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资本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开始进入写作《资本论》的准备阶段

如果说1848年前,马克思的有关著作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前期阶段,那么,进入写作《资本论》准备阶段和着手写作是19世纪50年代的事情。

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并领导革命运动,因而中断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由于革命失败,运动陷入低潮。1849年8月,马克思流亡到伦敦。这反而为马克思进一步系统和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创建政治经济学新体系并准备《资本论》的写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和学术条件。伦敦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城市,被称为资本的“首都”。英国博物馆中存放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各派前人的有关论著都容易找到。英国博物馆创建于1753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马克思于1850年夏获得了出入英国博物馆的许可证,这等于给他提供了一个潜心研究学问的新天地。

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伦敦是世界贸易和金融活动的中心,有关世界重要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的资料也会汇集到这里。另外,马克思在伦敦既可以汇集到有关资产阶级的各方面状况的资料,也容易搜集到有关工人阶级的劳动和生活状况的资料。在伦敦,大约有20个大的贫民区,每个贫民区住一万人左右,这些人的悲惨生活状况路人皆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工作日”、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特别是在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中,引证了大量这方面的有关资料,说明了工人阶级在资本车轮的压榨下贫困悲苦的真实情况。

马克思曾专门讲到他在英国博物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有利条件:“英国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看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1]

1850年到1853年,马克思翻阅了大量经济文献和经济资料,整整做了24大本笔记摘录,并对摘录进行了简要的评注。这为他写作《资本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1854年到1856年,马克思患眼疾,延缓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57年,马克思夜以继日地工作,整理了他多年积累的经济资料。1857年到1858年,马克思写了大量《资本论》的前期著作。1858年8月,他写了带有草稿性质的导言。这一导言原本是作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导言而写作的,但后来马克思没有发表。导言虽然是草稿性质的,但内容很丰富,提出了政治经济学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针对前人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相互关系上的肤浅看法,马克思运用辩证方法,科学地论述了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生产起决定作用,但处理好其他方面的关系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生产的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好分配和消费的关系,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这里还提及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导言指出:研究生产,不是猎人渔夫的孤立的个人的生产,而是在社会中进行的生产,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因此,重在研究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社会生产关系。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导言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重在逻辑的方法。导言还论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的安排问题。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应从哪里开始?马克思提出首先要确定“普照的光”。正是这个“普照的光”主导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主导力量当然是资本,而不会是土地、人口等,但也不是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而是产业资本且首先是工业资本。工业资本的产生与发展,才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资本论》的逻辑体系是首先在第一卷研究工业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工业资本的主导下,土地所有制、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都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马克思写成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主要部分,定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最初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它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他的劳动价值论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他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同他已发现的唯物史观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对商品、价值、货币、价格、价值规律、资本、雇佣劳动、银行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论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剩余价值的来源及其转化形式和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的历史趋势。

手稿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对人的发展和相互关系问题也有论述,特别强调提出未来新社会制度中时间节约的重要意义。因为物质生产劳动所用的时间越少,人们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全面自由发展的余地就越大。“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2]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转变增长和发展方式,着力于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特别应注意到,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这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抓好两大环节,一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在手稿中,“货币”这一章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里讲货币的属性着笔较多。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学著作讲货币的本质属性,普遍将其界定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是从苏联的有关教材中搬来的。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则反复说明,货币是与诸特殊商品相对立的一般商品。请看手稿中的原话:“货币的属性是:……同特殊商品并存的一般商品。”“货币是和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的一般商品”[4]。“货币是作为一般对象的劳动时间,或者说,是一般劳动时间的化身,是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时间。”[5]斯密认为,劳动者除了自己的特殊商品以外,还必须生产一般商品,换句话说,还必须赋予自己的一部分产品以货币形式[6]。“货币由于是每一种特殊商品在观念上或在实际上采取的一般形式,因而是一般商品。”[7]“在一般等价物这一规定中已包含着一般商品的概念规定,而货币只有作为一般商品才能实现为世界铸币。”[8]其实,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一般”,与货币的社会属性是“一般商品”的“一般”的内涵是相同的。这个观点延续在《资本论》中,共有三处同样的论述。我们应将强加于马克思的颠倒其原意的观点再颠倒过来。

马克思曾多次讲过,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分六个分册。1858年2月22日,马克思在写给拉萨尔的信中说,这六个分册的题目分别是:(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9]。1858年4月2日,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又说:“下面是第一部分的简单纲要。这一堆讨厌的东西将分为六个分册。”内容与上列目录相同。不过对第一分册“资本”进行了分篇,共四篇:资本一般(这是第一分册的材料)、竞争、信用、股份资本。资本一般篇的内容包括价值、货币、资本。其实,马克思信中想要讲的内容并未写完。信末附言:“今天不能继续写下去了。讨厌的胆病使我难以执笔,一低头写字就感到头晕。”[10]事实上,马克思庞大的政治经济学写作计划未能完成。后来出版的三卷《资本论》,加上原作为第四卷的《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其原写作计划的一部分。

1858年5月,马克思中断了1857—1858年手稿的写作,重新整理已有的材料。为了便于自己查阅,他在6月对1857—1858年手稿编写了《七个笔记本的索引(第一部分)》。索引的内容涉及他计划写作的新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

1859年1月,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写作,并于1859年6月出版。其实际内容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没有包括原计划在内的“资本”章。因此,恩格斯为此书写书评时,在书名后添加“第一分册”注解。马克思原准备将自己的巨著分册出版,后来改变了原计划,决定以四卷《资本论》的计划取代原六册计划。《资本论》第四卷于马克思去世后曾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书名问世,后经过重新编辑,改为《剩余价值理论》出版。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的序言,是一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著作,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做了经典的说明。它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以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并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相当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即前三章的内容。马克思认为《资本论》第一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续篇。但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关于商品、价值、价格、流通、货币的内容,既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内容的转述,也不是其缩写。尽管二者的观点相同,但在内容的取舍、理论的表述、逻辑的安排上还是有不少差别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还加入比重不少的有关经济思想史的内容,对诸多经济学家关于商品、流通、货币等方面的论著和观点进行了系统评析。比如,其中专设“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关于流通手段和货币的学说”,这方面的内容在《资本论》中就简略了。因此在《资本论》出版以后,《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仍有其独立的经济科学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4]同①90.

[5]同①116.

[6]同①11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34-435.

[8]同①43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0.

[10]同③162.