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琳琅环佩,满汉罗襦
第1章 帝后服饰引领时尚,大气奢华受宠爱
乾隆三十年(1765年)冬至,这一天皇帝要带着皇后及文武朝臣到太庙祭祀,具体时辰是钦天监早已排算好的。早膳过后,乾隆帝在内侍宦官的伺候下,换上了冬日穿的朝服。
朝服包括朝冠、朝袍、朝珠、朝带和朝靴五部分,是清代最高规格的礼服。皇帝只有参加冬至、立春、夏至这样的节气祭祀和一些重要的祭典才会穿,后来皇帝在接见外国使臣时,也常穿朝服。
四季有寒暑,朝服也有单层、加棉、纱衣、裘皮多种,颜色依等级有明黄、蓝、红、月白四种。
对于朝服而言,明黄色是等级最高的颜色,只有参加元旦、冬至、万寿节及太庙祭祀这样重大的典祀时,才会穿戴。蓝色朝服则多在祈雨、祈谷等祭天仪式上穿戴。红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月。
今日乾隆帝穿的正是明黄色用裘皮制成的朝服,看上去不如棉服厚实,却能抵挡寒冬时节的烈风。
朝袍分上衣下裳,上衣又分箭袖、捻襟、云肩、披领。制作时,绣娘在布料上进行刺绣,刺绣完成后,裁缝将这些布料分为几十块儿,而后再缝制成衣服,一件朝袍通常需要几十位裁缝分块儿缝制。朝袍上绣纹烦琐而精致,绣娘稍有差错就可能有性命之忧。
龙作为上古神兽,一直是皇家的象征。古代的帝王们常自称为真龙天子,正是这个原因,君王朝服上的绣纹最终在麒麟、凤凰、龙之中,选择了龙,清代亦是如此。
朝袍上的绣纹延续了前朝的礼制,其双肩、前胸、后背部分,盘卧着五爪金龙。前胸金龙最大,后背次之,双肩上金龙对称分布,衣服衽处卧正龙一只。下裳折叠处前后绣着五只围龙,两只正龙,四只行龙。在龙纹刺绣中间,朝服的空白部分绣着十二章花纹及五色云团,衣裳下摆绣着八宝平水纹。
朝袍上的龙纹,从龙爪到龙珠,每一处所用丝线的颜色,粗细,容不得一点儿疏忽。乾隆年间一家御用刺绣坊就曾因将朝袍上的五爪金龙失误绣成四爪金龙,惹得龙颜大怒,最终一家老小几十口被发配边疆。
朝带区别于朝袍,其龙纹用五彩金线织成,五条行龙恰好绕行一周,威严之中,增添了几分灵动。
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即产自东北松花江下游的珍珠,108颗的数目与佛教朝暮撞钟108下相吻合。
朝冠也分四季寒暑,或单层,或加棉,或纱质,或裘皮,顶上装有三层金龙,金龙眼睛以两粒光泽透亮的东珠代替,旁边还分别缀着龙眼大小的珍珠两粒,并披饰朱纬。
朝靴由黑狐皮缝制而成,最外层用明黄色绸缎包裹,上面各绣着一只行龙,靴长至膝盖。黑狐皮保温性良好,保证皇帝即使在寒冷的户外,也不会被冻伤。
朝服的穿戴顺序为先穿朝袍,再系上朝带,朝珠单层挂在脖颈,垂在胸前,而后戴朝冠,穿朝靴。
皇宫另一端的坤宁宫,此时也正在忙碌着。
皇后的朝服和皇帝的大略相同,细节处又有微小区别。
朝袍分为上下四层,前后上下共有76条龙形绣纹;朝袍外是一件类似背心的开襟无袖朝褂,朝褂上同样绣金龙、祥云、八宝平水纹等。
皇后所戴朝冠,只是将皇帝朝冠上的金龙改成金凤,冠顶不仅装饰朱纬,冠后垂有两条护领,护领上用两颗玛瑙做装饰。
此外皇后身上其他的饰品还有金约、领约、耳饰及朝珠等。
朝珠共三串,在佩戴方式上区别于皇帝的单层悬挂,其一串挂于颈垂于胸,两串分别挂于左右肩,交叉在胸前。
朝服穿戴完毕,皇后会与皇帝一起,坐着御辇到太庙参加祭祀大典。
比朝服低一级的是吉服,其中的吉服袍就是我们常说的龙袍。每逢吉庆宴会和朝见臣属时,皇帝所穿均是此龙袍。
吉服分吉服冠、吉服袍、吉服带、朝珠和靴几部分。
皇帝的吉服袍是一件圆领箭袖四开襟的长袍,袍身由明黄色绸缎剪裁做成,箭袖袖口和衣领则用石青色。
吉服袍上绣金龙九条,胸背正龙各一团,两肩与前后襟行龙各一条,两袖端正龙各一团,又一条龙绣在衣襟里面,所以常人所见的龙袍,除去袖口的金龙不算,无论是从正面看还是从背面看都是五条。
吉服龙纹的九五之数暗合《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寓意着皇帝是九五之尊。
吉服袍下端用蓝白丝线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曰水脚。
水脚之上还有大片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有山石宝物。这些图案寓意“绵延不绝”“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等。
穿吉服袍,腰部同样要束吉服带,带上有四块金方版,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镶嵌珠宝。
皇后的吉服分龙袍、龙褂两部分。
龙袍左右两边开叉,为两开裾。衣领后垂一条金黄色绦带,上面用各类珠宝装饰。
龙褂则是一件套在龙袍外的对襟罩衣,颜色为石青色,上面绣着五彩云八团金龙纹。
龙褂下摆同样绣八宝立水花纹,也有一些吉服是只绣金龙八团的。
除此之外,皇后的吉服和皇帝的几乎都相同了。
下了早朝,皇帝喜欢在御花园走走。如果既不是元旦新春,又不是谷雨、夏至这样的重要节气,而只是清代历史上普通的一天,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皇帝总是要穿常服。
常服有冠、袍、褂、带四部分。
常服的袍子样式和吉服袍相同,颜色却不只有明黄色一种,无论从用料、颜色还是上面的刺绣花纹来说,常服在制作工艺上远没有吉服严谨。
常服也没有吉服那样严格的穿着规定,一切皆以皇帝自己的喜好为准则。
常服的褂是圆领对襟长褂,穿在袍外,袖口不再是箭袖,而是平袖,方便皇帝日常批阅奏章等。冠只用朱纬结顶,不加梁,不加龙顶等装饰,戴常冠除了装饰之外,也是为了防风。
皇后的常服同样是以长袍为主,两侧开衩,类似清代后期流行的氅衣。常袍上用五彩丝线绣制彩凤双飞、龙凤呈祥、穿花百蝶等纹饰。最受清朝皇后垂爱的是一件品月缎绣玉兰飞蝶衣,蝴蝶刺绣精美灵动,有飘飘欲飞之势。皇后的常服不再束腰,无论是袖口还是腰腹处,整体都会略显宽大。
除了这些在祭祀、庆典、日常所穿的服饰之外,行服则是清代另一种独具特色的服饰。行服是指皇帝和文武百官外出巡视、狩猎、征战时才会穿的衣服,这类衣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方便骑射,故而,在清代能穿行服的只有男性。
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带五部分。冬季的行冠多用黑羊皮或黑狐皮做成,青绒结顶,不加梁;到了夏季,行冠用藤丝或竹丝编织而成,红纱裹边,顶用明黄色,前缀珍珠。
行袍俗称“缺襟袍”,其主要特征为圆领、对襟、四面开褉、箭袖,与常服袍相似。行袍的质料、颜色和纹饰没有严格的规定,可随意选用,清代皇帝的行袍多用团龙纹。
行褂又称“马褂”,清代初期马褂只允许皇帝身边的侍卫穿。但马褂因穿戴方便、制作简单等原因,不久后在全国普遍流行。
行裳从前看,分左右两片,长短相齐,但后面只有一片。中间宽大,上下稍作收敛,腰间用一幅石青布连接起来,两端用带子系住,方便马上骑射。行裳的质料、颜色亦无规定,有毡行裳、夹行裳等。为了御寒,冬季所穿行裳多用鹿皮或黑狐皮制成。
在穿戴顺序上,行裳就简单得多。一般情况下,内侍先伺候皇帝将行袍穿平整,并在腰间系上一条明黄色的行带,而后再罩上行褂,下身系上行裳。
除了朝服、吉服、常服、行服,在下雨、下雪时也会穿雨服。
雨服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戴时,雨衣穿在内,雨裳系于外。
冬季皇帝的雨冠用毡子、绸缎做面,里面是月白色衬里,下面有青布条,防止风大将雨冠吹走。夏季的雨冠则为油面平顶,明黄色的油面能保证皇帝不会轻易被雨水打湿。
即使是贵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也有系腰带挂活计的习惯。这些活计中包括小刀、火石、牙签、荷包、手帕等,荷包里时常会放有一些零食、香料。
嘉庆帝曾在自己的吉服腰带上镶嵌上红珊瑚,在腰带左右两侧挂金小环,左环挂月白绸帉、平金绣荷包、平金绣葫芦状烟袋、嵌松石金套;右环挂嵌金珐琅鞘刀,由此可知清代挂配饰的风尚。
清代的皇帝和皇后作为清代千万男女中身份最尊贵的两人,他们的穿衣搭配,直接影响着民间大众的审美。乃至到后来,民间的许多服饰及刺绣,都来源于帝后的服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