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蛤御门之变
1863年6月9日,德川家茂向天皇报告说,幕府将于6月24日驱逐外国人。之前他曾两度定下日期,但都不得不推迟。毫无疑问,家茂极度不愿这么做。他心里很清楚,假如外国人拒绝离开,日本的军备是多么的可怜和不堪一击。然而他别无选择:宫廷不断向他施压,而他在迎娶和宫时已经承诺将执行攘夷政策。
了解了宫廷驱逐外国人的决心之后,长州藩匆忙筑起了沿海的防御工事。确定攘夷开始的这一天,长州藩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急先锋,首先向外国船只开炮。停泊在九州北部岸边的一艘美国商船成了第一个牺牲品。接下来几个星期,他们又分别炮轰了行经下关海峡的一艘法国军舰和一艘荷兰军舰。消息传到宫廷,天皇令公卿正亲町公董担任“攘夷监察使”,到长州藩为藩主及其儿子送上礼物,赞扬他们在攘夷事业中主动担任其他藩的领导。显然,外国人迟早会报复,但孝明早就准备打一仗了。
不久,萨摩藩成功地抵御了英国人的进攻,天皇似乎由此坚定了必胜的信心。英国人要求幕府和萨摩藩分别赔偿在生麦村遇害的查尔斯·理查逊。5月,幕府做了赔偿,然而萨摩藩则拒绝回应。1863年8月12日,英国派出一支由七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到鹿儿岛湾,要求大名岛津茂久处死生麦事件的肇事者,并为死者和事件中的伤者支付赔偿金。英国给他们二十四小时的考虑时间。萨摩藩的回答是:肇事者已经逃跑,无法找到;至于赔偿金,没有幕府的许可藩国无权支付。
8月15日,英国舰队突然扣留了隶属萨摩藩的三艘蒸汽军舰。中午时分,萨摩藩向英军的舰队开炮,英军回击。激战持续到傍晚。鹿儿岛的许多房屋和寺庙都毁于炮火,萨摩藩的军队也损失惨重,但英国人也蒙受了巨大损失,舰队未获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就离开了。岛津茂久把战斗的情况向宫廷汇报,天皇发来了嘉奖的敕书。
宫廷对这个消息的反应非常热情。由于预料到可能要与外国人发生武装冲突,皇室成员和公卿在进出皇宫时都要佩剑。这对他们是个全新的体验,因为宫廷成员已经有几百年没有真正准备过战斗了。关白鹰司辅熙咨询住在京都的大名们,天皇是否适合亲自领导攘夷运动。鸟取藩的大名池田庆德(1837—1877)回答说:“亲征亦可,然至尊及公卿倘不知兵,以何达其目的?会津藩主肥后守松平容保,今任京都守护之职,诸藩主亦拥兵在京,宜命该等练兵,眼熟戎旅,耳惯炮声,而后可初议亲征之事。”
于是,孝明天皇命令松平容保的士兵在建春门外演习。那天下着雨,但天皇还是从城门上的一个观察点观看了演习。陪同他的有皇后和皇太子以及宫里的许多侍女、公卿和大名。容保亲自率领一支三千多人的队伍,大约下午4点开始演习。所有的士兵都身穿盔甲,但是一些部队扛着枪支,其他的则挥舞着长矛、弓箭等传统武器。士兵们吹响了海螺号,打起了钲鼓,挥舞着大刀和长矛,不时发出战斗的吼声。几乎看不到一点现代战争的痕迹。
9月17日,建春门外又举行了一次演习。这次参加的不仅有会津藩,还有鸟取、德岛、米泽和冈山等藩国的军队。睦仁亲王再次观看了演习。米泽藩的军队演习时使用的都是西式武器。《明治天皇纪》中这样写道:
炮声震天,硝烟蔽空,陪观儿女惊愕失色,亲王神色未变,始终泰然。天皇亲览军事,近世绝无之事,况亲王幼冲即陪之,未曾有也。当时廷臣中有为说者,言纵令练兵、驰驱于九门之内,啻破旧习;于内侍所附近弄兵器,亦冒渎神威,可想当时之状。
9月25日,孝明宣布将去大和参拜神武天皇山陵和春日大社,祈祷攘夷成功。他还计划到伊势神宫去做同样的祈祷。这些行为明确表面孝明考虑亲自指挥攘夷运动。攘夷派公卿与长州藩的武士和志士商讨之后,认为这是一次极好的倒幕机会。公武合体派猜到将会发生什么事,极为不安,于是请求中川宫亲王说服天皇取消原定的大和之行。28日清晨,中川宫亲王来到皇宫,问天皇为何要走亲自指挥这步险棋。天皇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吓了一跳,说自己还没有决定是否亲征。去参拜神武天皇山陵是他的“素志”,但其余的话都是为了安抚三条实美一派而说的。中川宫亲王很清楚,天皇已经被攘夷派控制了。
那天晚上,中川宫亲王在天皇的要求下,与前关白九条尚忠及其他公武合体派成员进行磋商。他们决定铲除那些阴谋进行“朝政改革”,即试图破坏宫廷与幕府传统关系的人。30日凌晨前,朝廷召开了一次会议,与会的有公卿以及京都守护和所司代。御所的九个大门被锁上,没有天皇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进入御所。他们命令各大名的士兵守护城门。凌晨4点,京都发射了空炮,宣布戒严令开始。攘夷派公卿听到炮声赶到皇宫,但是大门紧锁,他们被挡在了外面。
这时,中川宫亲王在天皇御前宣读一份诏书:“今春以来议奏、国事挂等,勾结萩藩,矫敕多发,亲征之事为最。自今以后停实美等参朝之权,责其闭居。”
三条实美及同党被解职,改由中山忠能和正亲町三条实爱这样的公武合体派担任其职位。天皇另颁布一道谕旨,宣布取消大和之行,称攘夷的政策没有变,但现在并不是天皇亲征的合适时机。攘夷派很快就明白他们的辉煌岁月已经成为过去。就在长州藩的武士离开京都返回自己藩国时,包括三条实美在内的七名公卿跟随他们一起去了长州。公武合体派现在控制了宫廷。
这些重大事件后,宫廷迎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11月3日,宫内庆祝亲王的生日。宴会办得非常节俭,大家如往常一样交换鲜鱼等礼物。随后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聚会,中山忠能献上祝词祝贺中山庆子,即自己的女儿和皇太子的母亲。那天,忠能在自己家里为亲王的健康长寿举杯。他无比怀念过去亲王住在家里的那段时光。亲王现在十二岁了(按照日本的算法)。往事茫茫入梦,世事变幻恰似反掌。忠能无疑在想,在瞬息万变的宫廷,自己的境遇就如万花筒般变化无常。那个月晚些时候,忠能的妻子中山爱子觐见了自己的外孙。这是她七年来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外孙。回想起过去的种种,爱子忍不住泣涕如雨。
12月26日,睦仁年满十四岁的同伴里松良光乞假参加元服仪式。这个请求被批准,在庆祝仪式上天皇和皇后都送了他礼物,亲王除了实用的礼物之外,还送了朋友一些有关打仗和神鬼的传统绘本。其中一些书中的插图被亲王上色,有些还有亲王的乱画。显然他已经看过这些书,也许是在被迫阅读儒家典籍时聊以解闷吧。
亲王的和歌指导(从1864年2月起)由父亲改为宫廷诗人冷泉为理(1824—1885)和柳原光爱(1818—1885)。此前,为理不知道亲王已经受过父亲(偶尔还有典侍广桥静子)的指导,认为自己有责任告诉天皇亲王已经十三岁,是时候开始学习短歌了。天皇国事繁忙,一时没有答复他。2月19日,为理创作了两首和歌,解释自己为何认为亲王应该开始学习和歌。第二首是这样的:
花一开始
并无
香味
在还是蓓蕾的时候,
花就开始成为花了。
1864年2月,将军德川家茂应天皇之命访问京都。六天之后(2月22日),他来到二条城,天皇任命他为右大臣兼右禁卫府大将。家茂到皇宫答谢皇恩。
天皇写给家茂的文章中却一点也不高兴:“呜呼!汝如何视方今之形势?内则纲纪废弛,上下解体,百姓受涂炭之苦,皆显瓦解土崩之色,外则受骄虏五大洲之凌辱,正临并吞之灾。其危实如累卵,又如燃眉。朕思之,夜不能寝,食不下咽。呜呼。汝如何视此。此非汝罪,乃朕之不德所致,其罪在朕。”
天皇的措辞都是陈言套语,但这些话似乎发自肺腑。文章写道,“朕爱汝如子,希汝亲朕如父”,这时的天皇显示出了对家茂的喜爱之情。他敦促家茂不要辜负“征夷大将军”的头衔,还说,“夫征服丑夷为国之大典,非遂兴膺惩之师不可,然无谋之征夷,实非朕之所望。当议定所以之策略,以之奏朕。”
这封信的措辞比同时代的大多数公文都要直接,它强烈表明了孝明的立场。他喜欢与幕府合作,通过驱赶丑恶的夷人,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然而他却不赞成长州武士那种轻率地进攻外国人的做法。他用 “累卵”和“燃眉”两个词表达了自己对紧急形势的担忧:“累卵”的意思是叠起来的蛋,一碰就倒,而“燃眉”的意思是危险离得很近,把人的眉毛都烧焦了。
除此之外,家茂的来访还是很愉快和悠闲的。他一直待到五月才离开。天皇和家茂多次交换礼物,而且皇宫举办的所有宴会和娱乐活动都邀请了他。三条实美逃往长州后,宫廷的攘夷派已经失势,国内其他地方的排外活动也暂时平静下来。
平静首先在7月8日被打破。长州藩向宫廷请求原谅三条实美、毛利敬亲及其儿子定广,并允许他们回到首都。宫廷拒绝介入此事,将事情全被委任给幕府处理。长州藩的浪人听到请求被拒的消息后,非常气愤。其中有些人秘密聚集到一个叫池田屋的旅店,商议下一步行动。幕府听到了聚会的风声,派出近藤勇(1834—1868)领导的著名的“新选组”(一个由幕府组织的精英剑客团体)袭击了池田屋,杀死或活捉了那里的所有浪人。
池田屋事件的消息传到长州藩,愤怒的长州藩派出一支由一千多名士兵组成的队伍来到京都,由福原越后(1815—1864)担任首领。随着有相同信念的浪人加入,队伍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在城里的各个地方驻扎下来,并派人向宫廷和幕府请愿,再次请求原谅。7月27日,宫廷在商议后决定,允许毛利敬亲或毛利定广访问首都;假如他有后悔之意,那么宫廷可以取消处罚。在德川庆喜的要求下,宫廷命令京都附近的长州军队撤离自己的据点,返回长州。但这些要求都被长州藩拒绝。相反,他们这时考虑的可能是这样:选一个大风的日子在京都放火。趁乱杀死京都守护松平容保和中川宫亲王;说服天皇移驾长州;袭击“新选组”;撤掉会津藩大名的京都守护一职,改为由长州藩的大名担任;迫使将军实施攘夷计划等。
对中川宫亲王和松平容保的特殊仇恨可能源于当时流传的一个谣言,称这两人采纳了佐久间象山(1811—1864)的建议,准备将天皇迁往彦根。这类谣言并非第一次出现。1863年7月,支持开国的老中小笠原长行(1822—1891)曾带领一支一千五百人的幕府军队从江户驶往大阪。一时谣言四起,说他打算迫使宫廷同意开国,否则将在首都纵火,绑架公卿,并一举摧毁这座城。谣言还说幕府计划将首都迁往彦根。现在,时隔一年,类似的谣言再次传到了长州爱国者的耳朵里。
儒家学者佐久间象山被认为是计划的发起人和开国的拥护者,是浪人特别憎恨的一个对象。8月12日,他们在京都杀害了象山。长州人的鲁莽行为激起了其他藩国的不满,他们纷纷要求派兵征讨长州。
支持和反对长州的势力都聚集在京都周围。8月19日,朝廷命令长州藩立即撤回所有部署在京都地区的兵力。如果长州藩遵守天皇的命令,并乞求原谅,朝廷承诺认真考虑这一请求。但是长州藩的武士拒绝服从命令;相反,他们向朝廷上书,历数松平容保的种种罪行,以及对其实施天诛的决心。解释长州为何别无选择只好开战的信被扔进了公卿、诸藩主的家里。
宫廷顿时一片混乱。天皇接见了关白、中川宫亲王、德川庆喜等人,并下达了镇压长州藩的旨令。这时,战争已经在伏见那里打了起来,枪炮声在皇宫都听得见。庆喜下令关闭皇宫的所有大门。
第二天早晨7点,叛军距离城门越来越近。福原越后的军队被大垣藩的士兵击退,但是其他长州叛军则成功抵达了蛤御门和中立卖门。书中记载战斗“其音如万千雷落”,“殿舍震动恍如地震”。叛军的火力主要集中在会津藩把守的蛤御门。战斗异常激烈,叛军差一点就攻破了城门,这时桑名藩和萨摩藩的援军赶到,合力赶跑了长州藩的军队。蛤御门之捷鼓舞了那些效忠天皇的人,战斗一共持续了五个小时,叛乱才被镇压下去。
战斗给皇宫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在天皇的命令下,睦仁亲王与皇后和淑子内亲王一起,从自己的住处搬到了常御殿。紧急时用以疏散皇室成员的乘舆也准备好了。孝明天皇身着朝服,静静地坐着,仿佛对周围发生的喧嚣无动于衷。廷臣们卷起帽子上的长缨,把宽大的袖子系到后面,脚上穿着草鞋,与平时的形象完全不同。皇宫庭院所到之处满是身穿铠甲的士兵,炮弹打在皇宫的大门上,偶尔血溅四处。突然,门外蹿起了火光,并向四周扩散。熊熊的火焰沿着乌丸通一路烧去,看上去皇宫马上就要变成火海。皇宫内的混乱情形简直无法用言语描述,宫廷成员们甚至想跑到外面。在松平容保的谏言下(他坚持认为他们不应该逃跑),孝明才没有卷入两方火拼的战乱之中。
第二天,幕府趁着胜利,处死了三十多名被关押在六角监狱的尊王攘夷派。死者的尸体堆积在一起,在二百五十多年没有见过战争的皇城门外曝尸三日。京都大约有两万八千间社寺民屋毁于战火,大火连烧了好几天才被扑灭。
长州叛军被镇压,首都又一次呈现出祥和的气氛,但仍不时有令人不安的事情发生。一天夜里,一群人闯入皇宫,试图偷走皇上的乘舆。消息传到负责宫廷防卫的德川庆喜那里,他匆忙赶到皇宫,发现大约有三百人聚集在常御殿。庆喜命令这些人散去,同时派人向关白和中川宫亲王汇报情况,他们也急忙赶来了。大家请求天皇搬到一个安全一点的地方。后来,在庆喜的要求下,天皇搬到了紫宸殿居住。陪伴他的有睦仁亲王和皇后。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宫女被吓得啼哭哀叫。亲王也吓得晕了过去,在一名侍者的帮助下才清醒过来。
这一描述在战后成为被误改为描绘明治天皇的传说之一。例如,一名(不太友好的)传记作家写道:“1864年7月,当长州藩向蛤御门开火时,(明治)天皇被爆炸的响声吓得晕了过去。从这个事情上我们可以推测他天性胆小懦弱。”使亲王晕倒的并不是蛤御门外的枪炮声(这一战斗发生在一天前),而是半夜里突然被夹在一群尖叫的妇女中间送往紫宸殿。尖叫声可能是因为一次反常的事件:某位嫔妃的侍女正陪同她从一处宫殿走向另一处宫殿,途中侍女意外地把一个装有黑色液体(用来涂牙齿)的罐子掉在了地上。罐子撞击地板的声音使人们误以为是枪炮声,而液体发出的气味也非常强烈,因此造成了恐慌。
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在记录天皇生活的严肃文字中,出现这样一则可能像中世时的传奇故事,还是令人感到吃惊。出现在庭院中的那些神秘人物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偷皇上的乘舆?为什么三百人一个也没有抓获?为什么侍女要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携带染齿的颜料?为什么罐子掉在地板上的声音会让这么多人陷入恐慌?
这个神秘事件发生的当天,亲王派人请来外祖父中山忠能。他拿出一些绘本,要外祖父讲给他听。即使在这个皇室百年不遇的危险时刻,十二岁的亲王也没有被身边发生的真正冒险故事所吸引。他依然是那个沉迷于冒险故事书的小男孩,这一点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