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1852—19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章
家茂去世

1864年是灾难的一年。禁门之变发生后仅仅两个星期,一艘由英国、法国、美国和荷兰组成的舰队炮击了下关,报复长州对外国船只的袭击。英国公使阿礼国爵士提议了这次行动,他已经极不耐烦幕府的拖延政策,认为有必要使用武力。

那年的早些时候,池田长发(1837—1879)率领一支日本使团出访法国,商讨对外国船只关闭横滨港的问题。幕府并不赞成此事,但仍认为有必要尊重对宫廷做出的承诺。不久池田就知道法国人完全没有兴趣讨论这件事。相反,他们要求赔偿遇袭的法国船只的损失,并保证他们以后能安全地通过下关海峡。池田深信幕府必须改变基本政策,于1864年6月20日与法国人签署了条约, 法文版的条约见W. G. Beasley, ed. and trans., Select Documents o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pp. 273-274。条约规定,日本政府必须在日本使团返回日本后三个月内 “支付十万雷阿尔银币,长州藩支付四万雷阿尔银币,共十四万”给江户的法国大使。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即便他并没有签署此类条约的资格。 池田给幕府写了封长信,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池田的信的翻译见W. G. Beasley, ed. and trans., Select Documents o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pp. 274-282。池田还不顾幕府命令,决定不去英国等国家。他认为他们肯定跟法国一样,不会同意日本向外国船只关闭横滨港的。

池田意外地早早返回日本,后来,知道签订条约的四国驻江户的代表要求幕府执行条约的各项规定,然而幕府回答说自己不受条约的约束,因为池田违反了委任条款。(他和同事随后都被调离岗位,并受到处罚。)四国认为幕府又在使用拖延战术,十分恼火,决定自己来处理这件事。他们不顾幕府的阻止以及和长州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协议的愿望,派了一支联合舰队前往下关。9月5日,联合舰队向长州的炮台开火,经过三天的激战,外国人登陆并摧毁了长州的防御工事。长州的大名毛利敬亲被迫请求停战并接受联军提出的条件:通过下关海峡的外国船只将受到友好对待;不许更换或者重修炮台;向外国船只供应柴火、淡水、食物和煤炭;支付三百万美元的赔偿金。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平静无事,直到11月德川家茂决定率领一支远征军讨伐长州,惩罚长州士兵在京都的不法行为。为了重振幕府的声威,家茂下令各藩国派兵出征。一些藩国找借口拒绝:他们显然不愿意帮助幕府。尽管长州被称为叛徒,但它的勇敢立场受到大家的钦佩,当下关遭联军轰炸的消息传来时,举国上下都很同情长州。幕府注意到了这种情绪,因此只要求长州道歉并提交一份认过书。毛利敬亲同意了这些条件,为表示顺从,他献上了三个主要谋臣的人头,并答应将按照幕府的要求处置三条实美等逃到长州的公卿。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387页。

这次胜利对幕府来说不算什么,但至少为它提供了一个内政和外交上喘息的机会。宫廷生活至少表面上恢复了原来的平静,然而隐隐约约的不安依然存在。中山忠能频繁地梦到睦仁亲王,感到很不安,于是派一名家臣到北野天满宫去为亲王祈求平安。忠能的妻子也很担忧,派人询问亲王的健康。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388页。

新年(1865年)已经开始,然而如何处理三条实美等逃往长州的公卿的问题则仍在讨论。主张将他们流放到九州的人中有一位名叫西乡隆盛(1828—1877),这是他首次在《明治天皇纪》中露面。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395页。这一条记录于2月16日。西乡的名字再次出现是在3月8日,当时他极力主张的恰恰是相反的做法:让这些公卿回到首都,并恢复他们的官职。他似乎因萨摩大名岛津茂久的一项命令而改变了主意。2月7日,改年号“元治”为“庆应”,前一个年号被认为是去年秋天发生禁门之变的元凶。

新年号的起用,并未给局势带来大的改善。7月14日,德川家茂来到京都。将军进京在几年前是格外重要的大事,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家茂向天皇汇报说,尽管毛利敬亲公开忏悔自己的罪行,但其藩内的攘夷势力又有不稳的动向,此外,敬亲还派人向外国购买大批军火。家茂称自己手里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敬亲在秘密和外国人交易,因此,幕府已经决定出兵征伐他。

家茂在正式出兵征伐长州之前先向天皇陈述自己的意图。这种事情即使在十年前也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将军根本就不会告知天皇自己的政治和军事计划。家茂也许将这次谈话看成是情况汇报,但孝明却理解为请求他同意征伐长州。孝明的第一个反应是邀请家茂到常御殿,并亲自为将军斟上一杯清酒,作为友谊和同意家茂计划的象征。天皇退到内宫后,议奏、武家传奏等廷臣将家茂拉到一边,告诉他天皇很满意他年初完成的修补山陵之功,正考虑赐予他的先祖德川二代将军秀忠和三代将军家光 “神号”。家茂竭力拒绝这个荣誉,但被告知这是陛下难得的表示,应该毫不犹豫接受才是。 《明治天皇紀》,第407页。于是,家茂接受了皇上的圣旨。这是天皇与幕府关系变化的又一个例子。

1865年11月16日,由英国、法国、美国和荷兰派出的九艘军舰出现在摄津国的海岸。他们派人传信给幕府,以这些国家的名义要求开放兵库港,还说天皇 外国人一直称天皇为“帝”(みかど)而非“天皇”(てんのう),他们认为这个头衔意味着宗教权威,而不是世俗权威。已经批准了条约。作为回报,联军愿意放弃下关事件赔偿金三百万美元的三分之二。但是,如果幕府不立刻同意这些要求,外国人将会径直到京都,向宫廷提出同样的要求。如果宫廷同样拒绝接受,那么再次见面将会是在“炮烟弹雨”之中。 《孝明天皇紀》第五卷,第653页。1865年10月30日英、法、美、荷四国的驻日大使在横滨签署了这份外交照会,照会的法文原文见W. G. Beasley, ed. and trans., Select Documents o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pp. 293-296。其内容与这里所给的日文版概要有许多小的出入。日本有七天的时间考虑。

驻扎在兵库的老中阿部正外和松前崇广赞成接受外国人的要求。他们认为没有时间咨询宫廷,如果坚持这么做,结果肯定会导致战争爆发,外国人的武力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无法估计的破坏。天皇得知他们的态度后勃然大怒,立刻令幕府将这两人革职,并幽禁在家,等候进一步的指示。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416页。尽管此前宫廷从未干涉幕府的人事安排,但幕府还是照做了。天皇在命令中并没有说明这么做的原因,但我们从其他资料了解到德川庆喜为避免开战而采取的措施。 与兵库外国人周旋的资料见《孝明天皇紀》第五卷,第654—655页,这些资料出自越前藩大名松平庆永(1828—1890)在1862—1867年间所做的记录《続再夢紀事》。

庆喜首先将所有的幕府官员召集到大阪城,询问他们的意见。跟上次的会议一样,除了同意外国人的要求,这些人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建议。只有松平康英有不满之意。觉得有些安心的庆喜让康英秘密联系大阪的行政长官井上义斐,让他下次磋商时告诉外国人,幕府已经决定按要求开放兵库港,但是,“实际上,我国将军之上还有天皇。重大事情连将军都得先获得天皇许可后才能实施。换言之,兵库开港这样的国家大事自然要得到敕许。为了获得天皇的许可至少需要十天时间”。 《孝明天皇紀》第五卷,第654页。

幕府的坦白令人惊诧。直到这个时候,外国人都以为将军(大君)就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帝)只不过是“精神上的统治者”。幕府官员也助长了他们的这种观点。汤森·哈里斯在日记中写道:“他们说到天皇时几乎用轻蔑的口气,听到我引用日本人对他的敬称时哈哈大笑。他们说这个人既没有钱和政治权力,也没有其他值得尊重的东西,就是一个傀儡。” Mario Emilio Cosenza, ed. The Complete Journals of Townsend Harris, pp. 371, 518.

幕府是日本的合法政府,因此将军就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种观点也反映在当时新上任的英国公使哈里·巴夏礼(Harry Parkes)爵士写给将军家茂的信中。他称呼将军为“陛下”。巴夏礼的要求之一确实是 “天皇批准条约”, 见W. G. Beasley, ed. and trans., Select Documents o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p. 300。这封信的日期是1865年11月21日。但是信中的语气显示,巴夏礼认为将军完全有能力从一个傀儡那里获得“批准”。

但是,幕府的一名高级官员现在公开承认天皇的级别在将军之上,兵库港必须征得他的同意才能开放。面对这个日本权力结构的新发现,外国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之前的设想。 外国人确实偶尔(可以追溯到汤森·哈里斯)威胁说要把争议提交京都,让天皇解决,但这是他们——或者其他任何人——首次被告知天皇的地位高于将军。有关早前外国人对天皇重要性的认识,请参考F. V. Dickins and S. Lane-Poole, The Life of Sir Harry Parkes, 2, p. 43。然而威廉·艾略特·格里菲斯(William Elliot Griffis)写道:“英国学术界第一次发现了真正的权力源头,揭露了江户的假冒政府,看懂了这个世代相传的谜语,并掀开了其长期遮盖的面纱。这个人正是英国公使巴夏礼爵士,是他首次为了寻找真相而不顾生命危险:扯去幕府‘陛下’的虚伪头衔,向英国请求得到国书,并将其递交给日本的君主——天皇”(The Mikado’s Empire, p. 577)。不久之后,英国将公开支持天皇,法国则支持将军:两国将他们在欧洲的对立关系延伸到了日本,不过当时四个国家都令人意外地同意延迟十天,等候天皇的批准。他们仍不相信幕府官员的保证,要求出示天皇一定会批准的证明。井上义斐回答说自己拿不出任何证据,但在日本,做出重要承诺时一般都要滴血盟誓。“因此,我将当着你们的面,割破我的手指,按上手印。”说着他拔出匕首,准备割手,这时,吓得脸色发青的外国人连忙将他止住,说相信他。 这里我使用了松平庆永的描述,引自《孝明天皇紀》第五卷,第655页。其中的细节部分与《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的第418页有出入,例如,后者写道是巴夏礼看到井上要割手指,于是说相信他。

井上义斐的谈判支持了庆喜的决定,使幕府获得了十天的宽限期以争取天皇的同意。这件事本身非常困难,但是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家茂对宫廷开除两名幕府官员这事感到非常恼火,认为幕府的权力遭到篡夺。11月21日,他上书天皇,陈述自己“幼弱不才之身,虽蒙征夷之大任”,但上不能“奉安宸襟”,下不能“镇万民”,因此希望把将军之位让给德川庆喜。他还恳求天皇看在危险的国际形势份上,迅速同意签署条约。提交申请的同一天,家茂离开大阪前往江户。当家茂走到京都南部的伏见时,接到了关白二条齐敬的信,说他的辞职申请不能马上批复,并斥责他未经许可便返回江户的行为轻视“天朝”,不合“臣子之做法”。二条要求家茂参加第二天的朝会,亲自向天皇解释辞职的原因。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419页。

这份书信的训斥几乎不能再严厉。天皇和将军谁更强大,已经毫无疑问。家茂改变计划,住进了京都的二条城。他要求德川庆喜、松平容保等在京都的主要幕府官员到皇宫去,向天皇解释立刻批准条约的必要性。

庆喜随后被召入宫,与关白等朝廷官员讨论是否批准条约的问题。孝明在竹帘后面聆听了他们的讨论。会议从晚上6点开始,开了一夜,但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第二天,在庆喜的建议下,大约三十名驻京都的各藩重臣参加了讨论。会津藩和土佐藩首先发言,强烈要求开放国土,并谴责闭关锁国的政策。其他藩国几乎无一例外地支持天皇批准条约,这对孝明是个巨大的打击,但宫廷最终决定批准。中川宫亲王的一番话尤其打动天皇,他恳求宫廷接受条约,并警告说,如果拒绝,“彼等立开战端,则……兵库、京师忽成大火,宝祚之安危难保,伊势神庙亦成灰烬,此者仿若眼前。” 石井孝,《幕末 非運の人びと》,第91页。

即便正享受着五百年来最大的权力,天皇也无法忽视大多数藩国的意愿。不得不批准自己所痛恨的条约一定让天皇有断肠之痛,但是,他拒绝兵库开港,也算保留了一点颜面。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420页。关于宫廷给幕府的谕旨译文,见W. G. Beasley, ed. and trans., Select Documents o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p. 304。许多人声称愿意为天皇的事业贡献自己的生命,但即便是天皇,心里也很清楚装备极差的日本士兵根本就不是外国人的对手。

尽管家茂宣称自己是“前往江户”,但他在关西地区一直滞留到12月20号。在那一个星期前,天皇接见了家茂和其他的幕府高级官员。家茂为自己的无能,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争议向天皇深表歉意,但天皇安慰他说,他们将像以前一样并肩作战,“治内地,御外辱,充实武备”。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421页。

1865年余下的时间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而睦仁亲王的名字则极少出现在1866年的记录里。8月,他完成了《孟子》的素读。这本书花了他一年多的时间,与上一本花了他四年多时间的《论语》相比,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天皇夸奖了亲王的努力,并鼓励他继续保持。

尽管如此,有证据显示天皇此时最担心的还是亲王的教育问题。他担心亲王受到负责抚养他的宫女的过度影响,特别是她们可能向他灌输过激的尊王攘夷思想。孝明在写给贺阳宫亲王(中川宫亲王的新头衔)的信中说:“如今神色虽是吾子,然并不亲近。视从予之命者为恶人,少许反对者则甚赞美。虽是少儿,亦绝不可轻视。”孝明指责宫女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再次透露出退位的意向。 远山茂树编,《维新の群像》,第56页。他的翻译非常随意,而且略去了大量事实,但是正因为如此,使得他的译文比原文更好理解。石井引用了写于1865年8月29日同一封信中的某些词语(《幕末の天皇》,第89页)。这封信并没有出现在《孝明天皇紀》中,而是出现在《朝彦親王日記》第一卷,第336—337页。

大约这个时候,在京都北部隐居的岩仓具视写信给天皇,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敦促天皇放弃“酒池肉林”的生活,改为严肃地对待政治问题。 《朝彦親王日記》第一卷,第336—337页。远山说岩仓的这番话出自《続叢裏鳴虫》(《维新の群像》,第57页),然而书中并没有。该页引用中山忠能的日记中“宫殿如游廊,日日欢乐”一节,记录孝明天皇的侧室及妾有二十几人。

这些零散的证据似乎表明,天皇纪中宫廷平静生活的记载可能掩盖了一些不太好的实际情况——亲王甚至向父亲叫喊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而孝明试图通过沉迷于美酒和女人来忘却苦恼。

我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贺阳宫的活动,他被一位现代历史学者描绘成一个“狡猾”的人。 石井孝,《幕末 非運の人々》,第88页。 1863年9月,由贺阳宫一手策划的宫廷政变取得成功后,天皇为他赐名朝彦亲王并任命他为弹正尹,这个职位具有直接上奏天皇的特权,是只有皇室血统的亲王才能拥有的高级职位。 远山茂树编,《维新の群像》,第51页;石井孝,《幕末 非運の人々》,第77页。由于这个官职,亲王被称为“尹宫”。然而,有个奇怪的谣言流传开来,说贺阳宫诅咒天皇。据说,1863年夏,亲王派人给石清水八幡宫的忍海送去一支箭和一大笔钱,这个僧人是亲王的好朋友。忍海买来一只野鸡,用箭将其射死。他将野鸡摆在祭坛上,诅咒天皇,祈求贺阳宫取代天皇。忍海的阴谋被鸟取藩的一名武士发现了,他杀了忍海,并将野鸡从祭坛上移开。

消息传到了天皇那里,但是他非常信任贺阳宫,认为这是某个“奸人之策”。他宣布自己和亲王是“真正之连枝”。 1864年1月11日,孝明给中川宫亲王去信,信的相关部分见《孝明天皇紀》第四卷,第940页。石井引用了的信的部分内容,包括天皇谴责谣言是不法分子试图推翻9月30日的政变,并说他肯定尹宫能看透他的内心,就像他能看透尹宫的内心一样(《幕末 非運の人々》,第77页)。孝明最后说他对亲王完全没有疑心。为了表示对亲王的信任,天皇增加了亲王的薪俸,并为他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新宫。 远山茂树编,《维新の群像》,第52页。

这件事看起来令人难以相信,然而一些宫廷人员却认为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说明宫廷的气氛非常压抑,人们相信有邪恶的巫术。它也解释了那年年尾,天皇和将军去世时,为什么那么快就出现了毒杀论和阴谋论的谣言。 按照蜷川新的说法,“明治天皇于庆应3年的1月9日登基。前一年的12月25日明治的父亲孝明天皇被岩仓等人暗杀,同年9月20日第十四任将军家茂在大阪城被某个杀手杀死”(《明治天皇》,第11页)。

对于幕府而言,1866年完全是个灾难之年。这次的灾难并非来自外国人——他们对降低关税等没什么争议的谈判结果非常满意。相反,前年春天幕府宣布准备第二次征讨长州,将由将军亲自指挥。得知消息的长州购买现代武器并用西式方法训练自己的军队。但更重要的是,它促使长州和萨摩这两个一直以来的死对头结成了盟友。初期的结盟体现在萨摩为长州提供从长崎的欧洲商人那里购买武器的渠道。1866年初,西乡隆盛就派黑田清隆(1840—1900)到下关去试探长州领导人关于两藩合作的意愿。 这些长州人包括像木户孝允、高杉晋作、井上馨和伊藤博文这样的杰出人物(《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429页)。 1866年2月,一直为实现两藩结盟而奔走的土佐藩士坂本龙马(1835—1867)和中冈慎太郎(1838—1867)和西乡见面,探讨萨摩和长州之间积极合作的计划。 关于这个时期的谈判,见Marius B. Jansen, Sakamoto Ryōma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pp. 217-222。他们的战斗口号已经不再是“攘夷”。“倒幕”、“王政复古”的目标将两藩紧密团结在一起。3月,在坂本龙马的协助下,木户孝允(1833—1877)和西乡隆盛分别代表长州和萨摩签署了协议。 关于协议的六条内容,见Marius B. Jansen, Sakamoto Ryōma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pp. 220-221。

1866年7月,幕府的军队开始征伐长州。幕军的士气非常低迷。幕府本来指望一些藩国派兵加强幕军的力量,但是他们拒绝出兵,其余的藩国也只派了小分队参加。而长州的军队尽管在人数上并不占优,但却受过良好的训练,且装备精良。甫一交战,幕府军便落败,而这是这次战争中幕府连败的开始。这次战争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战斗使用的是枪炮,而不是刀剑、弓箭。这是日本第一次现代战争。

战斗期间,本来就身体欠佳的德川家茂在大阪病倒。 那年5月家茂开始发病,病情几经反复,并在7月加重。那时家茂在大阪。关于他的病情的详细描述,请参考Conrad Totman, The Collapse of the Tokugawa Bakufu, p. 516。几乎与此同时,尚无子嗣的家茂的继承人问题被提了上来。他自己选择的是德川庆赖三岁的儿子龟之助。在这个国家危难的时刻,家茂为什么会选一个小孩子做自己的继承人,非常令人费解。没有一个人同意他的选择,甚至包括家茂的妻子亲子内亲王 一名宫女的日记中提到,亲子内亲王担心龟之助的年纪太小,无法应付当时的困难局面(《孝明天皇紀》第五卷,第799页)。。最后家茂同意上奏天皇,请求自己死后由德川庆喜继任将军,并担任长州征伐的统帅。 《孝明天皇紀》第五卷,第798页。这份给天皇的奏折日期只写了“七月”,但是其他资料确切地显示奏折上呈的时间是7月29日。然而,家茂死于7月20日。因此,我们不清楚到底是家茂之前就把奏折写好了,还是这封奏折是别人代写的。1866年8月29日,德川家茂在大阪去世,终年二十岁。

9月19日,天皇召集一批资格较老的公卿开会,讨论鹿儿岛大名提出的建议。那份建议书中称在“皇国危机存亡之时”,应该停止与长州的敌对状态,将一切力量用于防御外患。 建议书的原文见《孝明天皇紀》第五卷,第804—806页。议奏正亲町三条实爱强烈支持这么做,其他公卿没有人发言,但是坐在帘子后面的天皇要求“征长解兵之事暂待”。激动不已的实爱拜受了天皇的话,据记载“血泣痛哭无措”。在知道天皇反对的情况下,实爱还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很出人意料。即便实美和强大的萨摩藩联系紧密,但仍难以想象亚洲或者欧洲的其他专制制度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是石井孝的观点,见《幕末 非運の人々》,第95页。我曾试着想象凯撒·威廉二世耐心地倾听大臣激烈抨击他的政策,但发现那太困难了。 9月12日,公卿再次开会,孝明否决了萨摩藩的提议。 《明治天皇紀》第一卷,第442页.

幕府一开始隐瞒了家茂已死的消息,但是总要有人担任讨伐长州的总指挥。9月8日,德川庆喜被任命为征长总督。庆喜出发上前线之前,接到了小仓陷落的消息,小仓是幕府在北九州的一个据点。因此,他决定暂时停止与长州的敌对状态。他将这个决定通知关白,再由关白通知天皇。不出所料,孝明极为不悦,坚持要求庆喜完成使命。9月24日,庆喜觐见天皇,向他解释了形势的无望。天皇这才同意停止战争。

9月28日,家茂死后一个月,他的死讯正式对外公布,这为第二天结束长州征伐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 声明只是说敌对双方将“暂时”停止进攻(《孝明天皇紀》第五卷,第832页)。一场不会给任何人带来荣誉和利益的战争就这么结束了,没有砰砰作响的枪炮声,而是伴随着啜泣。然而它永远改变了日本人对战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