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闪躲型 在工作上不“尽全力”,全因为权威的母亲
他说,如果让老板发现他的能力很强,那么老板岂不是会找更多事情让他做?
“你就是爱拖拖拉拉,为什么总是要我说了才去做?”她板起一张脸孔。
“好啦,好啦,我知道。”先生依然滑溜地应付太太。
“不要让我再讲一次,不然要你好看……”每一次,她都得摆出一副很强势的态度跟先生讲话。
她讨厌自己看起来面目可憎,但又怕先生真的忘记处理重要的事情。
这也是她说不出口的苦。一开始,她其实很喜欢先生的幽默、风趣,而先生总是有办法帮朋友打圆场,很圆融地处理事情。没想到,这些“喜欢”却变成她的痛苦来源。
先生很圆融是没错,但总用错地方。当她跟他讨论正事的时候,他总是闪躲,最后常常变成她在收尾,让她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只好常对先生颐指气使。但旁人看了,却又总是替她先生感到委屈而站在她先生那边,让她更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其实,先生在工作上也是如此。他明明是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但在工作中却总是有所保留。
面对老板,先生也总是能躲则躲。问他为何这么怕老板,他说,不是怕,是想保持距离。而且,如果让老板发现自己能力强,他觉得老板会找更多事情让他做。
原来,他有一个和老板很相似的母亲,他们都很权威,很喜欢下命令,虽然都爱说自己很好沟通,却总是不听别人的话,以自己的意见为主。
这样一种复制与母亲相处模式的职场关系,对他的职业发展来说,是好的吗?
心理咨询师这样说:
对他来说,他总是被母亲押着跑,后来他觉得是不是“如果一开始就被认为很笨,也许反倒能不被过度要求”?自此之后,他默默观察身边的人,发现“在家中乖顺的人,反而倒是被要求得愈多,甚至还担负起家人的过度期待”,于是,就让他在内心里更加印证,他可以用轻松的态度,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过日子。
每一次“不尽力”,背后都有原因
在他做了这个决定后,他的每个“不尽力”都有了理由。
他可以不被看重、不被认可,他都觉得没有关系,因为与其被挑剔、被期待,那他宁可待在“那是因为我没有尽力,不然的话,我也可以……”的内心想法中。
这样的心态,也是研究动机理论学者阿特金森(Atkinson)提出的“害怕失败”的心理,因为担心失败带来“我不够好”的羞愧感,所以找了一个台阶给自己下,告诉自己“那又没什么,我只是没尽力而已!”
不想与别人竞争
他的决定,来自于家人间的互动习惯。孩子在青春期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个“离家”的过程。但当他提出意见或要求时,本以为会获得赞许或肯定,没想到在强势父母“我说了算”的风格下,他因为担心自己不被听见,所以选择快捷方式,也就是“以父母的话为主”。
另外一种防卫的心态是,当听见别人想要表现时,自己的主观意识就让位,就主动让别人去表现。
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尽力,但其实是内在对自己并没有这么大的信心,或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这种“觉得别人比较好”的状况,也会间接影响他们成年后的各种关系。例如,不想与别人竞争,以及削弱自己的可能性。
另外,他一方面觉得可惜,但另一方面又担心:“当自己变得有能力了,会不会抢了父母的风头?”或是“我一旦超越父母了,是不是就失去挑战的对象了?”又或者“当我变得有能力后,我对父母亲的理想化是否就会幻灭?”这些潜意识的讯息可能无时无刻都在默默干扰着他,让他在面对事情时,习惯性地事事不尽力。
亲密关系里的遁逃
回到上述案例里,先生一贯的装傻或打岔,不也又维持了母亲对他的态度?因为当他一搞笑或打岔,就不用跟父母争取“谁比较好”的位子。他的不争,反而带给家庭一种和谐,甚至幽默。可是对于亲密关系来说,这种遁逃,反而造成在平行关系中的两个人容易起冲突。
依据联合家族治疗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的研究,在冲突情境中,人容易出现五种应变的模式。这五种模式分别是: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
不过我认为还有一种类型是“强求型”,就是自己已经考虑到自己和别人,但是所在情境并不适用,因此造成误解以及自己的执念。
将以上六种沟通形态做出以下说明:
“〇”代表有顾虑到,“×”代表没有顾虑到。
例如:“自己×”代表没有考虑到自己;“别人〇”代表有考虑到别人。
摆脱父母婚姻关系的练习:
请依据上表写下:
1.自己身边的人(亲人、朋友)最常用什么方式沟通,请写在下表“对象”的字段中。
2.他和你的相处模式如何?____。
3.写下之后,你有何新发现?____。
4.你最习惯哪两种配对的沟通模式?____。
5.你最喜欢哪两种配对的沟通模式?____。
如果可以,建议你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运用不同的方式面对情境。这样一来,除了可以增加你个人的弹性之外,更能够对自己保有觉察能力,也能更坦然面对亲密关系里的冲突和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