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让用户感知你的存在
让用户感知你的存在,这一点很重要,但是传统行业里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微信虽然是免费的,腾讯也往里面投了很多钱,但是腾讯认为这些并不重要,因为腾讯在投入金钱的同时,微信为腾讯凝聚了几亿的用户,这是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微信将来在上面嫁接O2O可以赚钱;嫁接电商可以赚钱;一款游戏发行了也可以赚钱。将来腾讯通过微信用户群一年就不只是几百亿了,这样看来比靠通信收费挣钱容易很多。
聚美优品是中国第一家化妆品限时特卖商城。聚美优品由陈欧、戴雨森和刘辉在2010年3月创立,致力于创造简单、有趣、值得信赖的化妆品购物体验。就在2012年“双十一”这个购物狂欢节来临之前,聚美优品推出长达两分钟的完整广告登陆湖南卫视,并且同时花了很多钱在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的黄金时段播出。这条广告主要通过考试录取、职场奋斗、恋爱表白等场景来讲述一个奋斗的故事,展现出来的是当前的年轻人在遇到困难时的思想,它引起了很多80后、90后的共鸣。这条广告的广告词是: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
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
你否定我现在,我决定我的将来。
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
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这条广告播出之后,就一炮而红,陈欧的名字和形象,还有他的经典陈欧式台词,都成为媒体和微博热议的话题。
陈欧为自己代言,让用户知道了聚美优品的存在。因此,一个产品只有好的质量是不够的,还要让用户感知你的存在。
互联网的创业者的整体素质相对高一些,因此在运营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互联网本就是开放、信任的平台,所以互联网的创业者们都有很强烈的欲望。因此B座12楼每期无界沙龙都有很多人参与。这就让用户知道品牌的背后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创业者。这种感觉就像大家对苹果认可之后,知道背后有一个乔布斯一样。相比空洞的品牌,以及那些产品,一个鲜活的人更让人有信任感。同时个人的品牌更具有张力和更具体化。
快的打车的创始人陈伟星在一次沙龙上做了精彩的分享。他说他给自己的产品经理、设计人员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定,那就是所有的设计都要给他讲一个故事。比如说,有一次一个设计师用了蓝色,那么这个颜色的故事就是“这是坐在飞机上看到的天空蓝”。这样用户在用产品的时候就会记住这件产品,也会意识到这个产品的存在。
360在用户感知上有这样一个例子:网上有很多人用盗版的QVOD。很多人在重新打包之后,装一些有病毒和木马的播放器,用来播放不健康的东西,这个时候360就弹出提示说:该视频有病毒,不宜播放。用户于是就爱把360关掉,如果360还是弹出窗口提示,就会把360彻底地卸掉,等看完了之后就会重新把360装上,这种需求就叫强需求。
当强需求(生理需求)和隐需求(安全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安全软件就只能选择一边满足,然后就简单地用“不可调和”为理由停止思考。这样360就遇到了麻烦,如果不提示,用户看了视频电脑中病毒,最后会骂360垃圾,影响了软件的声誉;继续提示吧,用户会卸载你,用户卸载之后,万一QQ弹出个窗口,他就又可能装QQ安全管家了。周鸿祎的360针对这个现象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讨论了很多次,最后决定在360安全卫士里集成一个新的产品:看片保镖。当用户一定要在存在风险的网站上看片时,360会提示用户承建一个虚拟机下的浏览器,把它和真实的系统隔离开,用户看完之后,关掉浏览器,虚拟机就会自动清理缓存,这样就保护了真实系统的健康。
该产品推出之后,用户反馈良好,这不仅表现在使用的数量上,还表现在用户由于此功能在社交媒体上主动传播360,这对360的口碑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当然以后因为看片被拦而将360卸载的用户减少了。360也没有默默无闻地做这款产品。在整个过程中360的功能和地位被不断地强调:你主动访问有风险的网站,360就为你隔离风险,按照360的提示做,就不会有病毒进来。
这就是360的用户体验和感知,安全产业本应该在后台默默无闻地做活雷锋,但是360加入之后,就被拉入更高的战局。
之后的360体检、补丁升级等产品的功能娱乐性大于实际意义,但是世界上话题最丰富、传播率最高的就是娱乐信息,360这么强烈地刷存在感,这多少会让一些用户觉得无聊,但是对于中国大多数的网民而言,360在电脑上的活跃让他们体验并且感知到安全。
周鸿祎在UPA大会上说:“概念离用户很远,用户不会因为手机系统是ios才来用,用户最早上Facebook是因为能交友。所以忘掉那些概念,而是去观察用户。”因此,要想让用户知道其存在,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用户!
互联网思维
用户体验和用户感知很重要,但在更前面,你需要首先确定你的用户是谁,如何去定性他们,你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他们喜欢什么、害怕什么、信赖什么、反感什么、羡慕什么、鄙夷什么,有了这些,你才可以去谈用户体验和用户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