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补心理学的第一本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生活离不开心理学

与世界沟通的,是你的情绪

有一位老人,她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她一直跟自己的两个儿子住在一起,老太太非常疼爱自己的两个儿子。她的大儿子以卖盐为生,二儿子则是一位制作伞的手艺人。

老太太对自己拥有两个如此优秀的儿子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把他们拉扯长大的辛苦没有白费,儿子们总算都有出息了,都能养活自己。有一天,她的一个邻居在和她聊天的时候说:“你看你的两个儿子多可怜,一个是卖盐的,一个是卖伞的。没下雨的时候,你的小儿子肯定挣不到钱,在下雨的时候,你的大儿子就挣不到钱。”听到这话,老太太觉得很有道理啊,毕竟卖盐的平时要晒盐,下雨的话就晒不了,可不生意不好吗!没下雨的时候,二儿子的伞也卖不出去。于是越想越伤心。之后的日子里,老太太每到下雨天就担心大儿子的生意不好,每到晴天就担心小儿子的生意不好,整天都为他们发愁。

两个儿子看见母亲闷闷不乐的,还以为母亲是在思念自己去世的父亲,但是转念一想,父亲都去世那么多年,母亲应该不会这样。于是,就问母亲为什么不开心。

老太太本来不想告诉他们这其中的原因,但是儿子们反复追问,老太太索性告诉了他们。不料,两个儿子听后却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他们开导母亲说:“妈妈,你可以这样想啊,在下雨天的时候,二儿子的生意肯定特别好,在晴天的时候,大儿子的生意肯定特别好。这样,无论晴天还是雨天,你的两个儿子肯定是有一个赚钱的,不是吗?”听了儿子的话,老太太也笑了起来,嘲笑自己老糊涂了。

情绪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晴雨表,心理状态好的话,人的情绪自然是好的,对待外界是乐观的态度。一个人如果心理状态不好,那么他的情绪自然也不会好,对待外界也会呈现消极的态度。

情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遇到事情之后,我们有时需要换个角度去看待,那么事情的好坏便可能不那么绝对,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就是一位极其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人,他的一生可以说都在一种自我反省的状态中度过的,他可以一连几个星期都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情绪。“当我窥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以虔诚静默对其做探究时,我时常感到,内心仿佛带着剧烈内部摩擦所特有的那种忙碌和骚动,空气颤动着,撕裂了,好像某种思想或某只鹰穿梭而过,一直向太阳射去……”对情绪进行反思,是一种能力,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努力去反思自己的情绪,可以使我们变得心平气和、性情开朗。

我们平常提到的“情商”其实就是“情绪商数”的意思,指的这是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和,其中控制自身的情绪并可以利用情绪的力量达到完成某项事情的目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能够控制自身情绪并使其发挥作用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情商较高的人,那么在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他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好态度就能够带来好行为吗

丹尼尔·巴森特用实验证明了“态度无法决定行为”。他给被实验者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任务,其中一个任务是参与实验的人有机会赢得一定数量的现金奖励,另外一个任务则没有任何奖励,而且十分枯燥乏味。参与实验的人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分组完成任务。参与实验的人都知道给自己安排带奖励的任务,给别人安排不带奖励的任务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实验中,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把有奖励的任务安排给了自己。当丹尼尔·巴森特告诉他们可以用抛掷硬币的方式来安排任务时,他们并没有采取,而是有更多地选择了给自己安排有奖励的任务。丹尼尔·巴森特就是用这个实验证明了“态度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如果说态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那么在参与实验的人认为给自己安排带奖励的任务,给别人安排不带奖励的任务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之后,他们就该给别人安排带奖励的任务,给自己安排不带奖励的任务。但是实验结果恰恰相反,虽然他们有道德的认知,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违背了自己的态度,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行为。

既然态度决定行为是一个不成立的结论,那么,态度与行为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有人提出了“行为能决定态度”这样一个假说。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的人。他们都知道吸烟是百害无一利的,是有损身体健康的行为。这是起初他们对吸烟这一行为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之下,他们对吸烟是怀有一种恐惧感的,但同时又有一种好奇心理促使他们去尝试一下吸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们会自我安慰:“我就是吸一下,不会上瘾的。”于是他们内心受到了慰藉,但是慢慢地,他们还是上瘾了。发现上瘾之后,他们又会安慰自己:“吸烟的人那么多,导致疾病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要不然天天都会有因吸烟而住院的人了,但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所以说,这只是概率问题。”于是乎,一开始对吸烟的态度并没有决定他们不吸烟的行为,反而是吸烟的行为发生之后,他们对吸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生活中我们还有一种体验,就是即使内心是不开心的,但是外表表现得非常开心之后,心情就真的好很多。

小李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因为刚进公司,对公司的各项职务都不是很熟悉,所以事情有时会办的不够周到。他的上级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所以在刚开始时,小李的内心是煎熬的。但是从外表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觉得小李的心情不好,因为他总是面带微笑,对待同事也是十分友好。虽然上级对他都是指责,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怨恨上级,对待上级的批评也总是表现得虚心接受。这样工作一天下来,因为在行为上他都表现得非常开心,所以久而久之,他就发现,如果外在表现得十分开心的话,心情真的会跟着好很多。时间一久,他的业务熟练了,上级对他的态度也大有改观。

再者,我们发现行为是可以对态度进行塑造的,这尤其体现在教育领域。小时候,父母都会教育孩子,看电视对眼睛不好,玩太多的游戏会导致第二天没有精神,给孩子讲了很多的道理。父母对孩子讲述这些道理,其实是想让孩子接受他们对看电视、玩游戏的态度,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少看电视、少玩游戏。但是其实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显著,即使有效果,更多是因为如果不照做就会受到惩罚,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遵从。智慧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亲自体会过度看电视、玩游戏的害处,然后让孩子自己树立起“看电视、玩游戏过度是非常不好的”这样的态度。

认识不曾了解的真实自我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很难正确认识与了解真实的自己,因为不能认识自己,我们也会对自己进行错误的评价,或是妄自菲薄,或是妄自尊大。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认识、了解一个可能以前从未发现的真实自我。那么如何了解真实的自我呢?

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难过极了,他痛心地对身边的人说道:“一个人如果用铜作为镜子,那么他就会知道自己每天的穿戴是不是整洁得体;如果用历史作为镜子,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兴或亡的原因;如果把人当作镜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的。魏征死了,我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如果当初没有魏征,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养成了骄傲自大以及蛮横专制的毛病。正因为有了魏征,他才能不断地审查自己的行为与内心,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

故事中李世民的话非常经典,这番话放在当今的社会依旧受用。从他这番话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点,就是从他人的眼中,我们可以达到了解自我的目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面镜子——一面可以认识真实自我的镜子。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就在自己的书房当中挂了一面镜子。在日常的工作之余,他可以随时通过镜子看看自己,以达到不断警醒自己的目的。镜子不会撒谎,它会照出我们最真实的模样。

除了从他人眼里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通过进行自我反省来了解与认识自己,自我反省就是要求我们与自己建立联系。在日常繁杂的事务中,我们要找出时间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对近况等方面进行一番梳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真实的自我,继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敢于面对内心真实的自己。现实中有些人只是一味地习惯从别人的口中认识自己,但是却无法做到勇敢地面对内心世界的自己。其实世界上没有人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了解真实的自己不是为了鄙夷和唾弃,而是为了接受与完善,明白这一点,也就对发现真实的自己释然了很多。

了解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突破自己思想上的种种禁锢,发现生活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才能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坚守还是放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不记得自己梦见过什么,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做梦,只是没有记住罢了。做梦的确是一种很神奇的心理现象,梦境是介于现实与虚幻当中的,有些梦就是生活中的场景与人,但是故事的衔接与逻辑性却是非常混乱的,常常让人摸不到头绪。

春秋时期,有一位哲学家名叫庄周。有一天,他在睡午觉,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化为蝴蝶的庄周非常快乐,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在快活。醒过来之后,庄周感慨不已,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庄周梦蝶”的由来。

心理学家把梦当作一个探索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想法会通过梦境展示出来。有时我们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那么就可以通过梦境来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究一二。而且,有时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愿表述出来,通过梦境也会表达出来。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埃及法老做了一个这样的梦:在梦里,他首先看到了7头很强壮的牛,接着又看到7头很瘦弱的牛,最后,先出现的那7头牛把后出现的那7头牛全部吃掉了。

埃及国王做完这个梦之后就惴惴不安,想要找人破解这个梦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就找了一个叫约瑟夫的人来释梦。约瑟夫听后,对法老说道:“您的这个梦是说,埃及将来可能会经历7个年头的大丰收,但是大丰收过后就会迎来7个年头的饥荒,而且饥荒年的出现会将之前丰收年留下的粮食都败光。”

现在看来,故事中约瑟夫的解释毫无依据,更像是他信口开河的言辞。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我们也大概可以看出,这个梦反映出当时的这位埃及法老对国家的危机感。

我国民间至今流传着一本解释梦的书籍,叫作《周公解梦》,这本书相传是以东周时国公的名义而著,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梦如何预示凶吉及命运的问题。

《左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宋景公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得和启就开始争夺王位。有一天晚上,得梦见启躺在了门外,只见他头朝北,脚朝南。在梦里他自己则变成了一只乌鸦,停在启的身上。醒来后,得非常高兴,他认为这个梦预示着自己即将登上王位。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做过一个梦,是在他刚要起兵反抗隋军的时候。有一天,他梦见自己从床上掉了下来,并且身上爬满了蛆虫,最后,整个人都被蛆吃掉了。他觉得这是非常不祥的预兆,所以迟迟不敢发兵。但是,他把这个梦告诉了自己的一个手下,手下则有另一番解释:“你梦到自己掉下床来,它的意思就是‘陛下’,梦见被很多蛆吃了,说明将来要有很多人依附于你去生活,这就是在预示着这场战斗会胜利啊!”听了他的话,李渊决定发兵,结果隋军失败,自己当上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我们至今对梦的形成机理还在研究当中,而且呈现百家之言的状态,但是无论怎么样,梦的出现的确与我们的心理活动有关,这一点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