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纷呈——心理学是这样“长大”的
说起心理学,很多人的印象或许都是那句“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没错,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心理学发展过程的。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威信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作为心理学孪生科学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了独立的学科。下面,我们用一个小故事来展示心理学不同流派的区别。
小明是一个高大帅气的高中生。可他却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吮吸手指,他的右手手指经常被他吮吸得又白又皱,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父母带他敲开了心理咨询师的大门。
以精神分析为本的心理咨询师会说:“小明小时候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从而产生了‘退行’。”以行为主义为本的心理咨询师会说:“小明第一次吮吸手指的动作得到了正向的强化,现在只能通过负向强化来克服。”以人本主义为根据的心理咨询师会说:“我们尊重小明的选择,只要他自己真正意识到了吮吸手指的弊端,那么他就一定可以发生改变。”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的流派很多,并且各自的主张和观点也是千差万别。探讨心理学的历史,就是探讨这些心理学流派的主张和观点。
至今,现代心理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首先是以冯特为首的构造主义,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比如,我们对一本书的知觉是由长方形的形状、一定的大小、绿色的书皮等感觉成分相加而成的。
冯特的这一说法并没有被所有心理学界的人士接受,在1913年,美国行为主义的代表华生就向他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以华生为首的一些人创立了行为主义,华生拒绝研究意识,认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真正要研究的对象,并且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如果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会将他们培养成任何一个你想让他成为的人。”
在华生以后,又出现了以斯金纳为首的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最大胆的尝试是把行为主义原理用于改造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登第二》,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斯金纳把这种社会设计称作“行为工程”。
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不过,在当今的心理学家看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存在,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再者,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在德语中的意思是整体和完形。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取决于外界,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
格式塔心理学对猿猴的智力进行了研究。苛勒观察了猿猴如何把几只木箱叠起来,爬到木箱顶上拿到悬挂在屋顶上的香蕉。猿猴还能把棍棒连起来取得被栏杆挡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解决问题是靠突然发生的“顿悟”。
格式塔学派反对冯特学派只强调分析的做法,而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这种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科学研究不应只从分析部分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中的相互关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最初来源于精神病学。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经症。为了治病就需要对病人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无意识”的作用,认为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只是显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断。近年来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强调生物冲动的作用,而更为重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发病率很高,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很容易被接受。
最后就出现了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首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两大传统流派并立。它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做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
马斯洛曾经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逐级上升的,他的这一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罗杰斯积极地关注和无条件地接纳来访者,也为现如今的心理咨询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在我们中国,现代的心理学开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创办新式学校的时候。在当时的师范学校里首先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用的教材多是从日本和西方翻译过来的。
1907年,王国维从英文版重译丹麦霍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1918年,陈大齐著的《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是中国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这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1951年便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几所大学和各师范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和教研室。
时至今日,心理学仍以自己神秘的力量吸引着无数的学者致力于对它的研究。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心理学,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