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互联网思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8 可穿戴设备的陷阱

2014年是可穿戴产品的大爆发时期,但是商业化的普及并没有使它的概念火爆。可穿戴设备有儿童监控、智能家居、谷歌眼镜等,可谓是资本云集,技术的比拼。可穿戴设备如今站在风口上。如果国内企业只是盲目地模仿国外的路径,那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掉进陷阱。

谷歌推出了Google Glass,苹果推出了智能手表,这让整个行业很激动。因此,大家都在说,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新的趋势,是一个新的潮流,会是行业发展的未来。其实正确地说它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从最早的上网设备PC到Pad到手机,它们都是智能设备,也都能和互联网联系上,越来越多的设备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互联网将无处不在,这是一个未来的趋势。但是周鸿祎觉得:可穿戴设备对中国企业不是机会,而是陷阱。

周鸿祎说:“在美国,一个东西卖99美金,这是一个挺便宜的价格。但是,换算成人民币,这就是600元,在中国就不是一个便宜的价格。你在中国要做一个‘可穿戴’的智能设备,我认为那必须满足中国最广大草根用户的实际需求,价格得是他们能接受的。”当有很多公司想模仿苹果做手表的时候,周鸿祎说:“有很多男人戴表不是看时间,更多是为了彰显身份,或者当作一种装饰品,或者追赶一种潮流。所以,现在手表只剩下一个功能,就是潮流。但是,实话说,中国的企业不管大小,不管是不是高科技企业,都不具备制造市场的元素,不具备引领潮流的能力。你不可能做一款手表出来,就达到百达翡丽的高度,也不可能像苹果一样引领潮流。”

中国企业想做手表,那么功能一定不能少,短信、微博、日历等都少不了。但是手表的盘面很小,电池的电量肯定会不够,在手表上查东西的时候,还不如拿出手机直接用更方便。不管是在功能上,还是在便利性上,手表都没有手机有竞争力。因此,手表的功能只有装酷,其他没什么用处。

现在的手机不再以打电话为主要的功能了,它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是玩游戏的设备,也是上网的设备。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觉得,看惯了5寸的大屏幕,如果再去看4寸的小屏幕,肯定会不习惯,这个时候也没有买小屏幕的欲望了。所以有一些可穿戴设备看起来是机遇,但是对于中国公司来说是陷阱,它会让一个公司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消费者还不一定买单。因此中国的企业在做可穿戴设备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你到底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用户凭什么买你的产品。

今天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不是比拼技术和硬件的时刻,中国的企业家要冷静下来思考商业化路径。在2015年智能穿戴产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它不是一件单纯的硬件产品,而是一个设备、智能、人三者融合的产品,因此不能仅仅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可穿戴产品,也不能只以硬件的思维来思考智能可穿戴产品,而是要抓住智能穿戴的核心,就是和人绑定,并为人提供更有效和便捷的生活方式。只有在理解了可穿戴设备的本质之后,才能让我们在产业商业化路径的思考中不迷失。

回看一下可穿戴设备这两年走过的路,有一些行业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理解有些局限性。当然这和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一个新产业的出现必须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也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

周鸿祎说,有一些小公司做智能硬件,认为增加了功能,就增加了附加值,就可以谋求高额利润了。这是不对的,现在的互联网带来最大的颠覆就是:在未来五年改变硬件的整个路径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闯进了电视产业的一段时间里,50英寸的电视卖2999元,60英寸的电视卖3999元,吸引人们买电视的是互联网功能吗?当然不是,人们买的只是它的价格。按照互联网的发展轨迹,硬件是按照成本零利润来销售的。硬件零利润是一种趋势,早被凯文·凯利预言了。他在《技术想要免费》的文章里说:“在未来(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所制造的一切几乎都将免费:冰箱、滑雪板、激光投影机、服装等等。实现的前提是这些东西融合在网络节点中,作为网络服务的载体。”

智能手表是硬件,而硬件的趋势是免费。因此周鸿祎认为,可穿戴设备在中国不是机遇而是陷阱。

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看,它的发展势头很强,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多,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使用者的隐私问题。老板希望自己的员工佩戴可穿戴设备以方便随时随地地处理公务,但是员工并不希望自己的地理位置或者更多的信息被泄露。患病的人希望佩戴可穿戴设备来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但是不希望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等。

可穿戴设备作为新兴的产品,也有以下几点问题:价格昂贵:阿迪达斯即将推出的智能手表高达399美元,Google Glass的售价高达1500美元等等;电池所用时间短:普通的智能手表使用时间是24小时,如果开启更多的功能就会增加用电量,这样使用者要一天充两次电;不能独立使用或功能不全:很多智能手表需要搭载手机才能使用,那么要手表做什么?

互联网思维

看来周鸿祎所说的智能设备对于中国来说不是机遇而是陷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企业在研发可穿戴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