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日常穿搭,我要我的独特风格
从古人发明第一枚骨针,用它缝制出最古老的衣服开始,经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每个朝代都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服饰文化。
镶、滚、彩、绣生动而形象地诠释了清代服饰的特色。
清代的裁缝在讲究服装的剪裁之余,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衣服的各种彩牙儿和花样上,头巾、衣襟、裙摆、束腰、荷包……无处不体现颜色搭配和刺绣的精妙。
清代服饰经过了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的演变历程。身在其中的清代人,也随着历史的风云更迭,穿出了独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风格。
康熙年间,阴历三月三,京城郊外溪水初醒,野草未绿,娘娘庙周遭的空气里都是阵阵草木香气。今天是娘娘庙开庙的日子,京城内外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放下了手中的事宜,准备来此烧一炷香。富贵人家盯上的是开庙前的头香,普通百姓则只求这一年风调雨顺,岁月平安。
娘娘庙门前一位站着的妇人是御史大人的夫人。她着一身褐色金花纹外袍,衣袍内是一件浅绿色镶黑边的大褂,大褂边缘用金线绣着吉祥如意图案,大褂的前襟下坠着七八样配饰,有翠绿色的福禄小葫芦、小巧精致的荷包、两块玉佩和一串银饰。庙门打开,妇人入内,虽有行动,但腰间的配饰却不见摇晃,竟没发出什么声响。
妇人身后两位侍女同样穿一身黑领绿袍,袍上缀着金线缠成的纽扣,头上一只纤细的银簪子,簪子顶部缀着五六粒黄豆大小的珍珠。
无论是御史夫人还是她身后的侍女,所穿皆是当时最流行的花样。
待御史夫人烧香结束后,又有几位达官显贵人家和普通百姓一起涌入庙内,大家所穿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女性基本上都是大褂、长裙、外袍,颜色也多用褐色、黑色、墨蓝色、浓绿色和金色等。
只是富贵人家的穿着刺绣更为精美,普通人家所穿衣物大多用葛布直接制成,外袍上的刺绣也只是自家深夜挑灯略作装饰之用。
到了乾隆年间,街市上花红柳绿热闹非凡,偶有夫人出门,所穿已经不同于之前的深色衣袍。
夏历五月,京城一处王府后院已是热闹一片。城内最大的一家成衣铺子将几天前刚做好的新衣送了过来。一套新装从内至外,从上到下竟有将近十件。从外袍、大褂、小褂、背心,到长裙、里裤、绣花鞋,每样都异常精美。
一件浅黄色长袍,内搭一件镶有粉色边饰的大褂,粉色边饰上用鹅黄丝线绣着几簇蜡梅。大褂下是一件淡绿色的月华裙,裙中褶皱中用七彩丝线绣着一幅山间松月图。女子若穿上此裙,行动中,褶皱内的风景若隐若现,好似月光映照下的美景。
也有女子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杆,下着一件乾隆中期流行的凤尾裙,足着红色绣花鞋。这种裙子不再是一片布直接制成,而是用金银丝线将十几片裙布拼接在一起。因颜色艳丽,拼接形成的皱褶形似凤尾,故名凤尾裙。
除了这些衣服,一起送来的还有衣襟前挂的香牌,纽扣上挂的时辰表,香串、荷包等物。
这段时期,清代人崇尚浅色衣衫,尤其是镶粉色边的浅黄色衫等,下边配绣着各类花边的裙子和裤子。也有人喜欢在衣服的外面系橘黄色带子,带子垂在腰胯两侧,长度与外衫齐,行动处自有一种风流。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此时女子大多穿一身低领蓝色紫裙,裙子上不再绣花样,但裙子底部会镶一道黑色栏杆,栏杆上用金色、红色等绣着牡丹芍药等富贵花色。衣服袖口处也会镶白边,白边上用全彩的丝线绣满和裙底栏杆上同样的富贵花色。
也有人喜好流苏垂底的风流,于是袖口和裙底的镶阔栏杆上会用略微简单的刺绣花色,并在长裙的束腰处,留下裙带,裙带上或者有珍珠银饰装饰,或有各种刺绣图案,裙带长至膝下。长袍外也会着镶有滚云图的云肩。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桃花折枝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嘉庆、道光年间的服饰比之前的更为烦琐一些,刺绣图案上也更为精致,有些裙摆处只有巴掌大小的图案,竟也是用七八种刺绣方法才能完成。
也有些人为追求新颖,制作刺绣前,先将绣线用鲜花汁液浸泡,不同的丝线用不同的花朵,浸泡后再将这些丝线晾干。用这些丝线做成的服饰,几番洗涤也会留有淡淡花香。
同治年间,清代人的服饰花样繁多,制作烦琐,属于清代服饰精美的巅峰。此时清代人之间流行穿一种蓝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子有数丈宽,顶端有卷云、珍禽异兽等绣纹。
女性虽然依然是长袍、大褂、小褂、背心等穿着,但下身已经不再只是长裙这一种选择,也有清代女人脱下长裙穿上了长裤。这种裤子并不裹身,而是极其宽大。裤长至足面,颜色多以墨蓝、黑色、朱褐色为主色,裤脚镶有白边、粉边等。这些镶边上用丝线绣着飞禽、花草等图案。因裤脚肥大,裤脚往往是大面积刺绣,精美异常。
但无论是着裙装还是裤装,清代人都有系带的风俗,腰带后垂至膝下为时尚。后来裙装上又出现在裙子上加飘带的装饰方法,飘带顶端成尖角,尖角处坠着金、银、铜铃,行动起来,叮当作响。
如果说晚清的服饰是反复的镶、滚、彩、绣,那么清末的服饰就一洗这些浮华,衣服的装饰也逐渐趋向于简化,曾经因为被汉化而逐渐放宽的腰身和袖口,也再次被渐渐收窄,显得简约而合身。
光绪中期,女性的袖口逐渐收窄,衣裙渐短,腰带过膝约一尺左右,走动时随风飘荡。有些姑娘会用手打出漂亮的流苏,并将流苏缝到腰带顶端,走动时,腰带摆动流苏呈现出另一种美妙效果。
光绪末年,女性的衣服大多选用湖蓝、宝石蓝、桃红和大红色。衣长均已经从脚踝缩短到了将将过膝。衣裙依然采用大镶滚做装饰,裙子上最多可加至二十条飘带,每条飘带顶端都会系上银铃,微微走动,银铃丁零脆响。
衣襟前依然有挂装金银饰物的习俗,有时候还会挂一些装有梅檀香料的小香囊,也有装有香脂水粉的小袋。
这段时期最流行的装扮是在袖边。女性在臂肘上用小镶滚,并且配以三四对手镯,女性的服装无论是外袍大褂还是长裙长裤都较之以往更修长一些,女性的形象更为清秀娴静。
清代末期流行起了假袖口,假袖口只用在满族人穿的旗袍之上,是指用不同的布料只做出一段袖子来,穿的时候将假袖口套在内部,神似又多穿了一件,假袖口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身份和富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旗装袖子的封闭性。
假袖口的用料极为讲究,装饰也和旗袍相同,追求华丽感和层次感。
清末的服饰可能更符合现在的审美,纤细修身,装饰简约而富有现代感。宣统至民国初年,一些时髦的女性开始用西洋花边装饰自己的服装,而一些传统女性的服装也在衣领处做出不同来。
宣统年间的衣领较之以往更高一些,甚至有些可以掩住脸颊。这一时期的镶滚也较之以往更为简单,前襟处虽然依然会挂有各种装饰物,但花样已经减少。
清末还有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就是,旗人与汉人的装饰正在逐渐趋向一致,导致很多时候很难分辨他们。旗装用上了汉装才有的立领,汉人女子也不再是典型的衣裙装扮了,人们仅能从裹足和发型处可以区别满族女性和汉族女性。
虽然清朝只延续了近三百年,但反映在服饰上,每一段时期都有它的独特风格,无论生活在哪一段时期,女性都用她的柔美,装饰着这段璀璨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