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文版序

图81局部

自从1997年《20世纪的设计》首版以来,设计和设计史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该书洞明于重要的国际设计论争、设计关注和设计活动,及与之相伴的飞速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变革,所以它至今仍旧被世界各地那些想了解这个时期设计的主要变化的人们所广泛阅读,这说明该书是很成功的。它回应了在所谓第一机器时代Reyner Banham, 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60.、第二机器时代Martin Pawley, 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Second Machine Age, Oxford: Blackwell, 1990.和信息时代人们全神贯注于其中的一些重要事务,我由衷希望该书将为中国读者理解设计提供一个有用且吸引人的视角。通过探讨一系列更广泛的关系影响,本书平衡了各种关注,比如商业和消费,民族认同观念的变迁,跨国公司的兴起,更科学的设计方法,设计管理和全球产品的传播,以及一方面私人和公众将促进设计当做提振经济繁荣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也把设计看做营造一个健康的、对社会负责任的社会的基本前提。今天,人们越来越注意可持续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加深了对我们和我们所拥有的产品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每天,货品都通过在消费者、拥有者和物品之间打造一种更亲近的情感联系,通过延展其生命周期的方式被设计,这些方式对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快速的产品废止制度构成了挑战,也为常规的市场创造了新模式。Jonathan Chapman, Emotionally Durable Design: Objects, Experiences and Empathy, London: Earthscan,2005.而在任何一种关于20世纪设计历程的理解中,往昔、记忆和遗产的位置,以及它们与当前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获取知识以便增进对消费者的理解,设计史吸取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影响,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研究、人类学和人种学。

包括王受之在内,许多作者都指出“中国设计师和建筑师关于西方现代设计和建筑运动的知识是不全面”而且是“片段的”。Shou Zhi Wang,“Chinese Modern Design: A Retrospective”, Design Issues, vol. 6, Autumn 1989, p.52.正如我在导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书是着力围绕着西方工业化世界中的设计展开的,重点强调欧洲那些更繁荣的国家,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其次是远东(尤其是日本,有些内容也涉及韩国)。中国的设计教育正在迅速发展,21世纪初,中国政府也把设计的相关性看做一种促进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本书关于设计思考、生产和消费的这个更广泛的框架将会具有实际作用。参见例如Michael Erlhoff,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出版于瑞典期刊Form, 224, January, 2009, access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Graphic Design Associations (Icograda) website on 17 October 2011: at http://www.icograda.org/education/education/articles1449.htm。

在其2010年的论文“设计当代中国:十字路口的民族设计认同”中,加拿大学者黄少仪(Wendy Wong)认为:

作为设计世界的一个新手,中国的设计产业和职业面临着追赶国际标准的挑战……由于整个世界都把中国的崛起看做一种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因而中国设计师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他们如何设计一个“新”的中国形象呈现给别人,尤其是西方。Accessed on 15 October 2011 at http://www.designresearchsociety.org/docs-procs/DRS2010/PDF/131.pdf.

迎接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发展一种更深入的关于国际设计文化及其在20世纪发展的认识。

现代主义视角

现代主义(1900年—1930年代末),有时也被称为第一机器时代,在产品、纺织、平面传达和建筑设计方面,其特点是在设计上使用了新材料,大批量生产的技术和抽象的形式。通过反对风格和装饰上泛滥的百科全书般的历史主义,这些设计坚定地拒绝往昔,其特点是强调形式而非装饰,要象征性地抓住精神,或者说是崭新的20世纪的时代精神。在这种进步观更广泛地散播到世界各地之前,其中许多观念因素的先驱都是欧洲的设计师和建筑师,这一点在第二章中已经讨论过了。当然,现代主义在东亚的设计中也有体现,比如在日本,有几个学生曾就读于具有重要影响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1933),他们把所学到的现代主义设计知识带回了他们祖国,在那里,现代主义观念通过一些建筑杂志得以推广。1933年,德国设计师布鲁诺·陶特因为消费产品的设计在工作上与仙台的工业艺术促进会有过密切的接触,结果是许多设计融汇了欧洲的现代主义原则和日本的手工艺传统。同样,著名的法国现代主义家具设计师、勒·柯布西耶曾经的合作者夏洛特·佩里安德于1940年受日本通产省之邀访日,其间她也试图寻找一些设计的解决方法,要避免对西方设计的表面化的依赖,能将日本的手工艺传统和对现代主义原则的一种更全面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牢固地坚持始终如一的高品质。Charlotte Benton, “Tubular Steel to Bamboo: Charlotte Perriand, the Migrating‘Chaise-longue’and Japan”,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vol. 11, no. 1, 1998, pp. 31—58.

然而,关于“二战”爆发之前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在叙述上总是不一致,许多世界重要国家的设计史也是这样,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失落”或“遮蔽”这样的词来指称类似的情况。参见例如Jonathan M. Woodham,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Redrawing the Design Historical Map”,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volume 15 (3), 2005。的确,传统的设计史世界“地图”总是忽略世界上许多重要国家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巴西、印度、中国和俄国,以及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还有以前的所谓东部阵营。事实上,20世纪中国的设计史现在要比以前呈现得更加完整了,尤其是194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这个时期,当时中国和西方大多数情况下在意识形态上是对立的。

商业、消费与设计

在现代主义风行的岁月,真正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是装饰艺术运动的出现,本书第二章对此进行了讨论。一些苛刻的现代主义的设计师和批评家认为这种风格植根于消费主义和“爵士乐时代”的浮夸轻佻与堕落。在1925年巴黎的工业装饰艺术博览会上,法国馆展出的大都是高品质的手工艺和奢侈品,这些设计与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社会乌托邦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主义最重要的那些倡导者,都希求拿出一个被设计的城市环境,从而得到市政当局的委托,服务于市民利益。他们试图通过在大众住宅项目和设施上广泛运用其原则,从而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对于一些亚洲国家的影响却十分显著,受商业驱动的对抽象形式的探索和当代生活的象征不但在百货公司里随处可见,在公寓楼、办公楼、商店和影剧院的内外装饰和设施中也俯仰皆是,中国城市上海更是如此。

20世纪早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安,在此时期,上海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中心和旅行目的地,被称为“东方巴黎”,因为在这里人们用装饰艺术风格迅速重建了城市的许多区域。延伸阅读可参见Anna Jackson, “Art Deco in East Asia” in C. Benton, T Benton & Ghislaine Wood, Art Deco 1910—1939, London, V & A, 2003; D. Erh & T . Johnston, Shanghai Art Deco, Hong Kong: Old China Hand Press, 2007; D. Ko, “Jazzing into Modernity: High Heels, Platforms, and Lotus Shoes” in V. Steele & J. S Major. China Chic: East Meets West. New Haven: Yale UP, 1999, pp.141—153; S. Cochran (ed), Inventing Nanjing Road: Commercial Culture in Shanghai, 1900—1945.Ithaca, NY: 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1999。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建造起来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且充满魅力的案例,如饭店、百货公司、公寓楼、影剧院和办公楼,使得上海可以自夸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装饰风情城市之一。其中也包括一些代表美国和英国特权的商业建筑,它们源自19世纪的贸易条约(中国称之为“不平等条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把这些外国的利益逐出这个城市之前,它们已经合并成了一个所谓的“十里洋场”。那些最有名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都在这个城市著名的河边——外滩沿线,包括建筑师帕尔默(Palmer)和特纳(Turner)设计的华懋饭店(1932,后称和平饭店),他们1920年代在上海开办了事务所,他们还设计了附近的老中国银行大楼(1937)。这一时期,另外一个活跃于上海的著名建筑师是匈牙利流亡者邬达克(László Hudec),1925年,他在这个城市开始了自己的营生。在他众多的装饰风格成就中,包括22层的国际饭店(1934)、大光明大戏院(1933)以及有着大弧度的“流线型”曲线、抽象的形式、釉面瓷砖和巨大玻璃的吴同文住宅(1938)。法租界受装饰风格影响的住宅楼也表明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西方在上海的影响,其中的许多内部陈设、设施、灯具和装饰细节都是从欧洲和美国进口的,尽管包括Soy Chong公司的工匠在内,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匠也会用适当的风格生产这类产品了。Anna Jackson, op. cit. , p. 178.

一些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剧院也在上海被建造了起来,其中就包括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大戏院,无论是其中上映的电影还是内部装修,都显示了好莱坞魅力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电影明星,比如阮玲玉,而装饰风格的海报则在城市景观中四处可见,这种风格也影响到了杂志、包装和其他印刷品。

同时期,由于许多流亡建筑师和设计师作品的影响,装饰艺术风格在印度也很盛行。这种风格的一个著名中心是孟买,在那里,从1920年代末开始,巴克湾(Back Bay)垦区就建起了不少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其密集程度堪比迈阿密海滩,翻翻美国的国家古迹名录就能知道后者有多少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或者与新西兰的纳皮尔(Napier)也可有一比,1931年的一场大地震过后,新建建筑几乎全是装饰艺术风格的。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就像中国的上海一样,迷人的现代装饰风格不但俘获了富人们的想像,对于大量市场来说,它也容易生产或复制,而且也能与当地的装饰传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尽管装饰风格在整个印度次大陆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它还是被看作一种对西方的沉溺,很难与人们向往独立的劲头结合在一起,而印度人则在1947年获得了独立。

第二机器时代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乘客可以乘坐喷气式飞机出行了,大众媒体也日趋兴盛且巧言令色,晶体管、微电子技术和电脑的影响日益显著,这些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特征。在中国,同期与之并行的是1949年之后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起,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直到1980年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信息时代

20世纪的最后十年,由于个人电脑唾手可得且日趋精密,互联网迅速铺开,1989年发明了万维网,其他一些电子设备的影响也颇为显著,比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电子邮件和软件的广泛应用。知识的交换和转移是这场信息和交流的革命的核心。事实上,从1980年代末开始,20世纪的世界发生的变革已经无法挽回了,正如苏联巨变之后的东欧国家,把东德和西德分开的柏林墙倒塌了,南斯拉夫解体了,捷克斯洛伐克也发生了“天鹅绒革命”。在这个时期,由于越来越受到一种促进中国设计去拥抱真实和原创的强烈愿望的驱使,使得中国设计日益成为全球设计市场中的一股潜在力量。其特征是在不断理解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坚持本土的传统,人们的注意力从“中国制造”这个标签转移就能说明这一点,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这个标签总是让人联想起无数的产品模仿西方的先辈,而质量则参差不齐。不过,由于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多了起来,国内市场也在增长,这使得制造高品质中国产品的机会也增多了,后者有能力与外国进口的商品和品牌产品竞争。要想了解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设计语境,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据估计,千禧年以来在高等院校内已经建立了超过500所新的设计系所或设计学院。同时,一些一流的教育机构也开始了设计研究工作,比如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在2007年召开了一个关于“中国设计”的国际研讨会,人们越来越关心设计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层面,以及西方设计思维的深度,甚至还谈到了今日西方常见的中国设计重风格而不重实质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2008年在世界一流的设计展场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举办的“当代中国设计”展也强调了这一点。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很重要,它使当代中国设计获得了全球关注,这很像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丹下健三的建筑激起了全世界的兴趣,而当时的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新设计力量还没有得到国际认可。最近,通过举办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2010世博会,中国又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包括中国在内,许多亚洲国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都积极制定了促进设计及其教育发展的措施,参见Jonathan M Woodham, “Formulating National Design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cycling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Design Issues, vol. 26, no. 2, pp. 28, 46。巴西政府在1995年设立了巴西设计项目(Programa Brasileiro do Design,PBD),而印度政府也于2007年采纳了国家设计政策。事实上,在英国,英国设计委员会主席乔治·考克斯(George Cox)爵士也撰写了题为《商业中的创造性评估:建基于英国实力》(Review of Creativity in Business: Building on the UK's Strengths)的报告,Cox Review of Creativity in Business: Building on the UK's Strengths, London: HMSO, 2005.他警示了新兴的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实力及其值得注意的生产增长率,而且他提醒人们注意,要高度重视在设计方面的投入,在可预见的未来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中,设计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未来经济的领头羊是巴西、印度、俄罗斯和中国(金砖国家),其次是土耳其、越南和泰国(新兴的TVT国家),多年来,许多经济学家都这么看。在文化和创意产业方面,是否能一直坚持,这还有待观察。在这个新的远景中,设计的角色也有待观察,而设计史的职责则是记录这些国家在20世纪的设计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