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
第八十三节(下):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第一步。既信之,则任之,放手让部属大胆行事,这是第二步。承担责任,敢为下属一切后果负责,这是第三步。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拜时年40岁的陆逊为大将,迎战刘备,孙权表现出一个有气度、能成事的英主气魄。刘备东征,部属无不劝其止战休兵,他坚持不改弦易辙;孙权任帅,将领多有疑虑心理,他坚持不为之动摇。同是坚持,后果迥异,这大概就叫领导水平了。何谓胆识?识者,即是准确的判断,胆者,即是勇敢的坚持。
孙权的现实主义政策,对曹丕,做一些适当的让步,绝不是懦弱的表现。用陆逊,做超出常规的大胆决定,则更是有勇气的行为。而作为一军统帅的刘备,竟然问马良:“陆逊何如人也?”这简直是天大笑话。这个刘备难道没有打过仗吗?连将要交手的对方阵营的主帅都一无所知,真是岂有此理。
既不知己,复不知彼,这个刘备也许真老得不堪了。凡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由于缺乏灵活,不知变通,路遂越走越窄,把自己堵死拉倒。在战争中,最可怕的是陷于错误中,还以为自己正确的主帅,不听劝阻,继续执迷不悟下去。刘备的偏执狂,害了个人事小,几十万兵马和一个好端端的局面,只有眼睁睁地被陆逊的火烧连营之计,付之一炬了。
清人赵翼《论诗》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明了人世更迭,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历史趋势。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别人当然很想了解这位老将军的实际战斗力,结果,胃口还算不错,只是“一饭三遗矢”,就让人有些扫兴了。老是一种生命运行的正常现象,老了就得服老,不服老是不行的。黄忠以为自己食肉十斤,臂开二石之弓,能乘千里之马,偏要上阵,终于以战死沙场了此一生。甘宁为东吴最有武力的大将,以为自己宝刀未老,重新披挂上阵,没想到在夷陵战役中亡于一个蛮将手下。
刘备哪里把小小陆逊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不会栽在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手里,谁知恰恰是这个年轻人,使他命丧白帝城,再也不能活着回他的西蜀了。
想当初,汉献帝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胜方主帅曹操46岁,为一支游击队队长的刘备40岁,还算风华正茂;到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胜方主帅周瑜34岁,为联军一方指挥员的刘备48岁,已是青春不再;现在,魏文帝黄初元年(222)的彝陵之战,胜方主帅陆逊40岁,而为蜀军总司令的刘备62岁,无论从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都不是年轻人的对手了。赤壁那把火,曹操不过丢盔卸甲,狼狈而已;彝陵这把火,却送了刘备的老命和蜀国的主力,从此,蜀兵永远休想走出夔门。
其实,至此猇亭小胜,仇已报,恨已消,刘备若还有一点清醒,就该班师,回成都开庆功大会。可他,从涿郡起事以来,都在夹缝中求生存,经常被扫地出门,只有挨打的份儿,哪有打人的份儿。这次兴师东征,第一次,千军万马,由他亲自指挥,第一次,旗开得胜,系他亲自决策。他找到了统帅的感觉,他意识到自己的能量,他当然不会罢手,他当然要趁热打铁。这就是所有浅薄侥幸之徒,赢了一把两把以后,非要在赌桌上输光最后一个筹码的小胜大败定律。
从关羽之死,到张飞之死,再到刘备之死,如同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一样,整个西蜀的败运,便不可遏止。这就说明了一个人,在形势变得极为严峻,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保持清醒,保持冷静,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诸葛亮在出山时,司马徽感叹过“虽得其主,未得其时”,现在看来,在关键时刻,刘备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啊!
刘备最后承认自己“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间,能够这样认错者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