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上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夏商西周外交制度

一、夏代外交制度

夏代以前的氏族时期,国家尚未形成,散居于各地的部落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组成部落联盟,联盟中的各个部落必然经常保持联系,联盟中的首领也需要不断地向各个成员部落发布命令和采纳建议,舜帝时代就已经有了最初负责外交的职务:“龙主宾客,远人至”。又“龙,……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唯信。”(22)这位舜帝时代名为龙的官员负责部落内外上下之间的政令传达以及接待远来宾客之事。夏禹时据说曾有大规模的外交朝觐活动:“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23)

夏代建立后,国家规模扩大,对外活动必定比部落联盟时期增多,夏代举办各种大规模外交或会盟活动一定遵循各种礼节仪轨,其间一定有一套缜密的礼仪制度用来规范盟主与诸侯、宾客之间的各项活动。而且四方诸侯在固定时间云集会盟,也必有具有外交使者身份的人员穿梭其间。

夏代还出现了外交活动中的“用间”制度。《左传》记载:“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24)夏代中兴之主少康派遣女艾前往浇地侦察,获得情报后发兵灭亡过、戈两国。女艾也是我国史籍中记载的最早由国家派出的高级间谍。

二、商代外交制度

在《尚书•洪范》中,箕子论述了“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25)“八政”如果反映的是商代政治,则第七种政务“宾”应为某种外交机构。

在传世文献上,殷商时期没有明确出现作为具体官职的“外交官”词汇,但是具有外交使者含义的“史”“史人”“使”“来”等名称却常在描述与周边方国交往的甲骨文中出现。(26)可见,在商代已经明确出现了从事外交工作的使者。

商代与夏代一样,也有会盟制度,商代外交礼仪应该比夏代更加丰富。

三、西周外交制度

1.外交官职

西周时期是我国外交官职系统设置的主要时期。由于西周对外交往的纷繁复杂,相关的外交官职众多,职能相互重叠,也显示了早期国家政治机构设置的特点。按照《周礼》天、地、春、夏、秋、冬六类官职分类,西周有关外交事务的官职有如下几种:

(1)天官

大宰的第八种职责为“礼宾”。

内府的职责之一是负责收纳四方贡献的金玉、齿革、兵器。如有出使四方的使者,则提供给赏赐物品。

内小臣的职责之一是担负王后的出使任务。

(2)地官

大司徒的职责之一是诸侯国君朝贡天子时,下令相关部门负责修缮道路和途中的供应。

小司徒的职责之一是诸侯国使者朝贡天子时,下令相关部门负责修缮道路和途中的供应。

司关的职责之一是通告四方宾客来访信息,向往来使者提供节、传和护送任务。

掌节负责保管王国的节,分辨它们的用途,以辅助执行王的命令。诸侯使者出使国内用玉节,采邑主用角节。凡诸侯国的使者出境所用的节,山区之国用虎节,平地之国用人节,泽地之国用龙节,都是铜制的,用有画饰的函盛着。出入国都城门和关门用符节,运输货物用玺节,通行道路用旌节,各种节的使用都规定了有效日期以便按期归还。凡通行天下,必须持有节,用传辅助节。没有节的人,无法通过关卡。

西周时期节制度的发达,表明西周应该出现了专门的使者阶层。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27)

此诗似在歌咏一位为完成周室下达的使命而不辞劳苦、日夜兼程的使者形象。如果诗中人物身份真是一位使者,《小星》则是中国最早描写使者的诗歌了。

(3)春官

大宗伯的职责之一是负责各种宾礼的具体执行。

鞮鞻氏负责采集四夷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宴会则吹而歌之。周代的四夷之乐,东方曰韎,南方曰任,西方曰侏离,北方曰禁。

外史的职责之一是负责对四方国家情报信息的记载,也负责撰写对外文书。

(4)夏官

职方氏负责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怀方氏负责使远方的人民前来归附,命令方国进献贡赋,命令远方国家进献土特产,迎送来往的使者,发给他们旌旗或玺节以便通行,办理他们途中所需的粮草、饮食和馆舍。

合方氏负责使天下道路通达,使天下财物流通,使天下计数方法和称量轻重的器具统一,长度和容量的标准一致,消除国家间的仇怨,使天下的好尚相同。

训方氏负责向周王叙说四方诸侯国的政事和他们君臣的心志,向周王诵说四方诸侯国世代传说的往古圣贤事迹。

形方氏负责制定诸侯国的地域,规正它们的疆界,使小国恭顺大国,大国亲睦小国。

(5)秋官

司盟负责缔结盟约的法令、礼仪。缔结盟约前,司盟先向北诏告神灵。结盟后,司盟负责抄写副本一份。

司隶负责管理蛮隶、闽隶、夷隶、貉隶四种外国奴隶。

野庐氏负责王畿通达诸侯国的道路,巡视国郊和野地的宿息和井树等各种驿站设施,为路过的宾客、使节提供服务。

大行人负责诸侯及其上卿朝见周王之礼仪。

小行人负责邦国宾客之礼籍,确定接待四方使者的规格。

环人负责迎送邦国宾客,发放前往各地的路节。宾客住宿则授馆,令聚柝保卫。宾客携带有物品,负责为其保存。途中若无关卡设施提供服务,环人则负责宾客的生活所需。

象胥负责向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传递周王的命令。如果外国使节入见周王,象胥协助施行礼仪,翻译语言。与翻译有关,周代出现了“舌人”职业,“夫戎狄冒没轻儳,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其适来班贡,不俟馨香嘉味,故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28)

掌讶负责邦国宾客的等级档案,伴送各国使者往返。

掌交负责巡行邦国,宣化王政,传达周王治国理念。

掌客负责四方宾客之牢礼、饩献、饮食之等级数目。

2.外交礼仪

西周时期,周天子与诸侯国、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有各类型交往,每种类型都有相应的礼仪制度。这些周代礼仪是此后中国历朝各种外交礼仪的雏形。

(1)诸侯国君朝觐天子礼仪

诸侯国君大致有七种朝见天子的制度:春朝、夏宗、秋觐、冬遇、时会、殷同、时聘。各种朝见都有不同的时间和功能:“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29)

诸侯国君朝见天子的春朝、夏宗、冬遇三礼已亡,现只存“秋觐礼”:

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再拜。使者不答拜,遂执玉,三揖。至于阶,使者不让,先升。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侯氏与之让升。侯氏先升,授几,侯氏拜送几。使者设几,答拜。侯氏用束帛、乘马傧使者,使者再拜受。侯氏再拜送币。使者降,以左骖出。侯氏送于门外,再拜。侯氏遂从之。

天子赐舍,曰:“伯父,女顺命于王所。赐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马。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帅乃初事”。侯氏再拜稽首。

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

侯氏裨冕,释币于祢。乘墨车,载龙旂,弧韣,乃朝以瑞玉有缫。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天子衮冕,负斧依。啬夫承命,告于天子。天子曰:“非他,伯父实来,予一人嘉之。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入门右,坐奠圭,再拜稽首。摈者谒。侯氏坐取圭,升致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

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实难国所有。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摈者曰:“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升致命。王抚玉。侯氏降自西阶,东面授宰币,西阶前再拜稽首,以马出,授人,九马随之。事毕。

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摈者谒诸天子。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遂入门左,北面立。王劳之。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

天子赐侯氏以车服。迎于外门外,再拜。路先设,西上。

路下四,亚之。重赐无数,在车南。诸公奉箧服,加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大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使者出。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诸公赐服者,束帛、四马,傧大史亦如之。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飨,礼,乃归。

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壇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于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四传摈,天子乘龙,载大斾,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瘗。

几,俟于东箱。

偏驾不入王门。

奠圭于缫上。(30)

周代诸侯“秋觐礼”成为后世王朝制定外国国君朝见中国皇帝的礼仪,诸如唐代《大唐开元礼》中的“蕃王朝见礼”、明代《大明集礼》中的“蕃王朝贡礼”的重要依据。

(2)诸侯国使者朝聘天子礼仪

诸侯国派遣使者朝聘周天子,一般都以卿为使,大夫为上介,士为众介。使者出发前,先要作行前准备,接受聘珪,然后启程。使者进入王畿时,要先通告关人,关人派人报告天子。得到允许后,使者一行入城,并被安置在馆舍,招待用餐、歇息。在即将觐见天子之前,先遣人授舍于文王庙门外。觐见之日,使者乘车建旃,至文庙大门外,下车。天子服皮弁服接受使者的觐见。天子随后更服,服衮冕入庙内,当扆而立。使者随后改服裨冕而入,士介跟随其后。天子与使者在庙内进行一系列礼仪活动。在双方走出庙门后,又进行私下会面。随后,使者返回馆舍,天子派人设宴招待。次日,天子派人护送使者出境。

(3)天子遣使抚慰诸侯国礼仪

周天子也有对诸侯国派遣使者前往抚慰的制度:“岁遍存,三岁遍覜,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31)周天子用以安抚各国诸侯的制度规定:一年派使者普遍慰问一次;三年派使者普遍看望一次;五年派使者普遍探视一次;七年聚集诸侯国的译官,告诉他们语言,协调他们的辞令;九年聚集诸侯国的乐师和史官,告诉他们文字,让他们听习声音;十一年颁发瑞节的样式,统一度量单位,平抑牢礼的僭越,统一度量单位,修治法则;十二年王巡守天下,或在附近的诸侯国接见众来朝的诸侯。凡诸侯因王事而来朝,辨别他们的朝位,规正他们的尊卑等级,协调他们的礼仪,由摈者相礼而朝见王。如果有大丧,就告教并协助诸侯行丧礼。如果有四方的诸侯国因遭兵寇而前来告急的事,就接受他们的见面礼,听他们叙述情况而向王报告。

(4)诸侯国之间的相互交聘礼仪

诸侯国之间也有国交,“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32)凡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每年使大夫相问一次,若干年使卿相聘一次,新君即位就相朝。

《仪礼》中的《聘礼》就是记述诸侯之间相互聘问的礼仪。篇中首先对出聘前的谋事、命使、准备礼物、使者受命、告祢等礼节仪式作了详细说明;接着述及过邦假道、预习威仪、至境迎入、入境展币、主国郊劳、致馆设飧诸礼仪;其次详细说明如何行聘享之礼,主君如何礼宾,如何作私人拜访,君、卿有故拜见如何进行,主国的君、卿如何劳宾、飨、食、赠宾,使者如何归国返命;如果聘问遇丧如何处理。此外,还记述了有故卒聘致书、使者受命将行、朝聘修辞、聘享容仪诸礼节。

(5)四夷朝贡天子礼仪

西周并未专门制定四夷朝贡天子的礼仪制度,不过,各诸侯在明堂朝见天子之时,外族也参与其间,九夷、八蛮、六戎、五狄、四塞九采之国都有相应的位置。据《逸周书》记载:

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之位,负斧扆南面立。率公卿士侍于左右。三公之位,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位,西王于北阶,王陟阶,在东序。九州□伯咸进,在中,西向。……诸子之位,门内之东,北面东上。诸男之位,门内之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四塞九采之国、世告至者,应门之外,北而东上。(33)

3.诗歌外交

西周外交活动中,外交使节通过歌咏《诗》来相互表达志趣、联络感情成为一种外交习俗。史载: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