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在清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三千青丝剃不剃,这是个问题

清代男子的发式也经历了数次演变:嘉庆以前为金钱鼠尾,嘉庆初年及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清代以前,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论男女老幼,连指甲都很少剪,更何况是头发。

直到满人入关以后,颁发“剃发令”,要求汉族男性剃发统一发型。这一法令引发汉人的不满和反抗。

于是第一次“剃头令”还未开始就遭到抵制,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汉臣孙之獬再次向摄政王多尔衮提议重新颁发“剃发令”,这一次依然遭到了绝大多数汉人的抵抗。

但这一次多尔衮决定将“剃发令”执行到底,于是要求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时十日之内,必须剃头,削发垂辫,若有不从者,当街斩首。一时间街道上门可罗雀,几乎所有人都躲在家里,试图逃过剃发。

有些官吏为了博得上司的赞扬,在街市上抓不到人后,便直接闯入民宅内,见到留发的男人,直接由随行的剃头匠将头发剃光,搞得民间怨声载道。

清代初期,满族人的辫子并不是清宫戏里常见的又长又粗油光水滑的模样,而是细细一缕,雅称“金钱鼠尾”。许多百姓因为不齿这个发型,又称它做“老鼠尾巴”。

所谓“金钱鼠尾”,指清代成人男性的头顶只能留铜钱大小的一片头发,大于一钱者就视为反抗,轻者抓监牢毒打一顿,重者甚至被处死。将这缕头发编成小辫后,恰好能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

满族剃发留辫的风俗大概源于对“马背文化”的崇拜,辫子象征马尾巴。也有一种说法称,满族剃发留辫子是为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满族常年游猎征战,剃掉头发后行动更为便利。

但无论如何,随着满族风俗的推行,汉族男性的发型也逐渐完成了从束发向结辫的转变。但围绕剃发留辫而引起的矛盾和斗争则远没有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辫子的追求也不再是原来细细一缕的金钱鼠尾,而是追求长、粗、亮。至清代中叶,清代人头顶着发的位置虽然没变,但是面积却已经悄然扩大,从一枚金钱大小扩张到成人手心大小。

其实到了清代后期,大多数汉人已经接受了剃头这件事,但为了美观,汉人虽然剃了发,但头顶上的发量却开始逐渐增多,直到最后演变为我们常见的阴阳头。

所谓阴阳头,指把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头发分三绺编成辫子垂在脑后。富贵人家的男性,为了美感,常会用辫坠,辫穗等做装饰品。

对于清代官员或者殷实人家而言,他们自然可以三天两头去剃,以保证其头面整洁,看起来精神焕发。但是对于贫民而言,根本没有经济基础保证让他经常性地剃发,于是若有机会行走在清代的街市上,一定会见到一些身穿布衣的成年男性,背后留一根长辫,但是前半头却是乱糟糟的短发。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时间里,曾经抵抗剃发的汉人似乎也慢慢习惯了剃发这件事情,但是最后一场关于头发的革命也悄然出现在清末。

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了打倒封建统治的革命,这些思想先进人士,把剪辫子当作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些知识青年大多数是刚从西方留学回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他们的意识里,辫子头是对人性的一种压迫和侮辱,于是他们毅然剪辫子,留起了短发。

可以说,清代末期的革命带来了剪发风潮,中国的剃头匠也终于放下了剃刀,拿起了剪刀。甚至有些剃头师傅变成了理发师,专心经营头上三千青丝这件事。

而剪发这一风尚甚至吹进女子的闺房,那些原本藏在深闺中的女性,也在革命的风潮中走上街头。她们将原本盘在头上的发髻拆下来,让理发师剪短。有些富贵人家的女性,因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还专门对短发做了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