去”
建设出口工业品国际标准应用试验区、重庆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推动技术领先、高附加值产业(13)“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跨国并购和境外上市,构建跨境产业链。
(五)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地
着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科技金融支撑能力,提高两江新区创新能级,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区、创新型人才高地,国家创新创业基地。
1. 加快高端创新资源聚集
围绕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对外开放为依托的全球创新资源整合体系,推进两江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提高两江新区创新辐射作用。
(1)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创建自主品牌汽车、液晶面板、智能机器、新材料、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六个国家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法人化试点,组建重庆集成电路、石墨烯、机器人、3D打印、液晶面板等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2)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突出新兴产业创新引领,积极争取国家级及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同时吸引具有技术领先优势、未来市场空间巨大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转化。
2. 建造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
依托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和照母山科技城,利用两江云计算、仙桃数据谷、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和跨境电商等市级产业园,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化的众创空间,鼓励“互联网+”产业领域的不断创新,培育10家具有国内品牌效应的众创空间。
培育创新型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同步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重点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鼓励大型企业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并购买若干小创新、小发明,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聚焦两江新区具有高成长性、持续创新能力、产品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好的中小微企业,培育100家“专、特、精、新”的科技中小型“小巨人”企业。
3. 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
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型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大“两江”学者扶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培养“双师”人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集聚创新型领军人才的机制。
落实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积极推动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骨干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到5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可以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4.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链和投融资机制,探索支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1)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积极支持基金公司、上市公司投资收购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小创新、小发明等。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以IPO上市、增资扩股、发行公司债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方式融资。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成立两江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启动科技担保融资、科技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开展5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新三板挂牌培育计划。
(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以知识产权联盟引导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公共云服务平台作用,构建通信设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城市、医学健康等研发创新联盟,促进产业联盟开展更紧密的协同创新。完善两江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互利合作等创新机制。
5. 营造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
围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大数据、页岩气、智能终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的打造,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及创新文化氛围,在区域内形成有生命力的、适应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政府应加大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共享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平台打造,尤其是针对重大产业集群,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协作创新引导和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层面重大项目及资金支持,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和发展;建设重大产业集群科技资源共享云服务平台,引导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仪器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服务。积极促进重大产业集群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在宣传创新文化、促进资源共享、引进创新要素等方面发挥作用。围绕服务产业集群,引导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拓展服务领域,构建以提供信息、技术、鉴定、认证、评价和人才培训、专利代理、成果转化、投融资、咨询等为主体的全过程创新服务体系,营造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型创新生态系统。
(六)激发新常态下新动力,成为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主战场
深化管理开发机制、投融资机制、要素市场、城乡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改革实践,为全市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探路。
1. 大力探索开放型经济机制
以开放促改革,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机制。
(1)建立高效便捷口岸监管模式
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深化保税港区贸易多元化试点,探索自由贸易机制,推动建立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新模式。
(2)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
学习自贸区精神和理念,推动投资和优质要素进出便利化改革。大胆探索本外币跨境投融资,积极推动、创新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江经济带沿岸省区的投资合作新模式。以悦来新城海绵城市等项目为试点,探索基础设施投融资新路径。运用IPO上市、定向增发、收购兼并、配股增发等股市融资方式,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等私募投资和中期票据等企业债券,助力实体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
(3)加快要素市场改革
积极争取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场外交易市场(OTC)、结算中心等要素市场落地。大胆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加工贸易离岸结算、信用卡清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保税物流结算等新型业务,着力完善股市融资、私募投资、债券发行、融资租赁等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形成上市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活跃的高地。培育风险投资市场,通过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集成大创新,形成风险投资基金高地。
2. 不断优化管理开发机制
建立更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加快行政审批改革
深化大部制改革,“瘦身”内设机构。深化网上申报和电子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健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执法效率。深化“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严格执行国家税收、财政、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2)创新开发建设方式
优化管委会、行政区、功能区与开发主体等协同开发机制,突出管委会的经济规划、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职能,强化行政区属地镇街的社会服务职能。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运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完善各类开发主体的建设职能,增强企业活力。
3. 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
勇担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者和试验田使命,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推动户籍、保障房、社会保障等联动改革
营造吸引市内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落户工作、居住生活的良好制度环境。
(2)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
(七)发挥经济地理区位独特优势,构建国家级立体基础设施枢纽体系
坚持空、水、铁、讯“多位一体”,打造以两江新区为中心、服务重庆、辐射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全方位立体枢纽型基础设施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中心枢纽区域。
1. 建设江北国际空中枢纽
建设以江北国际机场为中心,内外通达、高效便捷的公、铁、空联运立体交通物流体系,建成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亚太地区重要的客货运枢纽,以及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预计到2020年,江北机场客货吞吐能力将分别达到7000万人次和300万吨。
2. 建设内陆最大的内河枢纽港
进一步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功能,按照港口、物流、产业“三结合”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寸滩水港功能,加快建设果园大型枢纽港区,打造国内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港,预计到2020年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将超过200万标准箱。
3. 建设西部综合功能最强的铁路枢纽
推进铁路干线建设,同步开展区内客货运枢纽站建设,构建以两江新区为中心,连通欧亚、通达全国、畅通周边、联动全市的铁路战略通道体系。
4. 建设内联外通的城市路网
建成通达重庆全域、辐射周边的“一环七射”对外高速通道。密切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一批跨江桥梁、穿山隧道、快速干道,打通断头路,畅通关键节点,实现“半小时两江”。加快推进轨道四号线和六号线支线建设,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突出交通多式衔接与综合效能发挥。
5. 建设西部国际信息港
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继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建设和合理布局,打造国内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源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国家级信息枢纽的服务功能,并将其建成内陆地区的重要信息“口岸”。
(八)营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倾力打造“美丽新城、幸福两江”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发展是民生的基础和保障,要通过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建设“美丽新城、幸福两江”,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全面提高两江人民幸福感。
1.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失地人员、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常态化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术和管理素质培训。鼓励大众创业,坚持创业便利化的市场导向,扶持发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服务机构,培育众创空间等开放的公共平台,重点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创业。
2. 提升教育水平
积极引进国际学校和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结合产业集聚、公租房和安置房建设,科学布局各类教育机构,促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支持国内知名高校和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在两江新区合作办学,推动境内外人才联合培养,打造内陆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增强两江新区人力资本实力。
3.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完善多层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础上,大力引进国际高端医疗机构和全国、市内优质医疗资源,力争新建5家以上三甲医院。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试点,稳步构建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4.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治理机制
结合两江新区开发建设重点、时序,加快完善新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推进礼嘉、悦来、蔡家、空港、龙盛、水土等城市功能组团的教育、医疗、文化、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原建成区公共服务的便捷化、优质化、人性化水平,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同时,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提升公租房、安置房的治理和服务水平,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服务圈”;培育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5. 打造人才、人口集聚高地
聚焦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壮大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队伍,实施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建设西部“人才特区”和内陆“人才高地”。
6.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关注社会民生,让两江人民共享新区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民利,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两江人民生活水平,使两江新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1) 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对重庆的定位。
(2)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中对重庆的定位。
(3) 2014年贵安新区GDP数据来源于《贵安新区重大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http://www.gaxq.gov.cn/GAXQ/GOV/B/01/2516.shtml;2013年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GDP数据来源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http://www.chengdu.gov.cn/PressConference/detail.jsp?id=785094。
(4) 由于缺乏统计,两江新区申请专利数和授权专利数用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数据总和替代。
(5) 引自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十三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研究”。
(6) 引用自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十三五’重庆经济增长速度及支撑因素研究”。
(7) 两江新区三大片区各自GDP的规划目标值为:渝北片区为2500亿元(2015年价),换算成现价约为2800亿元;江北区片区为1500亿元;北碚片区为650亿元。三大片区GDP规划目标值合计4950亿元,接近本研究“中”方案的5000亿元。
(8) O2O物流依托大量数据信息,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线上线下高度融合。
(9) 拓展寸滩保税港区、江北机场综合保税区功能,规划建设果园保税物流园区、鱼嘴出口加工区,争取布局中新产业园,整合江北嘴金融贸易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悦来—礼嘉文化会展新城,形成集工业区、物流园区、保税区、商务区等于一体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区。
(10) 通程航班业务又名通程航班行李直挂业务,是指旅客在境外办理值机手续时将领取国际和国内航段两张登机牌,并将行李直接托运到国内最终目的地站。
(11) 包括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贸易、离岸贸易、服务外包、跨境融资租赁、跨境结算、委内加工、无形贸易等。
(12) 包括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试点、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和跨境支付“双试点”、保税区贸易多元化试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
(13) 包括通用航空、轨道交通和输变电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